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章台柳”的典故出自韩翃和柳氏的爱情故事,其后“章台柳”成为中国文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常常作为娼妓的代名词。“章台柳”意象是“章台”和“柳”两个意象的组合。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艾略特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又是典型的宗教诗人。其代表作《荒原》蕴涵着浓重的死亡复活轮回的宗教色彩。本文通过简要梳理全诗脉络以明晰贯穿全文的神话框架,分析其宗教典故及意象,并简要探讨艾略特宗教文学观的积极意义和局限,以期对《荒原》的理解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承载了独特历史文化意蕴的意象,唐诗中的“斑竹“典型地反映了诗歌对神话历史典故所进行的诗性审美的重构过程。文章试图从斑竹意象入手,分析斑竹意象在唐诗中的不同类型,剖析其与湘妃神话典故的解构与重塑关系,进而揭示这种重构在文学艺术和文化历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窥意象而运斤”是文学创作的首要法则之一。纪实文学既然是“文学” ,就不能缺少“文学性” ,不能忽视审美意象的建构。新时期初期的纪实文学多采用比喻、象征的手法营造意象 ,90年代之后的纪实文学构筑审美意象更具创造性和新鲜感。不过 ,作为叙事文学 ,纪实文学也不能一味地堆砌意象 ,要讲究适度和自然  相似文献   

5.
稼轩词用典的独特与高超在于其典故意象的独特与组构方式的高超。具体表现在:(1)典故意象密度的适度;(2)典故意象与情感和主题相协调相统一;(3)典故意象之设置方式的独特  相似文献   

6.
石梦娇 《文教资料》2013,(35):172-173
典故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折射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典故的理解不仅仅是对其常规化的规约语义的解读,更是一个在话语空间的意义重构和重新赋值的过程.古代文献中有关“管鲍”的典故及其典故词具有重要的文字学、词汇学价值,“管鲍”典故词的产生发展是有迹可寻的,我们可以从典籍来源、构成成分和词义特征这三大方面来探究“管鲍”典故及其典故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诗是文学中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它以语言的手段来表现万事万物,是一种创生性语言,是在心理场中生存的一种超越各个意象的具体属性之和的新质。诗的语言作为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它是意象符号的符号,具有“内指性”。海德格尔认为“日常语言”重在工具性,而“诗的语言”重在其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本质上是一种“言外之言”、“无言之言”,是诗人心中丰富、深刻的情感表现。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维吾尔英雄长诗《鸟古斯可汗传说》中,众多的宗教文化意象参与了长诗文本的建构。本文从“日”、“月”“星辰”“水”、“树”“火”等原始自然宗教意象和“狼”等图腾意象进行文化解读和评析,并探索了“民间”作家借助于民俗事象和宗教典故建构传说的传统审美意境,寄托文本的审美认识、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陶慧 《文教资料》2012,(27):11-14
北宋"旷世而不一遇"的文学大家苏轼对《庄子》推崇备至,在文学创作方面,除了诗文深得《庄子》旨趣之外,其词的创作亦受到了《庄子》极深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除了体现在《庄子》对苏词的思想境界与创作观念的间接渗透之外,同时也更为明显的体现于苏词对《庄子》典故及意象的直接化用上。本文拟从苏轼词中所引用的《庄子》典故及意象入手,从这一相对较为直观的方面论述《庄子》对于苏词的内容及艺术境界的影响,并进而分析苏词对于庄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所有的艺术门类 ,比如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 ,都是以审美意象表现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但是 ,由于各自使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作为载体塑造艺术意象 ,因此 ,不同的艺术载体就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功能。从现代符号学的角度研究 ,这不同的艺术载体就是不同的艺术符号。那么 ,文学的艺术符号就是文学语言。而语言的“所指”和“能指”作用及抽象性特征 ,又使其美学功能尤为突出 ,给人的美感更加生动、深刻和丰富。一、语言艺术符号“能指”的美学功能文学作品的语言 ,是一种将作者头脑中的审美意象物化为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