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为国粹的京剧与水墨写意形式的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以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为表现形式。对于表意的艺术,既能会得剧中意者,亦磐识得画中趣,两者相得益彰,利于提高观众的审美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2.
江永女书是清代的文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哲兵 《寻根》2001,(4):19-25
关于女书的时代和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它与甲骨有密切的关系,是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古字;有人说它直接继承了史前刻划符号,由原始社会演变发展到今天。笔通过对女书的作品、物件、传人、史志记载等方面研究探讨,认为女书是清代的字。  相似文献   

3.
油画这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对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以徐悲鸿和林风眠为代表的写实油画和写意油画.他们以不同的审美观照对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进行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形成了中国油画两种不同的形式风格和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4.
来新夏 《中国文化》2013,(2):238-242
中国题画诗的传统,由来颇久。清人方薰在其所著《山静居画论》中曾论其事说: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濫觞。""古画不名款,有款者亦于树腔石角题名而已。后世多款题,然款题甚不易也。一图必有一款题处,题是其处则称题,非其处则不称。画故有由题而妙,亦有由题而败者。此又画后之经营也。方氏为乾隆时画家,诗书画俱妙,与著名画家奚冈并称"方奚"。所论画家自题画之缘起和诗画间关系等见解,有重要参考价值。民国时有为黄颂尧其人编印《清人题画诗选》写序的作者章钦亮,除同意画家自题始於宋元之说外,复申论非画家题画则始於唐之说,序称:题画之作,肇自有唐。太白苍鹰之赞,工部丹青之引,皆文人寄画为吟咏之资,未必皆书之  相似文献   

5.
数字趣闻     
数字趣闻邓国平《汉书·律历志上》有言:“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数的概念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推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造就了数文化。现编录一二,以飨读者。数的功能观念和符号相结合,便有了数字,有了数字,便实现了数的基本...  相似文献   

6.
根据苏珊·朗格的符号论观点,先秦楚漆器是一种艺术符号,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艺术形式奇幻而浪漫,显露出浓厚的生命意味。这种生命意味具体表现在楚人基于原始的宗教情感与泛神思想影响下的自然情感之中。情感是一种集中化的生命内容,楚漆器符号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生命情感的符号,其符号形式也是一种生命的形式。情感的表现是理解楚漆器艺术审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正每当谈起中国画的特征时,即便是完全不懂的人也大多会说出"中国画是写意的"之类的断语。诚然此话绝对不错,但是若要深究何谓"写意",恐怕就不是人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的了。其实,从绘画的角度上看,所谓的"写意"可以有"写意画"与"写意性"两种不同的探寻方向。中国画虽说千百年来从题材、内容乃至表现工具、表现材料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但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绘画,以题材分花鸟、山水、人物,以技法分工笔、写意,而人物画“从宋以来就盛行‘写意’”,工笔人物画至晚清近渐成冷门,沦为绝艺。 人物画自古就被画家视为畏途。我国“佛画始祖”、东晋画家顾恺之说,“凡画,人物最难”。确实,无论古今中外,画界都以画人物为  相似文献   

9.
<正>书法是中国众多艺术门类中最能直接、全面表现中国文化本质和精髓,最能够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在书法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闪耀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审美志趣和人文情怀。而作为书法源头的甲骨文书法最早呈现了艺术之美。甲骨文系指我国商周时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文字,主要有殷墟甲骨文和周原甲骨文两大类。这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10.
汉字的起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非上古时代一人一时所为,汉字的源头应当从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各种器物上的刻划符号中去探讨。我国自古幅员广大,东西南北自然环境各异,生活亦不尽相同,所产生的刻划符号各具风格。从刻划符号到殷墟甲骨文有四五千年,其形成过程应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浅谈商业广告的审美艺术金谢谢尚晓莉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是一种纯“精神”的、高雅的经典性艺术活动,它被定义为狭义地审辩和创造、欣赏美。因而审美是孤立的,具有自身独特的思维和逻辑,并且不可避免地远离了政治、商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这一局面随着...  相似文献   

