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演进,推动学校教育从“主体”逐渐发展为校家社协同育人中的“主导”。基于责任伦理的视角,通过对责任的失范现象与责任属性的分析,确证了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未来,学校可以通过构建共同育人愿景、开发校家社协同课程、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和搭建沟通信息平台等路径,主导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各主体共同分担教育责任。21世纪以来,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三者具有不同的责任属性:家庭承担最低限度的底线责任,学校承担中间层次的契约责任,社会承担中高层次的契约与道德责任。然而,由于信息限度、专业权威、职能错乱等因素阻隔,造成当前家庭、学校、社会各教育主体责任模糊、责任错位或者责任缺位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从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功能出发,明确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指向。家庭教育指向学生的人格修养,是人自我实现的人性基础;学校教育指向人的社会化,是人自我实现的生长点;社会教育指向人的未来发展,是人自我实现的助推器。为更好地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出应从强化家长责任意识、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加强多元主体合作、发挥家校社协同作用四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能够有效解决技术呈现和受众认知间的冲突。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之下的数字教材编制,可能遭遇课堂规范与责任伦理弱化、系统化教材知识体系解构、教材目标定位泛化、数字化资源运用易引发法律风险隐患等伦理危机。以伦理视角对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进行审视,应遵循技术向“善”和“人”的发展融合的价值诉求,重视数字教材编制主体多元协同和融通的关系诉求,坚守数字教材编制体系“三性”融汇的内容诉求。因此,化解人工智能融入数字教材编制伦理风险,应立足于建构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和技术责任制度,明确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规范与技术责任,重拾“以人为本”的数字教材编制教育价值理念,动态监控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全过程,充分审视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的设计机理和强化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智能科学应用技术发展的必然,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广阔发展前景。但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隐匿着伦理风险,呈现出主体地位消解与情感疏离、算法推荐与学生个性发展异化、个人隐私泄露与权责不清等多方面的伦理风险样态。其生成原因在于其与相关主体的技术素养欠缺、人工智能算法技术自身的局限、伦理制度和政策法规的滞后等有着密切关联。为防范和规避这些风险,需要“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师生伦理空间、“以术为用”增强智能思政的技术治理、“以法为界”构建智能思政大数据责任伦理规制,推进做好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风险的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化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的重要趋势。但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也隐匿着一定的伦理风险,呈现出隐私侵犯与责任失守、智能仰赖与茧房围困以及情感疏离与交流异化等多方面伦理风险样态。究其成因,与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化发展过程中工具理性偏移弱化人文关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技术素养的欠缺以及伦理规制与政策法规的迟滞等关联密切。据此,要强化责任自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责任伦理规制;回归教育主体,坚守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聚焦情感向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化教育场域中的情感温度等风险规避路径。  相似文献   

6.
当前,智能技术与教育的全过程融合正推动教育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同时衍生出算法歧视、技术滥用、隐私泄露和教育主体错位等技术伦理风险,如何规避风险以最大化享受智能技术红利成为智慧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为此,文章首先分析技术伦理相关报告文件,刻画智慧教育在智能技术、教育主体、教育数据和教育监管四个向度的技术伦理取向;然后,文章剖析“教-学-管-评-练-研”六大智慧教育典型场景下的差异化技术伦理风险表征,将其产生根源归为技术工具失信、教育实践失范和师生素养不足三个层面;最后,文章从技术升级、风险管理、问责监管、数据流动和素养提升角度给出风险防范与治理建议,助力智慧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量子计算等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时代,智能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在为教育带来便捷、培养时代新人的同时,也衍生出复杂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伦理风险主要表现为:“我—他”师生的传统伦理关系错乱、数据壁垒和鸿沟带来的合法权利丧失以及确定性算法和不确定性发展之间的伦理背离。究其原因,与“一切皆技术”的算法崇拜主导着当前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固有制度观念的时空分离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多元主体责任壁垒密切相关。为合理规避这些伦理风险,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系统完善的学生隐私保护规制,构建各责任主体共同参与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8.
