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县城乡三所小学课后延时服务供给的比较分析,发现县域学校课后延时服务供给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师资困境、资源困境、观念困境和系统困境。基于服务学习理论,为解决课后延时服务困境,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学校与家庭应协同合作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与社区教育,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组织多方协同参与的社区教育组织机构,加强县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以推进课后延时服务的社会化供给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实施主体,承担着学生、家长、社会的多方期待。“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是新教育生态下社会对初中学段课后服务生发的新要求。我校通过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回应家长的教育诉求、拓展学生的成长场域、整合课程的供给建设,规划实施了“课程超市2.0”课后服务课程。在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索中,不断结合实践优化课后服务课程,更好地发掘学生的不同禀赋和潜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学生拥抱阳光灿烂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双减”意见是对基础教育改革所设的重大战略布局,课后服务作为这项伟大工程的重要基石,承担着促进教育公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艰巨任务。文中从宏微观分析国家、社会、学校与学生、教师、家长在课后服务中所面临的困境。基于数字教育视角,探讨数字教育带给课后服务在促进教育公平、整合教育资源、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与提高服务质量的新机遇。提出以构建课后数字教育服务体系、协同共建课后数字教育服务机制、协同发展数字教育服务资源、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四个方面,探索高质量课后服务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历程、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课后服务旨在缓解学生课后学业管理困境.课后服务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以看管与监护为主的起始萌芽期、以三种服务模式为主的独立探索期和以地方特色发展为主的整合规范期.课后服务存在经费来源方式受限、相关主体权责不明和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进一步扩大资金来源,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整合利用多种资源;明确相关主体权责利益,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兼顾安全与教育服务,为课后服务提供坚实有力保障;健全服务工作机制,加强监督管理,购买社会服务,提供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5.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校为提升课后服务质量,通过充分了解家长需求、多维打造学生成长空间、强化课程供给的保障等措施,规划实施了“1+X+Y”课后服务课程。该课程体系通过整合各类课程资源,结合实践优化课程内容,切实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我们结合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以及学校课程建设与变革的特点,从"课程即教师"、"课程即对话"的教育群体发展理念出发,以学校"生命共同体"建设、学校共同愿景、学校教师合作、学校课程变革四方面为课程领导的具体内涵,以校长为课程领导的主导,以教师为课程领导的主体,在专家、家长、学生等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组织和引导持续的学校课程对话,在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进程中,促进课程获得不断改进与完善,使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7.
芬兰教育质量在全球备受瞩目,稳定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是其成功的助力。芬兰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作为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具有完善的立法保障、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多样化服务内容及资源平台、个性化供给及充分的经费保障等特点。基于芬兰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我国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协调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幼儿园和学校为主、社会参与的供给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度化的财政保障体系,以促进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双减”高度体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精神,是对新时代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重申与回归,科学有效的课后服务管理对于落实“双减”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小学课后服务的实践来看,依然存在着参与主体联动不足、教师课后服务积极性不高、资源设计应用弱以及内容不丰富等问题。因此,在整体“关联”的理念引领下,“多元联动”管理需要学校统筹规划,着力推动家校共育,促使课后服务与家庭教育相关联;围绕减负提质,促使课后服务与作业减负相关联;不断创新发展,促使课后服务与校本特色资源建设相关联;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促使课后服务保障与激励机制建设相关联,共同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9.
"课后服务""课外活动"和"校外教育"都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的教育活动,都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活动,也都是促进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教育活动。政府出台政策,加大对课后服务的引导和规范化管理的力度,体现了在大教育视域中对教育治理的要求和对教育环境建设的整体安排。现行中小学课后服务活动的组织和运行应在政策宏观调控的影响下,协调好六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做到政府推动、学校组织、社会参与、行业自律、家庭支持和学生选择。  相似文献   

10.
尹雅丽  马早明 《中学教育》2022,(2):90-101+112
课后服务作为我国“双减”政策的有机组成,旨在有效推进基础教育从政策到实践层面的深刻变革。课后服务的制度学视角涵盖价值功能、主体认同、社会困因三大维度,课后服务的生态学视角包含政府补给、学校支持、“校-社”协同三大要素。从制度学与生态学双重视角出发,深入考察日韩课后服务从历史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的流变与发展。比较梳理结果,两国课后服务在制度路径与实施路径上呈现出同构性与差异性,对教育公共性、教育公平、教育质量进行了探索与权衡。为实现“双减”政策的价值导向,我国可适度借鉴日韩经验,规避其风险,亮明课后服务的法律、职能属性以回归教育公共性,构建课后服务体系、发挥教育补偿功能以筑牢教育公平,拓宽社会资源渠道、丰富师资供给链条以提升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1.
现实政策、实践需求及环境条件都支持或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到课后服务中,多主体如何协作是课后服务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学校的治理转型及主体情况、治理优势等因素出发,多主体参与的课后服务更适于多元治理模式。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单一主体,需要基于治理视域促进课后服务的多主体协同,要凝聚思想共识,构建沟通平台;也要组织多元主体协商服务规则,灵活协作思路,以合理的方式把多元主体聚拢在课后服务的实践体系中。  相似文献   

