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礼”,也极为重视礼仪教育,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节、礼仪、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对文明礼仪的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是走向成功必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十分重视礼仪教育。苟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在当今时代,更需要我们重视礼仪教育。但礼仪不是生之俱桌的,必须要经过长期的教育与训练,如何才能更好的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让礼仪教育香满幼儿园呢?  相似文献   

3.
郑余霞 《教师》2011,(25):16-17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周无礼则不宁。”因此,学校教育尤其要重视礼仪教育。  相似文献   

4.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直观反映。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在当前,开展礼仪教育,进行礼仪规范训练,对落实养成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苟子》上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孔子教给弟子的“六经”中,礼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古人说话、写信也讲究礼节,注重遣词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有些表示称呼的词语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孔老夫子提出“克己复礼”,“礼义”作为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两千多年,中国因此而成为“文明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仪、和善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荀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即人以礼为重,无礼无立,人若无立,如何去走向社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故此,人一定要知礼,懂礼,守礼。自 2016 年起,张鹏飞校长提倡以“礼仪特色创建为核心”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提出创建要求和目标,几年来,我校结合高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围绕“明礼、守礼、行礼”,在注重常规礼仪特色创建的同时,积极开展文明礼仪系列教育和主题活动,大型成年礼活动是高中生主题活动的“必修课”之一。  相似文献   

7.
穆融融 《家长》2022,(35):186-188
<正>礼仪是中华民族祖先从古到今传承下来的美德,回顾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古代先哲和圣人都把礼仪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荀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以看出,良好的礼仪修养不仅能够促成个人养成良好的品行,还能够促成事物的发展与事业的成功,乃至于一个国家社会的繁荣昌盛。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良好的礼仪养成,已经慢慢演变成为促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我们玉林市玉州区东成小学长期以来重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2004年作出了创建“文明礼仪学校”的决定,并开展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核心的一系列活动。下面谈谈我在配合学校抓好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的一些做法和肤浅体会。一、文明礼仪意识行为的形成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第一课堂。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是礼仪课题,并且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我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礼仪目标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文明礼仪知识,初步学会为人处事。比…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从公民个体的角度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在我国教育史上,历代的当政者以及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荀子就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也曾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强调“:不学礼,无以立。…  相似文献   

10.
应重视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富有悠久的礼仪传统,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一个不注重礼仪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他非常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的养成教育,要求学生衣冠整齐,走有走的样子,坐有坐的姿势,为人处世要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荀子也曾提出: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前人对礼仪的重要性从个人、…  相似文献   

11.
刘文 《湖南教育》2006,(4):26-27
现代社会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人手的。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从公民个体的角度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在我国教育史上,历代的当政者以及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苟子就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也曾说:“道之以德.  相似文献   

12.
金丹萍 《教学随笔》2013,(16):138-139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国学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利用国学经典进行礼仪教育,让学生在诵读国学中明礼仪;在国学故事中习礼仪;在国学表演中知礼仪,促使学生将礼仪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礼仪道德观和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孔子也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是一种文化;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则是他的基本素质,表现为个人素质、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交际能力等。  相似文献   

14.
古人常说“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技巧,学习礼仪就是从道德修养、健全人格上得到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后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及外在表现形式,从而使自然美、心灵美、仪表美相结合,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素质。因此,学校要使在校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知道学校基本的生活过程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应有的仪表仪态及行为规范要求,学会在不同的场合规范自己的行为与言语,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相似文献   

15.
古人常说“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技巧,学习礼仪就是从道德修养、健全人格上得到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后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及外在表现形式,从而使自然美、心灵美、仪表美相结合,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素质。因此,学校要使在校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知道学校基本的生活过程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应有的仪表仪态及行为规范要求,学会在不同的场合规范自己的行为与言语,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相似文献   

16.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对“礼”的重要性都作过精辟的论述。苟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焉,心尚礼则心泰”。“礼”是个人立身之本,国家治理之策。礼仪可以使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为社会人际交往、处理好各种关系铺平道路,也为人们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7.
前言 礼仪是长期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形成的人际间相互问候、致意、祝愿以及给予必要关照的惯用形式,在治国安邦、立身处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有无教养的尺度,也是国民精神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回无礼则不宁”。事实上,及至今天,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世界统一市场的建立,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日趋频繁,真诚、得体、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礼仪助你成功”,已成为世人的共识。今天的中小学生将是21世纪祖国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礼仪行为如何,是否具有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明、讲究卫生举止行为,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问题。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相似文献   

18.
在特殊学校,聋生这块未开发的处女地,重视聋生礼仪教育,促使他们同正常人一样懂得一些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礼仪知识,对聋生身心健康及人格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孔子指出:“不学礼无以立”。他还规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人们视言动都要合乎礼。战国后期的荀子提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平”。《三字经》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本启蒙教材。里面写道:“为人子,与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可见重礼仪和礼仪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开展礼仪教育是规范聋生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入学的聋生,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更是形成思想品德、文明行为、礼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教师要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聋生进行规范性要求。从课堂、校园、聚会、家庭公共场所等各种文明举止以及对父母、教师、长辈、同学、客人等各种特定对象的礼仪规范进行长期训练,强化教育因素。良好的礼仪习惯一旦形成,可以转化聋生内在的性格、情操。1礼仪教育的内容根据聋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知能力和社会对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要求。把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和交往礼仪等,在认知方面,要求由近及远,由...  相似文献   

19.
叶杏妹 《师道》2013,(1):31-32
荀子说:“国无礼而不宁.事无礼而不成,人无礼而不生。”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礼仪教育要取得实效、长效,教育者心中得有一杆秤——掌握礼仪教育的核心价值:尊敬遵守、利己利他、自律他律。这样才能真正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有的放矢地导行。  相似文献   

20.
佚名 《高中生》2009,(23):46-46
礼节一:记住别人的存在。互联网给予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一个共同的地方聚集,这是高科技的优点,但往往也使我们忘了我们是在跟其他人打交道,我们的行为便容易变得无礼。因此网络礼仪第一条就是"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