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谷诗序》与《兰亭集序》都是诗酒之会的产品,但因两位作者的身份、家族背景、时代特征、两人的思想观念等等不同,作品中传达出的精神气韵区别很大,比较起来甚有趣味。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20,(1):64-74
宋代诗人在诗中多写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他们把文士的聚会多比喻为兰亭雅集,常化用序中的意象,思考序中表现的生死感伤情绪,批评萧统编选《文选》不选此序,还在诗中描写《兰亭集序》真迹的流传,《兰亭集序》的摹本和刻本,以及对《兰亭集序》书艺的评价。由于《兰亭集序》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书法价值,其摹本、刻本在宋代广泛流传,文人士大夫也广为阅读、摹写,加之宋代诗人的人文修养深厚,作诗爱写书籍、字画、书斋以及士人生活题材,作为法书的《兰亭集序》就经常写入诗中。宋代诗人在诗中描写《兰亭集序》,拓宽了宋诗的题材,丰富了宋诗的人文意象,并体现了宋人"以学问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对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人们从书法角度欣赏的居多。其实,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诗序名篇,只是以前一直为其鼎鼎书法盛名所淹。后人多临习其字,少研读其文。《兰亭集序》其文鲜为人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初萧统编纂《文选》时将其排斥在外,其中有一个理由是说它“有惜时悲痛之意”,其实是冤枉。一股都认为这篇诗序分为三个层次,通篇着眼在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兰亭集序》是《兰亭集》的序言。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召集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了上巳节的修禊仪式并借此写下了一系列的同题《兰亭诗》,会后这些《兰亭诗》被整理成《兰亭集》。王羲之挥毫泼墨,为集子写下序言。  相似文献   

5.
据传,《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亲笔写的序。原序共书写28行,324个字。序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其中“之”的写法, 更是变化多端。《兰亭集序》成了王羲之书法中最好的珍品。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兰亭集序》是《兰亭集》的序言。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召集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了上巳节的修禊仪式并借此写下了一系列的同题《兰亭诗》,会后这些《兰亭诗》被整理成《兰亭集》。王羲之挥毫泼墨,为集子写下序言。传说这篇序文用鼠须笔写在蚕茧纸上,被认  相似文献   

7.
王羲之是我国著名书法家,他的字简约玄澹,超然绝伦,被人称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而他的《兰亭序》以及《兰亭诗》也绝对是绝妙的文学作品,今试以《兰亭集序》分析之。  相似文献   

8.
兰亭诗人群体及《兰亭诗》《序》产生于东晋中叶,道、释、玄、儒种种理念交织于此,乐天知命、顺应自然的新型生死观念成熟于此,山水之美的发现与入诗发轫于此。作为一组大型诗群,《兰亭诗》的出现反映着东晋中叶悄然发生的诗格嬗变与新型时代心理之凝成,其流风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散文代表作,写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因此,又称为《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关于这篇文章的背景,《晋书·王羲之传》曾有记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  相似文献   

10.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抒情酣畅,见识卓越,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王勃的《滕王阁序》描景绚丽,形式华美,被当时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两文犹如序体文中的两块美璧,熠熠生辉,把玩品赏这两块玉璧,不觉赏心悦目,趣味盎然。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两文都是记叙游宴盛会,即席赋诗的诗序,但作为“主”体的诗,其价值和影响都不如作为“宾”体的序,序文是名副其实的喧宾夺主。《滕王阁序》是《滕王阁诗》的序。作者同时创作的《滕王阁诗》为:“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去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  相似文献   

11.
<正>[专题解释]本设计为联读王羲之的《兰亭诗》与《兰亭集序》,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微专题研究,要求学生能以相对活泼的形式展现本组对魏晋士人“深情与超迈”精神的探究,鼓励他们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研读。第一、第二课时,教师在文本研读中指导学生完成微专题学习方法指导;第三课时,各小组汇报微课题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文选》"序"类所录的石崇《思归引序》,是单篇诗序。石崇在诗序史上的地位在于,他不仅以《金谷集序》首开雅集序之风,而且在《思归引序》中自述生平遭际、志趣好尚,写景抒情议论,将诗序由简单介绍创作缘起发展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文体。同时,诗序生动地从各方面展示出西晋时期耽于享乐的名士形象。  相似文献   

