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近些年来,美学日益渗透各个领域渗透到日常生活,美学日趋"泛滥",当代美学学者当务之急,就是正确地认识、引导这一潮流。同时,日常生活、美学和审美发生着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成为审美实践的重要领域。因此,探究日常生活理论、美学和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对美学理论的完善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何健 《文教资料》2010,(7):12-14
王安忆在其小说《长恨歌》中,以她特有的女性细腻的笔墨感性地描绘出一幅具有诗性关的日常生活风景图,通过对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寻找与发现,从中体味其审美特征。本文从时代因素、作家的创作理念和女性观出发,力图揭示她的这种审美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完整呈现克罗齐美学实绩及其演化的标志性专著至少有二:1901年版《美学原理》与1912年版《美学纲要》。然朱光潜自青年至晚年,大体是以1901年版《美学原理》为参照,来述评对象的。这就未免以偏概全。本文旨在通过对克罗齐美学的较完整把握,依次从“直觉是心灵哲学的逻辑起点”、“直觉对‘心物二元’论的突破”、“直觉与抒情意象的表现”、“直觉与创作过程之简缩”、“直觉与艺术独立的美学建构”等五方面,来还克罗齐一个学术清白。  相似文献   

4.
《盘王大歌》包罗万象,篇目繁多,主要有神话、传说、古事、生产、生活及恋情,涉及瑶族人的宗教观、生命观、价值观以及爱情观。体现了瑶族人对真善美的追求,蕴含了瑶族人特有的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中国经历了三次美学热潮.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美学大讨论",以"美的本质"和"形象思维"为讨论话题,以建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中心任务.第二次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美学热",以对西方美学的引进为主要内容,以克服"文革"影响,解放思想为中心任务.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着第三次美学热潮,是近年来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也称为"美学的复兴".它是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发展,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的时代出现的.美学应该针对经济发展对社会和文化生活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保持和发挥它作为一种理论的批判功能,从而在变动的现代社会里寻求一种人文的立场.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精深博大,气象万千。它有吐珠纳玉、张扬活力的艺术空间;其禅一般的“红楼”意象、与鲁迅相通的悲剧意识、满含生命哲学的人物性格世界、尽揽个性心灵解放史的丰富意蕴,都使它由“具体之学”升华为“理想艺术”和“优秀艺术”的“哲学”。“红楼美学”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美学(Aesthetics)由上世纪末的“显学”沉寂为本世纪的“边缘”之学,然而,这恰恰构成为美学的幸运境遇,因为意味着美学超脱了意识形态的沉重纠缠和精神教父的虚假自诩而走上一条思想自主和品格独立的逍遥之路,这也许驱使美学皈依到自己的本原的学术家园。遗憾的是,一方面,由于当下的美学探究依然难以超脱西方旧形而上学的思维阴影,另一方面,机械唯物论和经济决定论的狭隘方法论顽固地影响到我们研究策略的选择,再一方面,学术界追逐意识形态风潮和服从世俗的价值杠杆的心态也潜在地震颤了美学的宁静操守。正是由于种种的原因,招致美学研…  相似文献   

8.
谭容培 《湘南学院学报》2011,32(3):119-120,124
颜翔林的新著《后形而上学美学》,对于美学原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建构出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推进了当下的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蔡仪先生在20世纪前期自觉地运用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系统地解释人类审美现象,初步建立起具有现代学术形态且个性卓然的美学体系,<新美学>是其代表性理论成果.其哲学美学的研究方法、对文艺认识功能、意识形态功能的强调,对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但也存在着许多致命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利斯·沃克的经典短篇小说《日常用品》中所涉"日常用品"的全面考察及主要人物迪伊(Dee)对其价值取向的聚焦分析,可以看出作品关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旨。"日常生活审美化"模糊了消费时代黑人与白人之间的鸿沟,实质是主流社会为实现对黑人族群更为严酷的控制而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对消费时代种族问题新趋向的观察、思考和焦虑,沃克在《日常用品》中做了最隐含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湘君》《湘夫人》是屈原《九歌》中最富生活情趣和最具浪漫色彩的诗篇,广为读者赞赏,倍受读者喜爱,但其艺术魅力来自哪里却鲜为人知,学术界也不太关注,很少探讨。从美学角度入手加以探究,会发现其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神奇美,抒情主人公神性外衣下的人性美,楚地山川风物的自然美,民歌的质朴美,“美人如花隔云端”般的朦胧美,这些美学特征正是其魅力之源,也是读者阅读作品生成无限美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老庄美学新论》是美学研究的新成果。它既有对老庄美学的传统意义的阐释,又有对传统的现代解读、诠释。  相似文献   

13.
吕娜 《考试周刊》2012,(59):21-22
《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日本贵族的生活。了解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形态,对于解读作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源氏公子等的日常生活,来探索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4.
冬天的烟火     
春天的烟火只会融入缠绵的细雨中,成为烟雨,使人多几分无由的缠绵与愁情,"万事伤心对管弦,一身含泪向春烟";夏日的烟火,在炎阳的炙烤下徒增燥热;秋  相似文献   

15.
自十九世纪末期开始,西方生命美学的诸多流派便陆续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学者对西方生命美学的态度不是以借鉴为主,就是在意识形态的掌控下对之进行全面否定(如1949—1976年间的批判),对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的具体分析迟迟未被提上议事日程。这种欠缺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凸现在一批具有超越意识的中国学者的视野中,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以中国立场穿越西方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16.
"女儿端庄才美丽,男儿正派才帅气。"这是孙丽的QQ个性签名。从她的日记中,我们也可以读懂这一人生主张。在这里,笔者想着重强调的是,无论从端庄还是美丽的角度看,孙丽无疑都不愧这些耀眼的词汇。而她的人与日记,也透露出成就今天孙丽的,是那散不开的浓郁的烟火味。文学来自生活,也高于生活。日记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礼仪规范、饮食起居、来往排场、游艺活动四个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中的日常生活描写,指出作者艺术再现旧日繁华的意义在于揭示作品的主题、塑造人物的性格、暗示人物的结局。  相似文献   

18.
季水河先生的新《新闻美学》建构的新闻美学体系将新闻活动纳入人类审美实践这一总体框架中来探索新闻活动本身所蕴含的美学意义,带来了学理的纵深层次的发掘,并从多维研究视角和传统超越上进行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实践美学开拓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日常社会生活的审美化新趋势的阐述 ,指出美学应紧密关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活动方式 ,从创新的理念正视美学边界的扩张。  相似文献   

20.
时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人们讨论较热烈的一个审美话题。文章以名茶及人们的名茶生活为例,阐述了日常生活审美是一种历史现象,名茶与人们日常生活不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名茶的日常审美化发展也表现出一些相应的特征。名茶美学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