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窈窕一词主要义项有三:(1)幽闲;(2)深曲;(3)美好。自《诗经》间世以来,注者蜂起,为“窈窕淑女”这句诗作解者,对窈窕的上述三条义项皆有所取用。释窈窕为幽闲者,始于《毛诗诂训传》(以下简称《毛传》)。《毛传》云:“窈窕、幽闲也。言后妃有关唯之德,是幽闹贞专之善女。”毛氏秉承儒家诗教观、视诗为软化之工具,故解诗多臆断之说。《关睢》篇本是民间青年男女之恋歌,而毛氏却曲解为咏叹“后妃之德”的颂歌。对诗歌主题的歪曲,必然导致对诗中关键性词语的谬解。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教材把杜甫诗句"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注释为"曾经",这是值得商榷的。从各种辞书的解释来看,"省"没有"曾经"的意思,其本义是"察看"。从诗意来看,"省"应解释为"察看"。这样,符合训诂释词的普遍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余辉 《衡水学院学报》2023,(5):101-104+117
《孟子》全文中共四处“廛”字用例,可归纳为三个义项:“房屋”“货物积压”以及“百姓居住的地方”。三个义项皆由本义“土地”引申而来,且后两个义项当为“廛”字临时性语境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四部辞书皆采用“愿受一廛而为氓”之句作为释义配例,并以训释词“房地”释“廛”字。由“廛”字“房屋”义可知,这种释义首先模糊了“房”与“地”的界限;其次该句作为“廛”字本义“土地”的配例也值得商榷。该义项可调整为“可供一家居住的土地”,以消除“房”与“地”的模糊性;例证设置可参考《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之句。  相似文献   

4.
“窈窕”的本义应是指“岩穴幽深之状”,引申为可以形容一切自然景物与人的精神世界的深远之状,并在使用中形成了表“美好貌”与表“深远状”两种基本义。“窈窕”在诗词口语的应用中,由于其本义的形象性,以及“美好”与“深远”的语义交叉,丰富了该词的语义内涵,甚至可以表达为自由、荒凉等意。营造了优美的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5.
"将"字在《诗经》中共出现60次左右,具备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摹状词等不同词性。这些纷繁复杂的意义及用法,其实都源自于"将"的本义"祭献祖宗":其他各项动作义是该本义的略微引申,形容词和连词义的"将"源于动词义"率领",介词义来自于动词义"执持"。此外,"将"的句法位置对其目前保留的副词、介词义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小弁》出自《诗经·小雅》,旧说是周幽王太子宜咎因褒姒之谗言被放逐,太子怨刺其父之诗。前人对诗句"我心忧伤,惄焉如捣"中"捣"字的解释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是假借义,通"疛"或"?","心疾"义;另一种认为是本义,"舂"或是"捣碎"。通过对"捣"字的甲骨文字形、文献印证、诗文创作、同义连用及"捣"字所在词句的词性、句义等各方面的考察,我们认为,"捣"字用的是本义,不存在假借义这一用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现代汉语分类词典》的义类体系,对《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中多义形容词的数量分布和义项间语义距离进行研究.统计发现,初级阶段多义形容词学习存在任务量和汉语水平相悖的问题;多义形容词义项间语义距离的范围为0-5级,义项间存在跨义类、同义类和同义、近义三种关系.据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可以运用语义距离促进多义词教学.  相似文献   

8.
《论语》对"义"的运用在诸子中是最早的,"义"在史书中有价值评判尺度和指代政治道德理想这两种用法。"义"的本义是形容体貌或兵器的威仪风度,早期文献多取其"礼容各得其宜"的义项。由此而引申出的"合理"、"合宜"义项,则是"义"字众多内涵的直接基础和根源,也是《论语》运用和改造"义"的依据。《论语》对"义"的运用,第一种取其"合理"、"合宜"的义项,引申为正义,与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相对立,包含有纠正对象的意义;第二种用法虽然仍保有其"合理性"内涵,但其儒家政治道德色彩十分明显,这时的"义",显得更接近于一个独立的政治道德概念。  相似文献   