责任伦理不仅强调行为动机的善性,而且强调行为结果的善性,对青少年进行强调信念和结果的责任伦理教育是未来责任教育改进的可能向度。责任伦理的原始模型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庭维度是责任伦理教育的重要维度。数据分析显示:尽管中学生承担家庭责任的意愿最高,远超过其他维度,但现实中中学生仍以学业为重、很少履行家庭责任,家长也很少给予中学生践行家庭责任的机会;随着年级递增,中学生家庭责任水平逐级升高;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中学生责任形成的影响最为显著,社会力量在其责任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递增。未来要引领家庭在培育青少年责任方面履行基本责任,为中学生健全人格养成、心理健康成长奠定基础;需加强学校与家庭的配合,进一步提升学校责任教育课程和相关活动效能;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共同促进青少年责任伦理发展,这些都是提升中学生家庭责任伦理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教学正在迈入以“智能技术+教育”的新时代,精准教学已成为推动教学赋能增效的有利途径。但智能时代精准教学也衍生出一系列伦理困局,主要包括多模态数据采集诱发师生隐私风险、人机交互不当导致教学主体偏位、算法理性挟制教学主体决策方向、教学主体关系转变与技术发展脱节等。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智能时代精准教学伦理困局的突破路向:定位师生隐私底线,构建基于数据治理的预警和消解机制;尊重师生个性需求,构建人技协调型精准教学服务体系;立足动态化数据监测,推进教学需求与资源的精准感知与供给;注重角色转换,型塑基于学科能力与育人文化并存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延伸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困境。为消解“智能技术+”教育的伦理隐忧,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对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思考与研究,需借助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以伦理学视角对其中的人机关系进行审视,深入剖析智能技术当前以及未来在价值、责任、隐私、人性等方面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由于智能技术具有“类主体性”等独特特征,因此,需要以寻求自我价值、加强法律监管、建构理论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等为中心思想,提出可行的消解路径,并力求在未来的教育中坚守教育本质,秉持理性态度,遵守伦理规则,从而保证智能教育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1.
技术风险是由技术衍生出来的产物,而技术又是由技术主体发明、建构起来的,所以,从逻辑上讲,技术主体是技术风险的"制造者"。既然如此,技术主体就应该对技术风险承担相应伦理责任。在技术风险视域下,技术主体只有在技术活动中肩负起技术安全责任、风险评估责任、技术预见责任和生态责任等基本的伦理责任,才能更好、更加有效地规避、控制和减弱技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技术风险造成的社会危害。  相似文献   

12.
置于智能时空下的劳动教育在育人目标、教学内容、育人场域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发生全面变革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隐藏的技术风险:技术至上消解劳动教育价值认同,导致只见技术不见精神;虚拟教学情境弱化劳动教育的具身性;劳动教育过程的伪个性化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智能化手段提升了劳动教育成效,但导致师生互动不足、教师角色定位困难等。面对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系列风险,我们需要重视劳动教育的本体论意义,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立足虚实融合、完善数智化伦理规范、提升劳动教育教师智能素养等方面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13.
校园伦理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伦理”与教育伦理、校园文化等概念虽有密切联系,却又具有不同内涵,它是校园内部发生的神圣而有人文本性的伦理关系总和,将其作为独立命题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在强调教育共同体所担负的教育责任的同时,突出校园伦理主体精神对话的意义。校园伦理的主体、宗旨和活动方式均不同于其它社区中的伦理,它具有独特的引导校园文化建设、人际关系调节和育德、育人方面的功能。在校园伦理建设中,要重视核心价值与主要责任关系定位、不断提升校园伦理品味、处理好校园伦理的结构性和制度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PISA2022学校和学生问卷数据,在帕森斯的AGIL模型框架下分析抗逆国家(地区)的教育系统在新冠疫情中的应对表现,认为风险社会中具备抗逆力的教育系统有四方面特征:一是有效保证学校教学稳定性,为学生开展远程学习提供支持,具备高适应性;二是学校自治和办学改进能力突出,具备教育目标高效达成性;三是学校承担育人主体责任,支持协调教师与家长参与,具备强整合性;四是学校立足制度建设与育人生态维护,积极开展风险准备,维持潜在模式。提升教育系统抗逆力,一要理清风险承担权责边界,协调多元主体参与;二要简政放权,加强政府“元治理”角色;三要树立风险意识,做足长时准备。  相似文献   

15.