13.
马端临批驳朱熹的《诗序》说,认为“《诗序》不可废”,认为郑、卫之风非“淫者自作”。站在汉学派的立场上看,马端临的批驳是有理有据的。马端临实际上是把《诗经》看作为历史文本,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此恰恰比较出朱熹“废《序》论”的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回归《诗经》的文学本位。  相似文献   

14.
金谷园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注]①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别墅。在今河南洛阳西北。石崇《金谷诗序》谓:“余有别庐在河南,界金涧中,众果竹柏药物备具。”  相似文献   

15.
或许是因为笔者对书法艺术的钟情,阅读新教材《兰亭集序》感到特别亲切。以前读帖、背帖多沉醉于作者那清俊飘逸、出神入化的书法艺术之中,如今,作为语文教材来阅读,则需要一个新的鉴赏视角。《兰亭集序》是一篇诗序,作者借题发挥,抒发了人生感慨。由于作者曾受老庄哲学及魏晋玄学的一些影响,在文中也发出“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的感叹,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对思想感情的理解,很容易陷入一种“死生由命”,消极无为的误区。如果我们深入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意旨,可以得出一个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久负盛名,全文仅325字,却自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和一腔“质直尽言”(范文澜)的情愫,文笔清新洗练,道媚劲健,气韵生动,其写景、叙事、议论、抒情无不挥洒纵横,秀丽中透着灵润,自然中蕴着和谐,沉郁中显着放达。清代张习孔在其《云谷卧余》中盛誉王羲之文章“高古超妙”。总的来说,《兰亭集序》确实是一篇事美景美情美理美辞美的诗序。  相似文献   

17.
公元810年,柳宗元因永贞改革失败而被贬到永州任司马。在永州,他借山水解忧,自我解嘲《,八愚诗》便是其中之一。《八愚诗》已亡轶,我们无缘拜读,所幸《愚溪诗序》以一个“愚字”贯穿,再现了作者的心灵,可以指引我们猜测它的思想。《愚溪诗序》中的典故表面上隐晦含蓄、扑朔迷离,客观上却带领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一、言简意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典故的运用简化了作者的语言,借助于典故的丰富含义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又借助典故表达作者心中不能直接说出的心事,收到言简意深的效果。“愚公谷”的典故出自《说苑·政理》,愚公以自…  相似文献   

18.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缁衣》第九章引《诗》,学者以为是《小雅·都人士》,但用字、用词、用韵、句数、结构、内容与《礼记》所引、《毛诗》迥然不同,也不见于汉代服虔所言逸诗。而《毛诗·都人士》首章与后四章在内容表达、主题思想、结构逻辑又难以统一。因而“三家则亡”,“毛氏有之”,不过是郑玄所见文本的一家之言。《礼记》引诗是对旧本的增益改换,后世《毛诗》学者将其中《缁衣》“子曰”文字写入诗序,也将诗句移入《毛诗》文本,成为《毛诗·都人士》首章。但有学者指出郭简为“节引”,“鲁、齐、韩三家诗没有《毛诗》的首章六句,当属脱漏”,也是值得再探讨的。  相似文献   

19.
方瑛 《教学随笔》2016,(9):158-158
作为经典,《兰亭集序》语言优美,意蕴丰厚。但感情跳跃性大,学生阅历尚浅,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和阅读积累,知人论世,由情及理,深入探寻作者的生命情怀,用文本的丰富意蕴点亮学生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作为经典,《兰亭集序》语言优美,意蕴丰厚。但感情跳跃性大,学生阅历尚浅,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和阅读积累,知人论世,由情及理,深入探寻作者的生命情怀,用文本的丰富意蕴点亮学生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