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关注生命成长,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实现对生命价值的理解、生命意义的追寻。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生命存在的状态及内在规律和特点,直面人的生命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分重视形式,漠视生命存在,注重“心理和行为”的辅导,忽视对生命体验的培养,简单统一的指导方式、方法,压抑了生命的创造力。同时教育的积弊,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造成了生命的异化和扭曲。心理健康教育要唤醒生命意识,珍视生命存在;让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生活,体验生命,找回自我,真正实现生命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创造。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带来的负面现象,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有着城乡人口流动限制被打破,城市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等社会背景和原因,导致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肉体生命的不健康,人生观扭曲,生命情感扭曲,生命意义的迷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其进行生命教育,可以通过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改善其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学校与家庭教育双管齐下,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启迪其生命的意义;用母爱温暖一颗颗冷漠的心,恢复其正常的生命情感。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生命意义感来源问卷》调查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特点及其来源。结果:(1)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整体状况较好。(2)仫佬族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在性别、年级、教养方式、经济状况、好友数量、是否留守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业成绩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3)女生求意义的意志比男生强;高一学生求意义的意志不如高三强,高一学生比高三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存在空虚感;民主型教育方式比专制型和放任型都更有利于生命意义感;好友数量多的学生生命意义感更强;留守学生比非留守学生有更多的存在空虚感。(4)仫佬族高中生与其他民族高中生相比生命意义感不存在显著差异。(5)仫佬族高中生生命意义感来源的前五项依次是关系、健康、成长、求知和娱乐。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生命成长中有许多缺憾,为了让留守儿童能像其他儿童一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江苏省盐城市新河实验小学成立了各级各类组织,构建了全方位的爱心网络;为留守儿童配置了专用活动室,打造爱心阵地;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倾注更多的关爱;带留守儿童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让他们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  相似文献   

5.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生命教育"是促使留守儿童认识与热爱生命、尊重和珍惜生命、提高其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留守儿童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加强和改进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父母正确及时地在价值观及思想认识上的引导和帮助,相关的生命意识以及安全常识不足,意外事故频发,生活危机频现,生命面临危险。由此,其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界急需关注的特殊群体。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中出现的生命问题,探索在当前家庭生命教育缺失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前提下,学校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教育责任主体应如何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农村初中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生命教育"作为一种能够让留守儿童充分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且又能够提升留守儿童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得尤其重要。在农村积极地展开生命教育,已经成为留守儿童,尤其是初中留守儿童得以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父母爱孩子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这份爱穿越空间距离,传递给留守儿童,让爱流动.换言之,留守儿童原生家庭不缺乏爱,但缺乏爱的流动.湖北省监利县弘源学校"蔡辉雄心理名师工作室"长期致力于留守儿童生命状态和心理维护的研究,认为关爱留守儿童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基础是让爱在原生家庭流动起来,不因亲子分离而让爱的涓涓细流中断、干涸.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思不断发生的生命极端现象,意义的失落、教育的"纯工具化"理性成为生命失落的根本诱因,因而引导学生"为何而生",帮助学生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也就成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规定。由此,教育要唤醒生命之爱,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积极展现中赋予生命以意义;提升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在省察自我中发现生命的意义;涵化生命情感,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培养坚强意志,引导学生在挑战痛苦中实现生命的意义;激发责任感,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劳动实践中开创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所流动儿童专门学校,常州市蓝天实验学校的生命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蓝天的孩子因为特殊的生存环境影响了他们自信心的建立、与人交往的礼仪和对负面影响的认知力。为了帮助流动儿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我校本着以人为本,注重发展,因地制宜,立足校本的原则,以健康教育、绿色教育、赏识、礼仪教育、法制、  相似文献   

12.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对教师生命体验的关注和研究是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忽视教师教育的生命意义体验则很难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本文分析了现实中教师生命意义的缺失,并尝试提出重构教师生命体验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迁。流动儿童的大规模出现是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人口大规模迁移这一历史事件紧密联系的,由此造成的农村儿童所体验到的由“留守”到“流动”甚至“流浪”的经历,将会重新建构他们的生命历程。因此,在流动儿童的研究中,运用生命历程理论这种把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观点与有关个人经历、行为和环境的详尽纵向研究数据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才有可能达成我们对流动儿童生命历程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16.
回流儿童因求学需求返回家乡,却因各种因素产生放弃学业的想法,究其原因,这或许与回流儿童的“希望”发生变化有关。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待回流儿童,深入回流儿童的精神世界,关注回流儿童的独特性,形成对回流儿童的教育学理解,可以避免对回流儿童做一些表面的判断。从真实的案例出发,以现象学的研究方式对回流儿童“小强”离校打工与返校读书时的“希望”体验进行深入考察,从而得出其经历了“空幻的希望”“尚未完成的希望”“自我寻求的希望”三个阶段。基于此,教育者要了解回流儿童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在教育中营造希望的气氛、保持恰当的教育敏感性和机智,从而给回流儿童以成长的希望,让他们的生命变得整全。  相似文献   

17.
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论教师生命的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是教育之本。教育改革在重视学生生命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师生命的发展。教师也是发展中的个体,关注教师生命的成长成为时代所迫。教师的生命划分为:生理生命、心理生命和社会生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积极地体验与感悟生命,获得生命的自我认同感,寻求生命的自我解脱,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教师为探索教育真谛而不断地追求,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刘佩 《现代教育》2023,(Z1):92-96
基于户籍管理制度、学校管理、考试制度和公共资源分配方式等社会背景,近年来,回流儿童群体人数有所增加。他们在回流过程中经历了环境变化、身份认同和文化价值的多重转变,面临着学习适应性较差、教育满意度较低和心理认同感较低等教育发展的困境。基于生命化教育视角下回流儿童教育发展的出路,要科学有效地构建教育政策保障体系、扎实稳固学校育人阵地引导方式和积极建立家庭服务沟通监护职责,从而关注回流儿童的生长需求,关爱回流儿童的身心健康,关怀回流儿童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