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鉴赏和解析文本中的人物,是深度理解文本主题的途径之一。当学生能够精准地了解人物的性格、行为、社会价值等要素后,他们对文章的社会背景和深刻内涵的理解也会有所加深。基于人物鉴赏的重要性,本文以高中教材中《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从立足文本、链接生活、解析情节三个角度,带领学生感知人物、理解人物和走近人物,以此探寻人物鉴赏的关键点,构建完整的人物图像。  相似文献   

2.
张治平 《学语文》2020,(1):34-36
高中语文小说鉴赏教学要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特点,在鉴赏中可以通过四种路径达到预期效果:反复朗读,加强语感训练;捕捉语言,提升语言鉴赏力;设置疑问,分析人物形象;观照生活,走进作者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吴永顺 《学语文》2011,(5):19-20
【设计意图】《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采用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力求创新.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4.
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小说风格。小说的标题叫“装在套子里的人”,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数一数别里科夫身上有多少个套子。同时,请大家注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众多的套子中哪个是最主要的套子?  相似文献   

5.
一、看插图:比较品评 【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附了两幅插图,是前苏联伟大的艺术家库克雷尼克塞的作品,分别截取故事主人公别里科夫的两幅生活图景入画,设色考究,风格简明,造型夸张,构思新颖,是帮助同学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的重要资料,教学时不可轻易错过。利用这两幅插图.可以这样设计方案:先安排学生阅读文本。再观察插图。并结合插图来复述文本相关内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忽略或遗漏重要的细节情景。  相似文献   

6.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必修五小说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通过预习,学生不难把握情节脉络,即别里科夫“套中人”的全方位介绍以及骑自行车事件、漫画事件、恋爱事件和最后的死亡,简洁明了。而学生也很容易受课文注解的影响,得出文章抨击沙皇黑暗统治的主题。但是,学生对于小说情节的安排以及揭示的主题有没有疑问的地方呢?有没有需要教师  相似文献   

7.
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对人的心理和性格都会产生影响,对人物思想、语言、动作、行为甚至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长久的作用。反过来人物对社会环境有一个反作用,推动社会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分析小说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共生和互动。  相似文献   

8.
别里科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此人因其滑稽的着装、夸张的言行成为19世纪末俄国沙皇统治下的人物代表形象。这一形象至今依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他已然成为那些畏首畏尾、惧怕变革、阻碍社会进步的人的代名词。可是。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间长河,使他们既能理解此人在彼时彼地的象征意义,又能领悟他在今天社会带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9.
对“套中人”别里科夫的评价,似乎早就有了一个“套子”:“顽固守旧,封闭多疑”“自觉维护沙皇统治”“不但自己入套还要别人入套”等等,人们习惯于把他当作一个靶子来批判。即使承认他是一个受害者,也没有从其作为受害者的心态的角度加以关注。其实,我们不妨将人物一分为二地来看待。从他维护沙皇统治的角度看,他与《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有相似的一面;从他作为受害者的角度来看,他也可与祥林嫂作一比较。鲁四老爷,虽然在小说中他的语言只能找到寥寥几句,但绝对的话语权和决定人物命运走向的权威使他成为了鲁镇的实际主宰者。如果说鲁四老爷…  相似文献   

10.
曹明琴 《亚太教育》2019,(10):175-175
《装在套子里的人》主要通过展现别里科夫这个人物身上的矛盾点,揭示了专制统治对社会的压制、对人性的异化。人物形象上的矛盾点和小说情节的矛盾冲突是解读这篇小说的一个突破口,教学由此出发,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11.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科夫的短篇小说之一,被编选进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之中,其艺术特色有叙事艺术(叙事视角、叙事结构),故事嵌套的结构艺术,幽默讽刺的技巧艺术。而教材的单元目标根据小说的特色设置了学生应掌握小说的情节和主题等教学目标。教师要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以从小说的艺术特色出发,通过解读文本,找到教学的重点和切入点,从而引领学生顺利地掌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相似文献   

12.
<正>人教版语文必修5选录了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笔者为了加深学生对套子的理解,在PPT中制作了套子的基本词义解释:1.做成一定形状、套在外面的东西;2.应酬的话;3.被子里棉絮;4.绳子绕成的活套;5.固定的格式、办法;6、美国新近发明的一种防弹的隐身战服(Ricardo)。在完成分析别里科夫形象等教学环节之后,笔者让学生在上面六个选项中作出合乎课文套子含义的选择。学生大多选择了第5项。笔者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经常会感到有些问题学生理解不了或是体会不到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所讲的内容离学生太遥远,学生没有生活经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更容易被理解和体会。一、何为情境20世纪80年代后期风靡于欧美的一种认识理论——建构主义对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强烈冲击。它强调知识的建构性,而非客观性,就  相似文献   

14.
在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笔者采用让学生做侦探来集体侦察案件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显现出他们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正>众所周知,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对主人公的外貌一般是不做描写的,不管是在负有盛名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万卡》中,还是在《苦恼》中,人物都是直截了当地出现并活动着,外貌往往不着一字。而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却浓墨重彩、极度夸张地展开了对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  相似文献   

16.
正国民性的探讨,是许多严肃作家笔下的共同话题。在《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鲁迅和契诃夫都采用第一人称"我"来揭示当时社会的国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民众的奴性使得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统治者的帮凶,严重阻碍社会的变革。《祝福》中鲁镇的人们为什么那么一致地对待祥林嫂?因为大家都深受"理学"的影响,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统治者的奴才和帮凶,本能地、顽固地维护着  相似文献   

17.
姜振飞 《学语文》2015,(2):30-31
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的主线,如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有效教学理论或许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思考途径。通过两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同课异构,透视有效教学理念在实践中的体现,并希望藉此为此后的课堂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8.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教师采用各种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体验求知的过程,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和谐、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语文课堂强调用真实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真实而有效的学习,相比于传统课堂重视知识和文本意义的授予,任务驱动式学习课堂注重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经历获得新的、优质的经验的过程。本文通过袁晗毅老师《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案例,提出评价任务驱动式学习的课堂,需要秉持任务符合立德树人主题指向和语文素养描述,任务设计真实、适切且有可遵循的操作标准,任务的完成过程凸显出学生优质经验的生长等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以文本事实为基础,以因果逻辑为核心,以人性社会为参照,从多重视域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多元赏读,对小说情节进行猜读,对小说主题进行多元解读,以呈现对经典文本进行批判性阅读的姿态和方法。正是这种多元释义的可能给批判性思维教学带来了空间,为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了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