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也是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的国家。本文简单论述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受威胁状况并阐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3.
森林生物多样性指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活有机体及其遗传变异的有规律组合。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标志。森林生物多样性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所有生物,包括人类,都需要同样的基本资源赖以生存。通过对控制生物多样性自然过程的了解,可以最大程度地缓解人类利用这些资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潜在矛盾和冲突。保护地球上某些物种可能不需占用农业生产用地,而保护另一些物种却需要某种形式的经济支持,以协调人类需要与物种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受威胁的现状及原因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概念,当今已经使用于普通媒体和科学刊物,但还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定义。一般地说,它指地球上生命的所有变异。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持续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海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是人类未来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海南岛是我国热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研究,对跨世纪的海南建设生态省,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档案资料,从生态系统、物种、遗传多样性详细阐述了烟台市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现状和成效,分析了受到威胁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有社会经济发展、乱捕滥猎、环境污染、生物入侵等方面,并提出切合实际的保护建议,为后续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与修复,以及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已经引起了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剧烈变化,生物多样性已不仅仅是科学家研究的问题,而且也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因为人类已经发现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物圈内生命演化的基础,它为全球人类提供了许多必要的物质和服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城市园林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刚 《科协论坛》2007,(6):29-31
城市园林作为城市景观的一种主要类型,其空间结构和发展动态对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开展城市园林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是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园林健康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东江干流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10年1月对东江干流水体51个点进行的浮游植物及其群落结构调查,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种类和密度状况,分析了河流中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并据此评价了东江干流水体水质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该干流水体中物种丰富度中等,个体分布较均匀,共有浮游植物7门83种(包括2变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达38种,占所有物种数的45.78%,其细胞生物量占总浮游植物的53.99%;主要优势种为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菱形藻(Nitzschia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舟形藻(Navicula sp.);浮游植物的密度分布不均匀,其中下游显著大于上、中游,且主要密集于下游的东莞市和惠州市江段水体;东江干流水体中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为一致,上游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稳定性较下游略高;以多样性指数为指标对水体作评价,结果显示大多数采样点位水体营养化程度不高,水质总体良好.  相似文献   

12.
贾银涛  陈毅峰  陶捐  何德奎 《资源科学》2013,35(7):1490-1498
基于2009年11-12月和2010年3-4月对增江流域13个样点进行的鱼类资源调查,并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资料,分析了增江鱼类群落特征现状及历史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72种,隶属于7目18科60属.与20世纪80年代调查结果相比,物种数相差较小,但两次调查均采集到的鱼类只有43种,种类相似性指数仅为0.44.调查发现新记录种29种,其中多为小型鱼类.但历史记载的26种鱼类在此次调查中未发现.增江鱼类生态类型目前以习缓流或静水、中层栖息、杂食性、定居性鱼类为主.较历史相比,洄游性鱼类种类所占比例变化最大,从19.12%降至11.11%.亲流型种类物种组成相似性变化最大,物种相似性指数仅为0.25.目前增江支流渔获对象在多度和数量上均占优势的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南方波鱼(Rasbora cephalotaenia steineri)、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其中宽鳍鱲为绝对优势种.干流地区为尼罗非鲫(Oreochromis niloticus)、鲮(Cirrhinus molitorella)、三角鲂(Magalobrame Tarminalis)等,其中,尼罗非鲫是绝对优势种.曾在80年代占据增江渔业主体的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等物种渔获量已大幅下降.调查发现入侵鱼类4种,其中露斯塔野鲮(Labeo rohita)、下口鲶(Hypostomus plecostomus)和尼罗非鲫在20世纪80年代调查中未发现,为新记录种.调查结果表明增江地区鱼类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是由该地区大规模挖沙、水坝建设、不合理捕捞、外来鱼类入侵、水域污染等因素导致.  相似文献   