每项技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形成、发展与应用离不开特定的技术生态,信息技术尤为如此。运用人工智能、5G通信、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已成为全球共识,而技术间加速融合、协同创新所形成的智能技术生态是驱动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智能技术生态以教育信息的全面感知为基础,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动力,通过跨时空、跨模态、跨组织的教育教学要素重组以及各教育主体间可信、智能的合作,推动未来教育创新与变革。智能技术生态可为跨时空的教育资源配置、多主体的教育协同治理、社会化的教育服务供给以及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提供支撑,从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学活动、教育组织和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系统性、结构化地重塑未来教育样态。在此过程中,需通过技术间的赋能解决单一技术瓶颈问题,并通过优化教育治理体系规避科技伦理风险,有序推进智能技术生态的演进与未来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代社会是风险社会,尤其是人为制造的文明风险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责任伦理资源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应对文明风险提出的挑战时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如漂流中的责任主体、处于弱势的伦理责任对象、濒于失效的伦理责任监督机制等;伦理困境的存在昭示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加强责任伦理建设.超越风险挑战所引发的伦理难题的理论出路就在于转换责任意识的伦理思维范式、确立责任原则的伦理价值导向及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7.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责任伦理教育意义重大.针对大学生进行责任伦理的教育要着眼于不同层面的关注.文章从重建大学校园文化,营造全新育人环境;实践中注重整合中外责任伦理资源,加强道德认知教育;制定责任伦理教育的中长期规划,搭建责任伦理教育体系;探索教学做相统一的育人模式,创设责任伦理教育评价新机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全人教育新理念五个方面提出了有效实施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人类文明正在经历数智化变迁,属于人类的数智时代已然到来。数智化变迁引发了学校教育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是实现教育公平理想的有力举措,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行动保障,也是服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历史选择。在学校变革的进程中,逐渐呈现出以虚实交融的办学空间、与时偕行的理念技术、科学智能的治理模式等为主要表征的未来图景,显现出智能个性化、泛在生态化、交互合作化等变革特点。与此同时,学校变革的目标导向以人类本体为核心,更为注重人本化的育人取向、深度化的真实学习和创新力的激活培养。当然,学校变革既是局域性变革,也是全域性变革,旨在满足以空间性需求、功能性需求和技术性需求为代表的基本需求,确保变革稳步推进、切实有效。为实现学校变革的应然样态,学校教育亟须改进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效能,深化学校变革治理路径研究,包括加强未来学校研究以强化变革意识、融合数字技术以规范学校治理机制、整合多元主体以完善治理组织构成、健全防范体系以化解技术治理风险等。  相似文献   

19.
教育责任是学校责任的根本。当前学校管理强调教育责任的客观责任而忽视其主观责任。主观责任体现了一种责任伦理。根据韦伯和约纳斯的责任伦理观点,学校教育责任包括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负责。学校教育责任的实现既要以“忧惧启示法”实施责任伦理教育,也要建立政府、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责任分担体系,以及根据权责相符的原则和教育责任的外向性特征实施制度约束。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对教育产生深度影响,而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新的道德伦理问题。该文首先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引发更加复杂的道德伦理问题和人工智能道德伦理是人类道德伦理价值体系新组成两方面给出人工智能延展人类道德伦理范围。再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风险、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现状、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需解决问题等三个层面阐述了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伦理风险与治理。再次从核心素养培养、规范应用监管、道德伦理框架、技术规范研制等四个维度给出人工智能向善发展的建设路线。最后,给出五条发展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总体框架;重视育人为本,创新发展人工智能课程;遵循治理原则,促进技术向善赋能;明确价值准则,助力人机相融共进;加快标准制定,规范教育人工智能实践。以期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赋能、赋智教育,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构筑智能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