12.
“双减”意见提出学校要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并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基于S镇初级中学调查发现,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开展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存在资金不足、形式单一、师资薄弱、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落地难生根”的主要原因在于实践过程中面临着“三重脱嵌”,即课后服务理想供给与现有资源相脱嵌、课后服务价值理念与主体意愿相脱嵌、课后服务规范要求与现存机制相脱嵌。乡村地区课后服务未能有效开展不利于乡村学生素质提升和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后续,需要通过加大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循序渐进、转变应试教育理念;多方协同、保证课后服务供给;因地施策、健全课后服务机制等措施来对乡村学校课后服务予以优化。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课后服务的地区之一,武汉市小学生课后服务实践具有一定代表性。基于调研数据发现:(1)小学生课后服务在主体与对象、制度、内容、经费与时间、质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存在教师负担增加、内容特色缺失、家校沟通较少的问题;(2)教师对小学生课后服务总体较为满意,不同性别、不同岗位和是否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对课后服务满意度有所差别,小学生课后服务时间基本符合教师预期,课后服务主体、课后服务激励与教师期待仍有差距;(3)家长对小学生课后服务总体较为满意,不同性别、年龄、孩子就读不同年级段的家长对课后服务满意度略有差别,课后服务时间、课后服务经费基本符合家长预期,小学生课后服务主体与家长期待仍有差距。优化小学生课后服务实践,需多途径招募课后服务教师,健全课后服务师资长效供给机制;多渠道开发课后服务资源,健全课后服务内容特色生成机制;多主体分担课后服务责任,健全课后服务家-校-社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学校体育课程实施为的是不断接近体育课程计划的理想目标,体育课程计划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学校体育课程实施主体合力作用的结果.研究认为,社区成员及家长参与体育课程实施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需要、学校体育课程实施自身的需要、学校体育课程多元主体需要.而社区和家长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的结合度、家长工作繁忙,社区无组织、个人素质能力、社区和家长被排斥等因素影响了社区成员和家长参与体育课程的实施.目前,促进社区成员和家长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措施包括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宣传教育,促使家长和社区成员正确认识学校体育课程的作用、在发挥教育服务部门主导性的同时,积极构建广泛参与的教育模式、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法律支持、提高社区成员和家长参与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素质、改变体育教育专业人员的观念,使其树立学校教育要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等.  相似文献   

15.
杨红 《教育研究》2022,(11):77-88
提供课后服务,解决学生课后无人监管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美国课后服务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社会问题增多以及党派之争。美国课后服务在减少青少年犯罪、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促进学生社会与情感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美国课后服务的运作,有赖于广泛的资金来源、多样化的课程、多渠道的教师来源、较为成熟的监管评价体系、多元化的课后服务供给主体以及非政府组织和机构的助力推动。美国的课后服务实践表明,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足是造成不平等现象凸显的主要原因。课后服务具有实现公共利益的价值和满足公共需求的功能。课后服务所具备的看管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决定了其公共服务的价值属性。在建立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课后服务体系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性作用,学校必须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树立课后服务与课内教学同样重要的理念,共同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既是新时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基础教育“提质增效”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课后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问卷法与访谈法对云南省H市小学生课后服务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发现H市课后服务已覆盖全市小学,教师群体普遍知晓相关政策;课后服务教育内容丰富,满足不同年级学生异质需求;课后服务校内组织完善,参与成员的来源广泛且多元;课后服务教育成效显著,“双减”政策正向效应凸显。调查结果也呈现出小学课后服务中的一些问题,即课后服务意识不充分、课后服务机会不均等、课后服务支持力度弱、课后服务评价机制待优化、服务主体权责难落实等。基于此,课后服务多方主体应从增进家长群体认知、拓展资源获取渠道、完善政策保障措施、构建常态督导机制来破除课后服务推进的观念障碍、扩大课后服务有效的覆盖范围、凝聚课后服务运作的多方合力、增强课后服务工作的实际成效,全面推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课后服务是为学生课后活动提供的服务,由政府经费补贴、学校酌情收费、教师获取适当劳酬的课后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课后服务不仅具有解决小学“三点半难题”的本体价值,还具有预防校园欺凌、践行素质教育、保证教育公平的育人价值和增加人民幸福感、缓解社会矛盾的发展价值。我国已形成了学校、学校家委会、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和社区主导的四种课后服务基本方式,也存在部分地区未开展课后服务、服务性质定位不明确、服务主体权责不明、服务的教育功能彰显不够、课后服务配套缺失等问题。改进课后服务还需明确定性收费、建立公正合理的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重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遵循自愿原则的同时对亟需服务群体给予优先保障,严格教育目标取向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加强课后服务过程管理与课后服务质量评估,健全课后服务统筹配套管理制度、整体联动化解课后服务难题。  相似文献   

18.
“三点半难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校放学时间早,家长下班时间晚,孩子无人照料使得课后服务应运而生。美国课后服务已经发展了100多年,其在课后服务的场所、保障、内容、人员、评估上都有所启示。应建立以学校为主、社会参与的服务体系;运用法律、资金保障课后服务顺利进行;在课后服务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渠道应聘人员,缓解教师压力;多方合作,保证评估公开透明,确保课后服务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9.
解决儿童课后服务现实困境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加拿大安大略省课后服务在解决父母平衡工作与儿童放学后教育、促进教育平等、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安大略省对服务主体、服务内容、资金来源、服务评估进行规范,整体呈现出政策法规趋于完善,注重服务监管评估;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多方主体协同育人;课后项目灵活多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育机会均衡化,保障儿童教育平等的特征。鉴于此,我国开展课后服务应完善课后服务政策法规,制定课后服务指南;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缩小课后服务教育差距;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构建课后服务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课后服务在全面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认知偏差、校内师资薄弱、课程内容单一、“被自愿”、“集体补课”、家长和教师支持力度不足、监督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作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具有专业理念和专业方法上的优势,为防止小学课后服务异化,社会工作可从学校、家长、学生、社会和政策层面出发助力解决小学课后服务的难点,从而推动小学课后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