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语文教育倡导的"人文精神"的真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教育要倡导“人精神”,语是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这是语教育工作的共识。但现实教育中,语教育倡导的“人精神”已经走调、变味,如何正确倡导“人精神”,使之恢复其本来的活泼与真实,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理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无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了,不过前者往往处于褒义语境中,而后者常常处于贬义语境中。可是,在一褒一贬之间,我们在弘扬“人文性”的过程中,是否走得太远,有点过头了?我们在清算“工具性”罪过的过程中,是不是有点过火,失去理智了?如果这两种情况都确实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同于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性是语文工具性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应在语文教育中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独特的人文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更注重工具性,注重"双基"的培养。新课标实施后,有识之士试图改变这一倾向。于是,语文教育开始强调人文性,从语文课堂到三维目标的确立,再到语文教材的编写,无不如此。可是,这样的反复强调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真正的语文教育从来都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而且只有在二者的统一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语言以其新颖独特、快捷便宜、功能多样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其中青少年占的比例较大.手机短信语言与规范教育语言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对语文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角度来谈这种影响,并试图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社会各界对语教育进行的规模较大的批评与关于语学科性质展开的争论,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语教育功不可没,坚持认为工具性为语学科的本质属性,以适应语课程与语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2007,(8):F0002-F0002
在“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理解上,最恰切的比喻是皮毛关系。工具是“皮”,人文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对两者关系最贴切也最形象最直观的表述。既如此,重视而且是高度重视“工具性”的问题,同时坚决不能忽视而要兼顾“人文”,是我们信守的准则。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熏陶的起点应该是以语言文字及其表现形成的理解和感悟。”那么,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合理实施呢?  相似文献   

9.
语学科的发展变化是其各要素在社会化变迁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中国语教育发展的脉络来看,语学科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演变均与化的变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以把握化变迁的方向为前提,对化作创造性的整合,以工具性、人性相统一为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修订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这种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的、真正意义上实施素质教育的语文教育体系,彻底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旧有教育模式,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成一泓活水。 为什么要构建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的语文教育体系呢? 首先,这是由儿童发展的社会性决定的。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其周围的环境对他有着塑造的作用。上学前,儿童尚没有接受正规的语文教育,却能够把握较为复杂的复合句,是因为儿童在其生活…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最重要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源于语文的交际和实用功能,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13.
张生虎 《青海教育》2003,(10):29-29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语文课程性质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过去,语文教育注重于语文的工具性教育,至今仍以应试为核心目标进行技能训练,使它不仅成为教会学生说话、写字、阅读等基本能力的工具,更重于使它成为传达道德意识和权威意识的工具,从而失去了本身的趣味性,失去了特有的人文关怀,进而使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学生上课觉得索然寡味,甚至厌倦。  相似文献   

14.
一、嫁接的困难语文的近现代化道路其实是相当困难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要以分科的观念切割未分科的事实,其造成的痛苦是长久的,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当我们有意无意地讨论有关现代“语文”的问题,我们总要批评其近代历史的渊源及其惨象而丝毫不感到中西过快地“嫁接”所带来的不适与烦忧。相反,若这种感觉越强烈,则我们锤敲历史的力度就越深刻。一种落后的自责心理,算来已占住中国人的心灵一百多年了。时间不可谓不长,但问题深层未解的部分仍在:“全盘西化”、“复古主义”与“中西合璧”其实都困难重重。这里不仅有对概念理解所产生的关于解…  相似文献   

15.
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6.
齐银凤 《天中学刊》2001,16(4):115-116
语文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有共同的规律,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又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对语文教育的功能和价值,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分歧,但归结起来有以下两种基本的认识:一是强调把语文教育的功能放在首要地位,把学生对汉语的听说读写水平和能力作为语文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突出语文的工具价值。在此前提下,他们一般不反对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甚至也十分强调语文教育的教化作用。二是认为语文教育的最大功用在于教化,最大价值在于弘扬人类和民族的优秀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入世精神,在此前提下,他们一般也不反对语文教育的…  相似文献   

17.
徐井岗 《教育探索》2002,(11):68-70
本运用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分析了现行语教育中的“耗时过多”、“少慢差费”等现象,指出了现行语教育中的一些做法导致其边际效用递减和总效用下降,并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解决办法是大力提倡能够促使教育效用最大化的“经济语教育”。而要实现“经济语教育”,就要在承认语教育工具性的同时,更加突出和强调其人性。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晗 《现代语文》2005,(9):43-44
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明确地体现了新课标关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定性,体现了对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解读其内涵,领悟其精神,有助于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语文教师准确把握当前语文界关于人文教育的讨论.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对这些文章的教学就是作者、编者、教者、学生四方的心灵交汇,作者的情思,编者的意图,教者的激情,学生的感悟,在教与学中都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而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的.  相似文献   

19.
大语文教学观可用“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来概括。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