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悦是江苏省海安县海师附小少先队大队长,一个聪明活泼、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她曾经读过《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她对这个同时被美国四所名牌大学录取的大姐姐由衷地钦佩。于是,"哈佛女孩"成了她心中的偶像。为了实现这个"哈佛梦",她不懈地追求着……  相似文献   

2.
从成都中学直接跨入世界一流名牌美国哈佛大学,刘亦婷睁大双眼认真地感受哈佛带给她的一切。哈佛的见面礼:野外生存训练1999年的8月1日,刘亦婷离开父母登上去美国的飞机。虽然在此之前她去过美国,但是那只是短暂的访问,这次是一名大学生了,感觉和上一次截然不同。当她踏进了几个月来无数次在想像中来到过的哈佛校园的时候,她才恍然意识到,哈佛,我真的来了。  相似文献   

3.
牛校校刊     
《大学生》2012,(9):8-9
哈佛大学《The Crimson Magazine》100个哈佛人持久(Enduring)、传承(Legacy)和创新(Emerging),这三个词诠释了哈佛大学在新时代的气质。哈佛大学选取在校生、校友和教职人员100人,制作了100个体现这些气质的短视频。"持久"是哈佛的主心骨,表明一代一代哈佛人的卓越、领导力和传统:"传承"意味着375岁的哈佛历史悠久,但是,每一代哈佛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创新"更是与新时代相结合,凸现哈佛是创意的发源地,企业家的摇篮。  相似文献   

4.
段傲舒 《课外阅读》2011,(14):32-33
17岁的玛拉来自新泽西一个小镇,她有一个藏了好几年的秘密,朋友们都不知道。她私下承认:"我想读哈佛。同学们问我要申请哪个大学,我说还没想好。我的梦想似乎太荒唐了,自己都不敢说出口。"她这三年的大半时间都在为申请这所一流大学做准备。"我SAT考得很好,现在在读6门高级班课程。我还把家族史调查了一番,缠着父母打听他们的同事中是否有哈佛毕业生。我甚至告诉哈佛我喜欢工程  相似文献   

5.
《家教世界》2015,(5):10
张媛琦1995年出生于河北衡水,5岁那年,由于张媛琦爱看动画片《葫芦娃》,一天爸爸笑着对女儿说:"妈妈是哈韩的,媛琦是哈葫的。"——妈妈爱看韩国电视剧。小媛琦想了一想说:"那奶奶是‘哈佛’的。"平时,她看到奶奶常常拜佛。见女儿说得有趣,爸爸哈哈乐了,说:"我女儿真聪明,将来一定能上哈佛。"就这样,她知道了世界上有一所非常好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  相似文献   

6.
王可  胡馨月 《大学生》2012,(6):34-36
在中国,大家总是这样介绍我:"这是王可,她是哈佛的毕业生。"最普遍的回应是:"你能去哈佛读书,一定是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从社会大众和媒体钦定的最好的大学毕业,被界定为"最优秀和最聪明"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是一个学术奇才吗?这意味着我可以轻而易举获得一份报酬丰厚,地位高贵的工作吗?这意味着我被列为社会精英,智力高人一等吗?根据我的个人观察,许多人都会这样说,他们的确也这样对待我。但是,我一直坚信,哈佛本科带给我的核心价值,既不是学术能力,也不是吸金大法,当然更不是社会地位。我最珍惜的哈佛教育,并不是她世界一流的设施,四处获奖的教授,高水平的学术讨论,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活机会,让我在课堂外与一群各不相同,极富才华,胸怀大志的年轻人一起,去学习,去娱乐,去生活——是我的哈佛宿舍生活。  相似文献   

7.
贾西津 《语文新圃》2008,(11):19-20
在哈佛呆了很多天后,我才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怎么没看到"哈佛大学"的校碑啊!哈佛园?那无数个"校门"或"出入口",最正式的就是上面刻着哈佛校训拉丁字母的了,有的连石梁都没有,别说校名了.……  相似文献   

8.
“她穿着汗衫,卡其布裤,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哈佛科学中心的咖啡馆里,微微鞠了个躬。她向我道歉,因为她为了准备上课演讲,迟到了几分钟。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是个明星学生。你更难想像她的成就,即使用哈佛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9.
唐子惠 《教育》2011,(22):44-45
2011年,女孩丁丽晴已先后获得哈佛、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斯坦福、哥伦比亚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本科录取通知书。立志攻读商科的丁丽晴决定入读哈佛大学商学院。丁丽晴摘得这颗"宝珠"后说,可能是她从小被"放养"的吉普赛女郎经历打动了哈佛。近日,《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丁丽晴。《教育》旬刊:在你印象中,你的父母平时是怎么管理你的学习生活的?  相似文献   

10.
哈佛,应该是世界上莘莘学子向往和膜拜的世界一流大学,多少人也只有慕名的资格,即便只是"被她的裙裾扫一扫"也是倍感幸运的。因为,建校370多年来,走出了8名美国总统,培养了62名富豪企业家及335位罗德奖学金得主;另外,也有151名诺贝尔得奖者现在或曾经在哈佛学习或工作。我们许多人可能终生与她无缘,但了解一下这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学习氛围和管理模式,无论是对我们的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都应该是有着很大的启迪与教益的。作者客居哈佛两年,兼职学生、记者,揭开哈佛光环的一角,看见一个让她悔恨、汗颜的哈佛:努力的天才太多,一不小心就会垫底;要读的书太多,一天不读书,落人千日;忙到没时间吃午饭,叼着三明治听演讲……见证,讲述,薄薄的一本书,不只是在说哈佛如何一流,更主要的,她在诉说人生。时间不容倒带,假如易成谶语。不可能每个人都在哈佛,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哈佛模式,像一流人才那样思考,满身正能量地努力,养成优秀的习惯。趁着青春还在,有时间,有精力,有梦,找到自己真心喜欢的,无论是恋人还是工作,全力以赴。别等老了再感慨,除非你像王石王总那样有钱,或者你像作者这样走运,可以砸钱在哈佛缅怀青春。  相似文献   

