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那么阅读时如何才能把握散文的“形”与“神”呢?一、分清类型,依“类”悟法阅读时,我们要弄清作品是属于哪一类的散文,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散文,分析其“形”与“神”的关系.①写景状物的散文.我们应着力把握其外在的形态(静态与动态)和内在蕴含的精神.因为“情”是“景”的灵魂,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  相似文献   

2.
真正的艺术家是哲人:因为他随时都在处理、或者在思考如何处理物我之间的关系的。当然诗人大多是用感悟到的形象物灵动地表现物我关系的。而这里,如果成功地运用了语言的技巧,必定全情景交融,达到如王国维所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  相似文献   

3.
读文学大家的散文,我们常常被他们生花的妙笔、优美的意境、炽热的情感、哲理的思考所倾倒。同学们在写此类文章时,该如何着手呢?一、营造恰当的“境”这里的境指情感的依附物,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物、事等。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切境语皆情语”。要对“境”具体、细致、生动、形象地描写刻画,把感情浸入其中,达到境景交融、境我两忘之境地。这样,创设的“境”才充盈、丰厚,那溢出的情自然也就清新、流畅、真挚了。二、抒发真实的“情”情由境生。“情”是鱼,“境”是水。没有鱼的水是一潭死水,没有水的鱼则无…  相似文献   

4.
散文被人誉为“美文”,很多人喜欢用散文抒发感情。而描写景物是传达和烘托感情的有力手段,作家在描写人物心情或抒发自己的感情时,总要选取适当的景物来渲染衬托。因此,一篇散文既要有“景”,又要有“情”。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但作者描写景物时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景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而且景物描写往往要与人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那么怎样在写景中具体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呢?常用的方法是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与借景抒情两者都要力求达到物我相谐,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境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一方面,“感情是散文内在线索之一,支配着人、事、  相似文献   

5.
<正>台湾作家琦君在《留予他年说梦痕》中这样写道“: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正是这样一份独特、真挚的思乡之情,琦君写出了《桂花雨》。《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桂花和故乡的美。而寓情于物是本文创作的一个特点。教学时,要让学生透过“桂花”看到“故乡”,透过“物”看到“情”,寓情于物的写法就会在悄然之间融入学生的认知中。  相似文献   

6.
茅坤作为明代著名散文批评家。其散文观体现了明中期散文观从理性到感性、从教化到人情化的过程。其中,时情与物之关系的阐释尤能显示他对古代散文学的独特贡献。无论是“万物之情,各有其至”的理论提出,还是《唐宋八大家文钞》的评点体验,或是其自身的创作实践,“情与物”的内在关联性皆是其散文观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7.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内情与外物相融合,深意与画面相交织,从而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打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散文总要诉诸于形象,有载体,神韵才能流动;有物象,情思才能显示,离开了具体的时、地、人、事、物的描写,文章就会空泛无根。因此,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好了景,也就抒好了情。情与物的关系,在散文中有三种体现形式:一种是托物抒情,茅盾的《白杨礼赞》把白杨树人格化了。赞美树的风格,也就是赞美人的品格。一种是融情于景,何其芳的《我歌唱延安》描绘了延安的饭铺、特别菜、大礼堂放映着有声电影,表现了延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步。作者对延安进步的赞美之情寓于有声有色的画面之中,形成了高妙幽美的意境,给人以诗意美的感受。一种是移物就情,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是驰名文坛的散文大家。他的优秀散文《匆匆》,直至今天,仍然富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以生花妙笔赋予“时光”这一无形之物以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借此抒发了自己的特定情怀,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心绪难平。对于这样一篇历久弥新的散文佳作,如何安排教学思路呢?我们品读再三,觉得还是从入境、察情、悟旨的角度进行为宜:引导学生入境语文界前辈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明确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本文,依循作者思路,引导学生进入他所创设的轻灵意境里,学生的感受会更加真切。请看,作者…  相似文献   

9.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现代文阅读最高层面的考查。文学作品侧重于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散文的评价鉴赏主要是围绕景、情之间的相关联系生发的,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景 (物、事 )与情 (志、理 )的联系。一方面缘情 (志、理 )择景 (物、事 ),另一方面借景 (物、事 )抒情 (志、理 )。写景 (物、事 )是手段是依托,抒情 (志、理 )才是目的,是归宿。散文的“情 (志、理 )”往往体现在议论抒情文字当中,提取散文的精要须用足用活议论抒情文字。如宗璞的《报秋》 (199…  相似文献   