12.
观点集萃     
人类美学的三大范式袁鼎生在《社会科学家》上撰文指出,美学范式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美学最为普遍的共性、最普遍的特性、最为集约的精神的范畴,也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美学跟另一个时代的美学整体区别的范畴。研究审美范式的历史转换,可发现人类美学的普遍规律,并能为美学主要规律、基本规律的形成寻求机制。人类美学发展,经历了依生之美、竞生之美、整生之美三大范式,它们分别同人类发展的古代社会、近现代社会、当代社会相对应。审美范式的历史转换,带动了它们统摄的审美理想、审美的主要范畴的同步转换。具体来说,随着审美范式由依生之美向竞生之美、整生之美的转换,审美理想也由和谐向自由、美生转换,审美的主要范畴也由壮美、秀美经由崇高、悲剧、喜剧向生态美、环境美转换。人类这种美学多层次统一的受审美范式规范的立体转型,确证了审美范式巨大的张力与聚力,确证了审美范式是每个时代的美学网络的网纲。把握了时代的审美范式,也就整体地把握了时代的美学系统;弄清了审美范式的发展变化规律,也就把握了美学发展变化的总体规律。“华夏”可以指称中国各民族詹鄞鑫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上撰文指出,甲骨文中地位崇高而且并列的“华”和“夏”,应该就是文献中的“华”和“夏”。“华”和...  相似文献   

13.
王再承 《寻根》2023,(1):81-87
<正>在中国众多艺术门类中,书法可谓能最直接、最全面地表现中国文化本质和精髓,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在书法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闪耀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审美志趣和人文情怀,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书法艺术世界。甲骨文书法作为中国书法源头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4.
与寒山、拾得在史实上的模糊性相反,在民俗信仰心理及禅宗语录他们毫不含糊地现身,因此本文将之视作一个与中华文化精神即大道相等的符号来予以理解。这个符号集中在栖居于自然中的寒拾身上而具体表现为隐者、禅者与诗者,它的内核就是藉着语言的破执取向而与生生之流融一体,亦可说为与大道合一的和谐境界,因此和谐诉求本身就是即俗世即超越的。具体讨论则围绕禅语中所呈现的寒拾的符号意义,及禅宗意趣与寒山诗的互相发明展开。  相似文献   

15.
欧阳 《世界文化》2008,(4):41-41
人们都知道,$是代表一种外国货币的符号。在报纸和画刊上,它通常被认为是代表美元。其实它不是美元而是银元的符号。 $是怎么来的呢?16世纪初,西班牙铸造了一种大的银币,名为“比索”(Peso)。“比索”是八枚“里亚尔”小币的意思。“比索”的图案,一面是皇冠和王徽(狮子和城堡),另一面是两根柱子,这是西方神话中大力士赫居里斯的柱子,它代表直布罗陀两岸的山岩。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它几种文化相比较,具有许多独特的地方。这种文化不仅具有根深蒂固的、超稳定性的内在结构,而且它对外来文化又有着一种极大的宽容性:这种内在结构以中庸思想为核心,以和谐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为了实现这种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审美心理模式表现为对称与偶数、制欲意识、天人合一。而在审美心理上则表现为经验性、稳定性、整体性和模糊性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7.
沈光旦 《寻根》2012,(3):12-15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先民们巧妙地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文字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透过这一个个纹饰、图案、符号,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宗教情怀和民族性格。时至今日,吉祥符号、吉祥图案在中国几乎无处不在,无人不用。吉祥对于中国人而言,就像水之于鱼,天空之于鸟,空气之于人。吉祥符号已经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心灵慰藉。  相似文献   

18.
青花瓷画是中国瓷器绘画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从唐宋开始经元明清三个朝代发展至今,经久不息地辉煌了700多年。中国文人画以写意著称,其潇洒的笔法、简括的造型、豁达的精神,与民间青花瓷画具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笔墨,是中国画重要的追求;笔和墨,不能各自独立存在,一笔下去,  相似文献   

19.
小小说大师星新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小说大师星新一安源时代的发展呈加速度状态。快节奏是当代人生活的特征。瞬息万变的社会正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微型的短篇之作备受青睐。星新一便是小小说创作的一代大师。小小说,又被称作微型小说、袖珍小说、超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日本人又叫它“小说中的俳句...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文化发展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注重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软需要",这就考验我们创造的文化场景是否能吸引人、感染人、凝聚人。在地资源确定文化类型,依靠场景符号输出价值,传递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感性认知,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因此,构建情感共鸣式的场景才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我们创造具有复合型体验和情感价值的文化场景,在场景内构建"感觉结构",用符号燃起对话的火花,达成共识与默契,潜移默化中促成人们的行为,实现文化场景从"有序"到"有趣"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