11.
上海女孩汤玫捷被哈佛大学录取了。当她自己一脚踏进哈佛校园时,则经受了人生中最大的冲击。"我们有12个学院,1600人,可以分三组。"她回忆说",作为新生,你必须选择。是去刷马桶、荒郊野外生存,还是到街边卖艺?"这就是哈佛大学里鼎鼎有名的"新生周"。  相似文献   

12.
<正>都说哈佛人头顶上闪烁着耀眼的光环,哈佛是荟萃了全球神童学子的世界顶尖大学,却很少人知晓哈佛人付出的汗水与辛劳。哈佛的面试近乎苛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报考哈佛商务院(HBS)的经历,股神沃伦·巴菲特至今记忆犹新。"每次走进这个校园,我都会想起55年前的那次面试。"1949年,巴菲特申请报考哈佛商学院,"我坐了10个小时的火车来到芝加哥参加HBS的面试,当时我19岁,但是非常瘦弱和矮小,面试官说我看上去只有13岁。会面大约持续了10分钟。"2004年,74岁的巴菲特说话时带着特别的"咯咯"笑声,自嘲地耸耸肩膀:"结果当然是众所周知的:我没有被录取。面试官希望我回家长高一点儿以后再来报考。"  相似文献   

13.
人不可貌像     
许多年前,哈佛的校长因对人的错误判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一对老夫妇,女的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则是穿着布制的便宜西装,也没有事先约好,就直接去拜访哈佛的校长。校长的秘书在片刻间就断定这两个乡下老土根本不可能与哈佛有业务来往。先生轻声地说:“我们要  相似文献   

14.
看电影     
《基础教育课程》2011,(4):79-79
《风雨哈佛路》导演:Peter Levin编剧:Ronni Kern国家/地区:美国Liz出生在贫民窟,父母都是瘾君子,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和艾滋病.贫穷的Liz四处乞讨,还要照顾病中的父母……她生活在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里.但她没有失去希望,她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高中四年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最终考入哈佛大学.为了支付哈佛大...  相似文献   

15.
相关链接: 地点:人大、斯坦福、哈佛。时间:1993年,中国内地唯一被斯坦福大学录取的本科生,1995年,就职美国最著名的科尔尼咨询公司,1997年,就读哈佛商学院MBA。在一次次的选择中,她的人生一次次奔腾升华,她,就是今天哈佛教育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和华有德康信息技术公司的总裁陈宇华。  相似文献   

16.
<正>1.哈佛大学图书馆通宵不关门吗?《北京青年报》曾刊登一文,标题是《"哈佛凌晨4点半"骗了多少人》。该文讲述一个在哈佛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调查,发现"哈佛凌晨4点半"是个杜撰的"传说"。其实,要弄清问题的实质,应该换个角度来发问:为什么那么多国人会被这个虚假的故事所忽悠?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从文化层面上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孙蓓 《少年月刊》2010,(7):10-13
当田心怡第一次在画册上看到关于哈佛的照片时,她完完全全地被那个童话般的校园吸引住了,她痴痴地问妈妈:"妈妈,哈佛有没有滑滑梯?"妈妈笑着说:"哈佛就是一个小世界。""太好了,太好了,我将来就要上哈佛!"从那天起,田心怡心中便种下了那个小小的哈佛梦。  相似文献   

18.
正吴敏兰:从小随外交官父亲游走10多个国家,学习7种语言。毕业于哈佛教育学专业,致力于阅读推广和开办双语幼儿园,希望通过阅读建立起孩子的英语力与世界观。在她短暂停留北京的时间里,我们特意约访她,听她讲起自己对语言学习的体会以及通过阅读陪伴孩子点滴成长的故事。开口说话,是一个复杂的转换过程"听妈妈讲,我在新西兰出生,一岁多正要开始讲话时随父母回到台湾。所以一直到两岁多的时候,我都还不怎么开口讲话。"吴敏兰深有感触地说,提及自己语言的掌握过程,她再次强调:孩子  相似文献   

19.
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朱尔·福斯特于2007年2月11日上任了.她是哈佛历史上第一任女性校长,然而,这不是重要的.她已时年59岁;她是一位历史学家;她任职前只是哈佛之下最小的一个学院的院长;她是经由选举产生的;她的前27任校长的平均任期近14年;……这些倒是可以引起我们思考的.  相似文献   

20.
继《哈佛女孩刘亦婷》一炮打响后,近日又有《我家笨笨上剑桥》、《轻轻松松上哈佛》、《耶鲁男孩》、《牛津圆梦》等图书陆续问世。望子成龙的家长,无不将此奉为圭臬,如法炮制,恨不得立马也造就出个“哈佛女孩”或“耶鲁男孩”来。 然而,“千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在一片叫好声中,有一个5岁的青岛小女孩,却勇敢地站出来大声说“不”。据报载,她的妈妈是《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热心读者兼身体力行者。按照刘亦婷的培养模式,这位妈妈每天捧着名著追着女儿,读给她听。小女孩终于忍无可忍,捂起耳朵哭喊道:“我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