10.
散文的灵魂是情感,是真情实感。记人叙事、状物写景,要做到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景物著我之色彩,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一向认为,没有情感的散文是没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是不会流传久远的。散文缘情,真情流露的散文,即使轻弱幽微,也会如兰花般沁人心脾,泉水般使人啜饮,音乐般动人心弦。  相似文献   

11.
“宋有富人,家墙因雨而摧,其子曰‘不修,恐人行窃’,邻翁亦然。入夜,其家果失窃,然富人喜其子之慧而疑邻翁之举。”《韩非子》中这则寓言,在阐明“感情上的亲疏远近与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之间的关系,即“情亲则物正,情疏则物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听到类似的故事。当今世界,恐怖事件大行其道,而“9·11”事件则是其登峰造极之作。然而部分国人则拍手称快,疾呼“大快人心”。何以至此?难道只是因为美国佬对我们的一贯压制,难道只是因为美国佬轰炸我驻南使馆,难道只是因为南海上空的撞机事件……抑或是民族心理的总爆发,中华民族与美利…  相似文献   

12.
王根喜 《现代语文》2010,(9):157-158
散文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点。散文鉴赏的重点在于体会意境。在散文中,作者非常重视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内情与外物的高度统一。散文在物与情契合的关系上,主要有四种方式:以情摄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情就物。  相似文献   

13.
散文是美文,其美的灵魂是"诗的意境"。散文意境的创造,关键在于抓住情与景、意与象,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思与境偕,物我合一。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作品中,作者放情林木,醉意山水。写景状物中,隐藏着抑郁悲苦之情。作品美学韵昧丰富,笔者尝试着从辩证的角度作点阐释,以求教于专家和各位教师。 “物”与“我”的统一。 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内涵是他本身,以及他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一切隶属于他的精神的东西,称之为“我”;外延则是除了他本身以外的一切,能与之发生关系的东西,称之为“物”。《醉翁亭记》对“物”的描写到处折射出“我”的思想与感情,  相似文献   

15.
考点指津1.文学作品的形象“形象”就是生活图画,一般可以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小说、戏剧主要是把握人物形象,诗歌重要是把握情感,散文主要是把握文中人、事、物、情这些因素。散文可以写入、写事,也可以写景、写物、写情,这些都是散文中的形象。2.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阅读对体味语言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体味语言的水平高低,从某种角度来说,决定一篇文学作品阅读的成功与否。高考文学作品语  相似文献   

16.
情与景的关系.历来是我国文论的基本问题。《礼记&#183;乐记》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文心雕龙》系统阐述了“情”“景”互相影响、转化的关系:“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唐代日本僧人空海在《文镜秘府论》进一步提出情思与景物须相谐和的见解:“须景与意相兼”、“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人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相似文献   

17.
散文虽是一种侧重于表现内心感情与思想体验的文体,然而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又总是不脱离具体的人、事、景、物的。作者总是把客观的人、事、景、物反射于主观感情的表现中,记事性散文要寓情于事,写景状物散文也要赋山水以情性,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相似文献   

18.
“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真”与“朴”是季羡林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正如季先生所追求的那样:“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含,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真”即其散文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近九十年坎坷、曲折、追求、奋斗的人生历程。“朴”即他的散文朴实无华,如同他一生经常穿在身上的蓝色中山装一样。  相似文献   

19.
[教学设想] 《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篇课文,属于状物散文.状物散文中的"物",是"我"传情达意的凭借."物"与"我"之间有三种不同的关系:"物""我"合一;"物""我"之间隔阂、误解、矛盾甚至争斗;"物""我"分离,"物"仅给予"我"启示和感悟.这两篇课文仅揭示了两种关系,为使学生掌握状物...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散文的“源头意识”江苏射阳县二中王连高《绿》、《荷塘月色》、《背影》等三篇散文创作背景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创作思想贯穿着,那就是先生的“源头意识”。“源头意识”指作者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时,摹写景物周边的环境,“景语”之外的“情语”,交代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