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的沙尘天气会不会更多? 北京究竟有没有沙尘暴? 北京的黄沙究竟从哪里来? 对于这些问题,专家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2.
沙尘暴被普遍关注的历史并不算长。但来自科学界的声音告诉我们,沙尘暴如同洪水、地震和火山喷发一样,是大自然万物消长中的一环。在地球上百万年的尺度中,沙尘暴从未停止,亦永无消歇。“沙尘暴”这个词汇被频繁使用,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早在上世纪50到70年代,我国北方地区就经历过一个沙尘天气高发时段,在河西走廊,黄尘漫漫,对面不见人影的情景当时即存在,只是到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明显减少。最近两三年,沙尘天气才再次呈上升趋势。在几年前的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中,沙尘或者扬沙天气开始被预报。急躁的媒体情绪媒体紧跟沙尘暴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3.
3月9日下午两点,甘肃省民勤出现了强沙尘暴天气。民勤上空瞬间被灰黄色沙尘笼罩。这是甘肃地区今年进入春季以来出现的第5场沙尘暴,也是较强大的一次区域性强沙尘暴。在其后的3天时间里,甘肃大部分地区出现大风扬沙天气。这让人们的目光又一次投向中国北方沙尘暴起源地之一的河西走廊,同时更多的有识之士也将目光投向横亘在甘肃省与青海省交界处的祁连山脉。2006年的春天刚刚到来时,笔者又一次出兰州,过黄河,越乌鞘岭,穿行于千里河西走廊。虽说已是春季,但河西走廊依然沉寂于荒凉中,看不到半点春天的影子。乌鞘岭是河西走廊的东大门。站在海…  相似文献   

4.
突然想起今春北方的沙尘暴来。那段时间,西北沙尘张狂,屡屡南进东侵,弄得良田被覆,植被遭躏,不少城市黄尘裹罩,举国上下一片惊呼。之所以想起这情形,一是因媒体当时的充分报道使人至今仍存黄沙切肤之感。二是作为报纸副刊编辑,笔者由“行当”感触而产生一种联想,即如今报界似也有一种“沙尘”,这“沙尘”内里发威,悄悄而无形,早已刮过且仍不时盘旋于几乎所有平面媒体的版图;它所冲击的重点,是这些媒体长期保有的一方精神田园──文艺副刊;它所产生的后果与影响,或许多数读者并不在意,对其有感知的业内人士也褒贬不一,但它…  相似文献   

5.
追风而行     
十余年来,有一支队伍,始终深入台风、沙尘暴等灾害天气的一线,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大量珍贵的镜头和气象资料,他们是中国气象频道"灾害天气特别报道小组",也被人亲切地称为"追风小组",对于气象工作者来说,追风小组,就是他们的眼睛,每当人们都闻风躲避时,追风小组的成员们却要迎风而上  相似文献   

6.
今年3月20日,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袭击了北京城,所有北京人都饱尝了这次沙尘暴的滋味。 北京的这次沙尘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何如此凶猛?认真找一找自然的、人为的、域外的、本市的原因,特别是多挖一挖本市自身的原因,认识治理沙尘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尽管已经几天阴云笼罩,但只能令天气更加闷热。截止到本刊发稿时,北京地区首次降雨,但华北入夏以来的无雨天数仍在增加。“‘旱怕阴天涝怕晴’——天旱的时候就是这么奇怪。”中科院大气物理所李吉顺高级工程师用一句民谚来解釋这种令人心急的天气。“在卫星云图上,明明有一道适合降水的气压槽,但地面和周围的水汽不够,就是形成不了降雨云。”据李先生介绍,今春以来北方地区旱灾的表面情形就是这样,本来应该形成降水的大气环流,带来的却是几场沙尘暴。  相似文献   

8.
今年3月2日至4月9日,7次大范围的扬沙、浮尘或沙尘暴天气接连袭击我国北方大地,首都北京几度笼罩在沙尘之中。风沙造成数百架次航班延误或被迫降落在备降机场,数千公里铁路,数万公里公路、灌渠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时间,风沙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 镜头迎风摄风沙。报道风沙危害,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和遏制土地荒漠化的努力是新闻摄影记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初夏时节,记者驱车到内蒙古高,一路穿大漠、越戈壁,行程三千八多公里,走进鲜为人知的生命禁,以及茫茫风沙线上的边防派出,体验驻守在沙尘暴源头的阿拉善公安边防支队官兵们戍边卫国的苦生活。遭遇沙尘暴2004年5月17日,记者到达阿善盟所在地———巴彦浩特当天,就遇了一场强沙尘  相似文献   

10.
史万森 《新闻三昧》2006,(10):26-28
从沙尘暴光顾北京起,我几乎每年都要写关于沙尘暴的报道。这甚至也成了我们全家的话题:每年呼和浩特的扬沙一起,妻子就说,是不是又该写写沙尘暴了?道不尽的沙尘暴那是2000年4月的一天,沙尘暴已经把整个华北地区刮得天昏地暗。我和编辑部请示后,开始了对沙尘暴的采访。我的采访目标就是寻找沙尘源。记得当时查阅了不少资料,包括一些名人考察西北的笔记。采访了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又访问了有关研究人员。最后,写成了《额济纳,谁来听你诉说》的通讯,发在法制日报的头版头条上,这应该是关于沙尘暴最早的报道之一。受访者告诉我,额济纳曾是个…  相似文献   

