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知识的有效统整是有效课程统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我国课程统整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知识杂乱,缺乏有机联系;学科知识被弱化、浅化;知识统整的范围有限。课程设计者在进行课程统整时可采取如下策略:围绕主题选择内容,丰富课程结构;强调重要学科内容,注重基础性知识;找准链接点,适度提高统整范围。  相似文献   

2.
确定科学课程设计中应当切实遵循的统整向度,是我国科学课程开发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文章顺由美国课程统整研究专家、著名学者比奈(James A.Beajle)提出的课程统整设计思路,对科学课程统整向度展开讨论,并重点对我国新世纪科学课程设计中的“知识统整”向度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随着“二期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与“统一教材”、“统一课程方案”矛盾冲突不断出现。面对这种现实问题,文章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统一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教材统整)和三度开发(课堂设计),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中总结的经验为同仁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释了课程优化统整和教师教学力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从课程执行力、资源开发力、教材整合力、课堂组织力和教学反思力等方面,论述了课程优化统整在发展教师教学力方面的作用,及其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的重要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视域理论的角度出发,以历史与现实视域两方面来探究教师教育课程的发展路径,再以融合视域对其进行要素分析,审思教师教育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统整发展策略,探析实施教师教育课程统整发展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6.
确定科学课程设计中应当切实遵循的统整向度,是我国科学课程开发研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顺由美国课程统整研究专家、著名学者比奈(James.Beane)提出的课程统整设计思路,对科学课程统整向度展开了论述,并重点对我国新世纪科学课程设计中的“知识统整”向度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课程统整是当今时代课程改革的趋势.美国学者布鲁德(Brady)提出来的课程统整实在模式属于进行超学科课程统整类型中的模式之一.是进行课程统整设计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统整设计模式.它所运用的五 W 参考架构、知识发展脉络树状概念图及提示挑战性问题方法有利于课程统整的顺利实施.本文对其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针对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跨学科性、实践性等特点,提出实施创业教育必须对现有课程进行统整的观点。以及课程统整的原则和程序。  相似文献   

9.
当前,课程统整对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左右脑协同学习和创新发展、教师的合作与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课程统整的理念来进行学校课程建设,要建构理想的完整儿童图像作为课程目标、整体变革学校的课程结构、创生有利于学生社会统整、知识统整、经验统整的课程内容、构建学习型社群、掌握有利于课程统整的几项技术。课程统整的理念受到广泛认同,在实践中对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教师协同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遭遇到教师课程能力不足、知识浅化危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课程统整就是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紧密结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课程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方法进行统整。统整方式包括按学科进行课程统整,从参与者的角度进行课程统整,以及按实施方式进行课程统整。课程统整能有效促进艺术教育特色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巩固和发展学校的特色教育。  相似文献   

11.
关于数学教师课程知识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课程知识包括教材知识和资源知识,数学教师获得课程知识存在7种方法与途径,分别是:作为学生时代的经验;职前培训;在职培训;有组织的教研活动;同事之间的交流;阅读参考文献;自身的教学经验积累与反思.  相似文献   

12.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是影响课程实施的核心因素,他应当具有研究意识、生成意识、主体意识、课程资源意识和反思意识,唯有具备这些角色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13.
教师课程创生是教师有意识地对课程进行的创造性建构,以构建更易于学生理解的课程知识.其关键在于教师与知识之间的动态生成过程,注重的是教师课程权力的主动实施.知识社会学认为,课程知识是官方知识,其背后裹挟着权力,知识通过分类和架构的方式加以组织.在这个意义上,教师课程创生过程需要知识的情境性引入、知识的普遍性转变、知识的视域性融合.  相似文献   

14.
彭松林 《高教论坛》2012,(12):54-56,66
客观、普遍和中立的现代科学知识观给教师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制约了课程教学论的发展与变革;当代知识观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教师教育改革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促成了人们对教育尤其是教师作用的重新思考;更新课程内容体系,营造新型的课堂环境,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丰富教育教学方式,打造新型教师教育共同体,将彻底改变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现状,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于2018年启动首届"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鲜明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能够引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卓越教师。笔者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我国国家治理制度特征以及"名师领航工程"北京师范大学培养基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出包含六大核心要素的卓越教师培训课程,包括服务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战略的课程目的;弥合骨干教师与卓越教师间专业素养差的课程目标;以教育信念、教学模式与理论、教师领导力为主题的课程内容;循环开展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体验、反思提升的课程教学方式;高校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实施场域;聚焦学员教师反应、认知、行为与结果变化的课程效果评价。该课程框架为进一步实施"名师领航工程"和各级各类卓越教师培训实践提供参考,并有助于深化与发展我国本土性教师培训理论。  相似文献   

16.
《欧洲教育》2013,45(1-2):98-115
Four years ago the German Education Council presented it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omotion of close links betwee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1974). Although, on the one hand, these recommendations could be regarded as a reflex reaction to the partly negative experience of the first phase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inked to the names of Robinsohn and Blankertz, on the other, the Education Council's recommendations did point up prospects for a new innovational strategy, whose central feature was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linking of continuing teacher education to such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discussion on educational policy gave rise to a series of projects that tested a number of versions of this strategy for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信息时代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之需,指向"素养"发展的教育范式应运而生。课程需对此做出反应并进行知识观重构。素养本位课程观承认"知识"之于课程的价值,在坚持知识的重复性、批判性与论证性的基础上,赋予了知识建构性、创造性与生成性特质。由此使素养本位课程中的"知识"具有了"个人性介入"倾向,进而将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经验"纳入课程知识范畴。素养本位课程知识呈现"情境理性"与"逻辑品格"相结合的图景。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于2018年启动首届"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鲜明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能够引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卓越教师.笔者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我国国家治理制度特征以及"名师领航工程"北京师范大学培养基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出包含六大核心要素的卓越教师培训课程,包括服务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战略的课程目的;弥合骨干教师与卓越教师间专业素养差的课程目标;以教育信念、教学模式与理论、教师领导力为主题的课程内容;循环开展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体验、反思提升的课程教学方式;高校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实施场域;聚焦学员教师反应、认知、行为与结果变化的课程效果评价.该课程框架为进一步实施"名师领航工程"和各级各类卓越教师培训实践提供参考,并有助于深化与发展我国本土性教师培训理论.  相似文献   

19.
20.
公共性是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属性,也是现代社会对课程的必然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公共性表现为课程开发是一个多主体协商对话的过程。当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公共性面临来自公共性实现的前提、单一取向的课程开发以及后现代哲学的挑战,针对挑战提出通过开放课程开发、觉醒教师和运用多种课程取向开发课程等措施来保障教师教育课程公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