9.
"去"是一个古今常用字(词).《说文》《说文解字注》《汉字演变五百例》等书中都提出"去"字本义是"离开",而任学良同志在《〈古代汉语·常用词〉订正》中提出:甲骨文中那么多"去"都是"往"的意思,"人相违"不是本义,而是"后起义".裘锡圭同志又在《说"去""今"》一文中提出,"去"的本义是"开口","去"字的"离"开义可能就是由"张开"义引申而来的.笔者在考究"去"字本义过程中发现"去"是个相当重要复杂的词.可以说,前人从各个角度对"去"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如王学奇(1999年)对"去"字的表空间、表时间、表行为的趋向或持续及用作语助词、介词等多种用法和义项作了系统的补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正点”一词广泛流行,衍生出许多新义。作形容词时,其语义特征为[+符合某种标准][±带有轻松、戏谑、调侃语气];作名词时具“重点、要点”义。除概念义外,其色彩义也有所变化。“正点”的流行及其语义变化有着社会、语言使用者以及语言自身等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1.
学界关于"一丝+形容词"的用法的研究尚不完善。在修饰形容词时,"一丝"应被视为一个表立体的、多维空间义的数量词。在句子中可以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多种语法成分。  相似文献   

12.
“很+N”组合中“很”的作用及其对“N”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N”组合中“很”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程度量,同时对“N”的性质义强制凸显,促使“N”语义转化、功能游移,最终引申出形容词义项,成为名形兼类词。  相似文献   

13.
同素近义形容词对留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词汇研究对于实词尤其是同素近义形容词的对比研究尚较为缺乏。因此文章选取高频近义词"快乐"、"欢乐"作为个例,尝试从近义词的语义搭配角度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近义形容词共现词的语义特征来区分近义词用法,希望为近义形容词的辨析探究一种对比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京"字的本义,两部大型汉语工具书《汉语大词典》与《汉语大字典》均释为"高丘"。"京"在上古文献材料中的实物指向,它有高大建筑、高丘、大仓、国都、都邑诸义。"京"本义宜确定为干栏类的高大建筑,其余皆为引申义。  相似文献   

15.
汉语使用"被"构句,主要是为了凸显句末焦点,受事移到动词前,"被"起到区分语义角色的作用。在"遭受"、"不企望"语义背景及标记理论和情景语义学的理论、方法的分析框架下,"被"为标记句式的情景语义可分为八大类型:遭受义、失去义、受损义、致使义、获得义、处置义、客观陈述义、嘲讽义。  相似文献   

16.
"女神"本指神话中的女性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神"一词成为异常活跃的称呼语,且其语义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为此,我们在溯源"女神"本义的基础上,试图分析其产生的新义及语义流变的链条,进而论述"女神"语义演变的原因,以求对"女神"称呼语有更深刻、更明晰、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语境角度出发,探讨了当"有点"分别修饰贬义、中性和褒义形容词时,"有点+AP"这一结构所表达的语义色彩。  相似文献   

18.
《湘南学院学报》2017,(4):76-80
分析了"憾""恨""怨""悔"在不同时期词义的历时演变,对其出现的语言环境进行具体考察和分析,发现这四个词在不同时期都有"怨恨"义,并且不同的词在同一义项中其情感色彩强弱、语义指向、语法搭配等都有一定的差异。从先秦到元明清直至现代汉语时期,"憾""恨""怨""悔"的基本义在历时演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各个词的基本义逐渐单一化和明确化。  相似文献   

19.
"笺"字《说文》所释非本义,通过古代语文辞书释义的对比和研究有利于发掘"笺"本义及捋清其相关引申义。"笺"最初表示用于书写的狭长小竹片,继而引申出文体名等义项,其后,被郑玄用作训诂著作的书名而逐渐衍生注解、训释义。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歌作品中的“疑”,除了作动词“怀疑”、“疑惑”、“猜测”等解释外,它在不少诗句中则要作“像”、“好像”、“似”、“类似”、“如”、“若”“譬”“欲”解读。这一项义释,在对仗句的“互同义”中可以找到有力的证据,且还可以修辞格中的明喻(“甲像乙”)、暗喻(“甲是乙”)中得以证明:“疑”、“疑是”均属联系比喻句中本体与喻体的联系词(又称“喻词”)。但这一项义释,除了《广释词》、《诗词曲语辞例释》、《汉语大辞典》有此说外,其最常见常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辞源》均无此释义义项。这是这些工具书的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