13.
唐丽萍  杨祝良 《资源科学》2014,36(2):282-295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整个流域地形复杂、生境多样,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真菌资源。本文介绍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真菌资源的研究历史和分布特点及近年来在该地区发现的一些重要真菌物种。该区真菌资源研究始于十九世纪末,并陆续出版了不少有价值的地区性真菌资源的专著。近30年来的研究更加深入而系统,主要涉及担子菌类,如木耳目、花耳目、蘑菇目、红菇目、牛肝菌目、外担菌目、多孔菌目等,也包括了子囊菌中一些类群,如盘菌目。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在该区仅大型真菌就发现了150余新分类群。因气候及小生境差异,在流域内不同的地区真菌区系成分存在明显的不同:上游地区的灌丛中及草甸上以病原真菌和腹菌类多见,寒温性针叶林下的代表类群则以寒温性大型真菌成分为主;中游地区的常绿阔叶林和暖温性针叶林下主要是温带至亚热带的代表类群;下游地区和湄公河流域气候湿热,以热带成分较为普遍。加强该区域真菌资源的深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也具有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澜沧江流域典型生态功能及其分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澜沧江流域以其地形极为复杂、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生态系统服务极为重要的特点,备受全球关注,是相关科学研究的理想区域.本文对澜沧江流域的碳蓄积、水资源供给、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等典型生态功能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流域进行了初步的生态功能分区.结果表明,流域各生态功能从上游至下游均呈递增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流域进行综合生态功能分区,划分为3类5个区域:生态功能脆弱区(106个乡镇),占流域面积的53.09%;生态功能中等区(138个乡镇),占流域面积的23.20%;生态功能丰富区(82个乡镇),占流域面积的23.71%,又根据优势功能的不同将其分为3个生态功能丰富区.本研究揭示了流域内各功能区内乡镇所能提供生态功能的丰富程度以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措施,为科学管理该流域的生态系统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拉萨市拉鲁湿地鱼类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拉鲁湿地是西藏拉萨河流域重要的湿地之一。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拉鲁湿地生态系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于2010年4月、6月及2011年4月,通过刺网和地笼对拉鲁湿地的鱼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拉鲁湿地现有7种外来鱼类:鲫Carassius auratus(Linnaeus)、鲤Cyprinus caupio Linna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Cuvier et Valencienne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Temminck et Schlegel)、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Cantor)、鲇Silurus asotus Linnaeus、黄黝鱼Hypseleotris swinhonis(Gunther)和5种土著鱼类: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Lloyd)、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 younghusbandi Regan、异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wartii(Hora)、细尾高原鳅T.stenura(Herzenstein)、西藏高原鳅T.tibetana(Regan)。外来的麦穗鱼和鲫为绝对优势种,而5种土著鱼类的数量极少、几近灭绝。不均衡的群落结构导致拉鲁湿地的鱼类多样性极低。在分布上,麦穗鱼和鲫几乎遍布整个湿地,而土著鱼类仅分布于小部分水域中。当前,拉鲁湿地的鱼类群落已散失其独特性,而转变为以外来鱼类为主体、部分土著鱼类残存的格局。今后,改善拉鲁湿地的水质、加强群众对外来鱼类识别的能力和危害的认识、清除外来鱼类等措施对于保护拉鲁湿地的鱼类及其生态系统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As a part of a major CASproject on the ecologicaleffects of biological inva-sion and its management technology,a research team headed by Prof.Chen Yifeng of the CAS Institute ofHydrobiology in Wuhan, centralChinas Hubei Province, has carriedout studies on alien fish species inplateau lakes since July 2002. A yearlater, the project has progressed well,Chen reports.Chens research, to be com-pleted by June 2007, is composedof four components: structuralchanges of a lacustrine ecosystemon t…  相似文献   

17.
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与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旅游资源形态与特征是流域自然演化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流域角度分析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能够更系统地解析旅游资源的自然特征和变化规律,有助于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流域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水平地带性方面,随着纬度变化,各类旅游资源主要类型均表现出纬度地带性空间分异;②随着海拔的变化,局部资源单体景观具有垂直地带性分异特征;③旅游资源沿澜沧江干流和支流水系呈带状空间分异;④主体旅游资源主要沿交通干线G214分布;⑤建筑与设施类资源单体围绕城镇集聚分布。基于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从空间发展、产品开发和区域联动的角度提出了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澜沧江及其它流域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三江源地区融雪径流时间变化特征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爱锋  贾绍凤  燕华云  杨贵林 《资源科学》2009,31(10):1704-1709
融雪径流是三江源地区水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融雪径流时间在发生变化,对于该区年径流量及其季节分配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计算流量质心时间(Timing of the Center of Mass for Flow)来表示融雪径流的开始时间,利用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发现在1957年~2000年间,三江源地区主要水文站的融雪径流时间都有提前的趋势,其中澜沧江源的香达站、黄河源唐乃亥站以及长江源的直门达站融雪径流时间的提前趋势在95%的置信水平上表现显著,从变化幅度来讲,香达站融雪径流时间提前最大,大约有10天左右,而沱沱河提前最少,约为4天左右.通过相关性分析,认为三江源地区融雪径流时闻与年径流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融雪径流时间越晚年径流量越大,这种关系在直门达、吉迈以及唐乃亥站都表现显著.融雪径流时间的提前同时也会影响径流的季节分布,即会伴随着春季径流增加、夏秋季径流的减少,而与冬季径流的关系在各站不一.最后,对三江源地区融雪径流时间与大尺度气候信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三江源地区融雪径流时间的可预测性.该研究的开展将会为三江源地区水资源的管理和预测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9.
澜沧江流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土壤侵蚀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的环境和农业问题之一。本文基于GIS技术和RUSLE模型,对澜沧江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年土壤侵蚀量为11.27亿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68.63t/hm2,属强烈侵蚀。流域内土壤侵蚀与坡度和海拔关系密切,坡度每上升一个等级,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增加33.34t/hm2;而海拔平均每升高1000m,土壤侵蚀程度则加重2.3倍。流域内60.86%面积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侵蚀,其特征表现为局部区域内的剧烈土壤侵蚀,主要分布于中上游海拔在3000m以上,坡度为15~35°的区域内,是土壤侵蚀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0.
澜沧江流域民族众多,民族生态文化绚烂多姿,同时生态脆弱,研究其生态景观与生态文化的关系对于科学认识人地关系、充分发挥民族生态文化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澜沧江流域选取藏、傈僳、白和傣等4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利用民族分布和2000年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从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性等方面分析不同民族生态景观特征;利用1980-2005年1∶25万土地覆被数据,分析各民族生态景观动态变化,并就生态文化对生态景观的作用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①澜沧江流域不同民族的生态景观具有明显差异。上游的藏族以草地景观为主、草地放牧业为主要生计方式。中游的傈僳族林地优势度大,农林牧兼营、以山地旱作农业为主。而下游的白族和傣族以农田景观为主,水田稻作发达;②澜沧江流域的民族生态文化通过其特定的生态观、生产生活方式、乡土生态保护机制等对生态保护产生了重要作用;③近几十年来,除产业发展、城镇化对生态景观产生了明显压力外,民族传统文化日渐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对生态景观的保护作用。今后,要将民族生态文化的传承创新置于关乎民族聚居区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予以扶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