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士比亚作品在印度的翻译和改编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带有明显的文化挪用和逆写帝国的痕迹。印度的莎士比亚研究既受到西方同行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研究特色。他们的莎学研究既有平行研究痕迹,也有影响研究的成果问世,还有跨文化阐释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中的另类女性形象,与封建时代正统的女性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们见识卓异、性格独立、能力出众、刚强有为,尽管这类女性在书中出现不多,但意义非凡,在封建时代晚期的社会舞台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是在18世纪以后被一步步构建起来的。1769年的莎士比亚庆典是历史上第一个专门为莎士比亚举办的庆祝活动,他的组织者大卫·加里克是当时最著名的演员,也是莎士比亚的狂热崇拜者。这次庆典从筹备到举办的整个过程都充满波折,但又被加里克一一克服;它看似一个偶然事件,但却因为其影响深远而在莎士比亚文化史上留下了值得书写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童话进行分析,语料为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首先,运用主位分析理论对童话的开头部分进行分析,揭示其语体特征;其次,运用及物分析进行个案研究,发现及物分析中不同的及物过程能映射出童话的不同主题和叙事基调。  相似文献   

5.
经典的中心——谈哈罗德·布鲁姆的莎士比亚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哈罗德·布鲁姆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在他对西方文学的历史建构中,莎士比亚居于经典的核心。布鲁姆将莎士比亚置于整个西方文学的历史上,运用其"影响的焦虑"理论进行考察,发现莎士比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超常的语言表现力和伟大的创造力。布鲁姆的莎士比亚研究相对于传统和他人的研究而言,可谓独树一帜,这与其特殊的理论关照和特异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民间神信仰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聊斋志异》从民俗的角度对城隍神、伏魔大帝、花神、文运神等民间神信仰进行了描写,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观念。民间神信仰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传承文化,始终在变迁中适应着人们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者认为,格林童话故事中渗透着父权文化的意识形态,其中公主的角色,是通过男性文学想象和价值取向所造就出来的。典型的公主,是父权文化操控下,理想女性的化身,在她们身上发展成为一整套关于理想女性的“女性气质”:美丽、忠贞、温驯、被动和顺从。格林童话正是通过如公主一样的女性角色的形塑,有意无意地强化了父权社会改造,以期她们按照男性所期盼的规约成长。  相似文献   

8.
安徒生童话是属于少年儿童的,同时也是属于成人的,安徒生借助童话这种表达方式,用丰富的幻想表现他的心灵,表达内心的情感,安徒生童话为我们理解安徒生的生活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注释.  相似文献   

9.
张玉莲 《海外英语》2012,(11):14-15
Elizabeth I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with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 Britain and additionally,within the relevant linguistic development of Early Modern English.During her reign,linguistic changes emerged in pronunciation,spelling,lexicon and syntax.Correspondingly,roles of the Bible and Shakespeare,two linguistic monuments of this golden age,were evalua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0.
《海外英语》2012,(6):14-15
Elizabeth I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with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 Britain and additionally,within the relevant linguistic development of Early Modern English.During her reign,linguistic changes emerged in pronunciation,spelling,lexicon and syntax.Correspondingly,roles of the Bible and Shakespeare,two linguistic monuments of this golden age,were evalua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1.
Although performance-based pedagogy has clearly given new life to the study of Shakespeare, with ‘performance’ or ‘active’ approaches becoming increasingly dominant as a method, acquiring the status of the ‘proper’ way to teach Shakespeare, it is important to examine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method. This article will begin by survey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erformance pedagogy and the spectrum of performance methods available and will then go on to address three issues: limitations of time, deficient student acting and lack of teacher expertise. The issue of time can be addressed by the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methods, the use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he incorporation of film and desk-based performance. Poor acting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the acting exercises of Cicely Berry. Teachers can compensate for a lack of theatrical expertise by taking courses and studying the materials recommended in the article.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语言运用的技巧。虽采用文言,却具有新鲜活脱的语言风格。在绘声、绘影、绘神等方面,文章作了深入具体的分析和阐述。第二部分论述蒲松龄改编的艺术。凡是被作者采用的文字资料,无不进行了精心的加工,使原作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形式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升华,本文分析了“点铁成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选取《格林童话》中的三个经典童话文本,探讨成人与儿童之间的权力关系、成人对儿童本性的认识以及成人对儿童性别的不同假设,得出结论:成人总有一种想置儿童于自己统治之下的欲望;儿童作为成人的"他者",是不完善的人,具有某种动物性;男性在于行动,女性在于外貌,女性是第二性。  相似文献   

14.
Alas, Poor Shakespeare: Teaching and Testing at Key Stage 3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this article I briefly consider the ideological impetus for retaining Shakespeare as a compulsory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ish. I take issue with the current Key Stage 3 testing regime. In particular, I question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ests which ultimately undermine what is generally agreed to be good classroom practice and which force on teachers a narro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Shakespeare, where close textual analysis and Bradleyan notions of character predominate.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富有才华的女性形象,她们不仅貌美如花,而且才能超人。作者主要刻画了女性的考试才能、表达才能、管理才能、医疗才能、任侠才能和医疗才能等,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女性观,对于今天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男女平等,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与译介是中国莎学史的重要一环。王元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译且评、洞见了莎士比亚的人性艺术、对中国的莎剧演出提出了建设性的参评。王元化并非一开始就认可莎士比亚,缘于张可、马克思等因素的熏介,他逐渐喜欢上了莎士比亚。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有着特定时代的历史烙印,又与他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紧密相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莎士比亚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学风尚,《聊斋志异》虽是一部文言志怪小说,但无论从它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还是对理想世界的歌颂,以及艺术意境和艺术格调等几方面来看,都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蕴,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一部短篇小说集,本文从散文创作、欣赏的角度,对其部分篇章的构思、意境、语言、人物形象等作了详细阐述,揭示出其散文艺术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创作了许多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是在以往类似作品的基础上深化拓展,融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意愿.这些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塑造了大量知恩图报、有情有义、智慧敏捷的动物形象,同时他的笔下也出现了少数作恶害人的动物形象.这些或善或恶的动物形象集中体现了蒲松龄对自身、对社会现实人生的悲叹.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的语言,典雅工丽、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本文主要是从语言典雅美的特点进行论述的.《聊斋志异》很多单个句子中都引入了典雅、古朴的语词,同时以此构建许多雅致的情节和堪称典雅典范的篇章,这些共同为作者构筑语言典雅美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