11.
生机勃发的季节,日渐兴旺的人气,暮春,挥去了肆虐北中国狂放横行的沙尘暴,中国又迎来了春晖明媚骄阳艳丽的朗朗晴天。 亲近绿色 借着今春不下十次的沙尘暴话题,国内外媒体颇发议论,高度重视着当下的环保话题。与之巧合的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知名编辑范春萍(曾以《绿色经典之库》系列策划成功著称出版界)策划,知名学者  相似文献   

12.
中波广播发射是否能正常运行不仅取决于设备材料的性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恶劣天气中,空气中的水分、沙尘等物质的显著增加直接影响到中波广播的正常运行。为此,本文先阐述了发射机反射保护原理,后探讨了中波广播发射系统中各组成结构及技术特点,然后详细分析了雨雪天气、雷电天气、沙尘天气等对中波广播发射的影响,最后针对这些影响探讨出有效的抗干扰措施,以期为研究中波广播发射的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四月本应春和景明,但今年中国却北方飘雪,沙尘狂吹。专家认为,今年天气有点异常  相似文献   

14.
从"天气"中找新闻--气象服务的报道思想及模式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气”中找新闻,新闻可信手拈来:冬天普降瑞雪,到农村可以听到农民对来年丰收的展望,在城市,则可以找到因路滑而出车祸的新闻;春天的沙尘暴,可以看到农民对将要到来的干旱天气的忧虑,在城市,则可以听到市民对出行难的普遍反映。但在敏感的新闻记者的眼中,他所看到、听到的应该远远不止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 天气变化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关系越来越密切,气象信息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有时也是新闻,特别是极端天气现象影响了人们正常生活时还会成为重大新闻,典型的如1998年夏季的那场洪水和去年春天我国北方多次出现的沙尘暴…  相似文献   

15.
在北方的冬天,雪天是记者拍摄新闻时经常会遇到的,特殊的天气条件,为拍摄增添了难度。记者除了要准确地把握精彩的瞬间外,还必须掌握怎样将真实的场景无误地传达给读者。这就要求记者必须熟  相似文献   

16.
汴梁沙尘忆     
尤乙 《档案与史学》2005,(11):22-23
沙尘暴. 军列沿津浦路北上,至徐州西折,短短几小时后,就到了古城开封. 几乎在踏上站台的同时,我就感觉到了那沙尘的威势.脚下仍然是平和、安宁的,可抬眼四望,蓝天先自黄了半边,有轰然之声隐隐滚动,远处的树梢在这声响中簌簌颤抖,一只墨染般漆黑的狗,铿然撞出低矮的扳道房,叉开四足,向着昊昊苍天唁唁地吠将起来,煞是凄怆……  相似文献   

17.
引言 2008年春节期间,我国南方出现的强降温和大暴雪冰冻天气导致交通运输大范围受阻,媒体记者无法进入部分交通停滞的地方进行采访拍摄.为此,CCTV新闻频道联合央视国际星播客推出了"迎战暴风雪"、"我给家人拜年了"的视频征集专题活动,一周内收到网民上传的DV视频作品200余件,部分网友自拍视频在新闻频道播出.  相似文献   

18.
四月的中国,北方笼罩在扬沙、浮尘中;南方则饱受泥雨困扰。新闻媒体以高度敏感作了充分报道。为此,本刊组织了一组特别报道,请几位参与这次沙尘暴报道的记者编辑从我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说开去: 1、近日连续出现的沙尘天气使你首先想到什么?你认为一个敏感的记者首先应想到什么,敏感记者的眼光视角、思维习惯、报道面会与别人有哪些不同?怎样把自己的关注面扩展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之外? 2、今年你报道过哪些与风沙天气、植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环保等有关的报道?从什么角度切入的?你觉得你的报道有哪些地方与别人不同?3、你觉得夸年关于天气变化的新闻报道与往年有何不同?有变化体现在哪里?没变化原因是什么? 4、与电视气象报道相比,报纸应怎样深化和改进气象服务报道?当前新闻报道的热点问题中,有哪些应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报纸怎样开创气象服务、气象报道的新思路? 我们期望从风沙天气报道看新闻工作者的报道视野、新闻敏感和综合把握能力,探讨新闻工作者面对这类事件应有的综合反应能力和报道对策。  相似文献   

19.
1.今年北京睡春,“两会”人员轻装赴会,人民大会堂内存衣处比往年清静了许多。 2.来自大熊猫故乡四川的彝族人大代表马贵珍,时刻带着宣传保护珍稀动物的资料。 3.一名外国记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五体投地”拍摄“两会”新闻。 4.武警在天安门广场加强巡逻。“两会”期间北京天气睛好,秩序井然。 5.“两会”期间,原本为年老体弱的代表委员预备的轮椅一直闲置着。  相似文献   

20.
数次沙尘暴席卷北京,波及大半个中国,媒体纷纷惊呼“沙尘暴成为与黄河长江洪水比肩的民族大患”。它卷起的茫茫黄沙让人心悸,更让人思考。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现象,但它的根本原因在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种破坏还会带来什么?我们大抵不愿去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绝对比沙尘暴可怕和危险得多。全社会的环保呼声使人心慰,然而事实也再次向我们敲响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