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研究是当前教育学界的前沿议题。但如何实现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长效治理是一个根本性的难题,而这也正是考验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面。“责任—利益—制度”的整合性框架为有效分析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提出优化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校外培训机构长效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与挑战包括责任缺失带来的观念异化、利益冲突带来的博弈失衡、制度疲软带来的监管不足。我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优化应基于正确价值的观念再造以重塑责任、关注不同主体的诉求差异以协调利益、推进治理工作的规范运行以优化制度,从而推动校外培训机构长效治理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双减”政策是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创新。“双减”政策执行中,研究者从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转型、社会校外教育培训需求、教培行业从业人员分流、地方政策推进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双减”政策执行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成为教育政策热点问题和社会重大舆情。“双减”政策执行舆情信息地域分布、态度分布、群体分布具有不平衡性,微信、媒体客户端、微博、资讯是舆情产生的主要渠道,教师、家长、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对“双减”政策的认同度和支持度存在较大差异。“双减”政策实施在利益调整过程中,造成了利益相关者的赞成、抵触和反对,其关键问题体现为,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倒闭速度快、退费难,教育培训需求依然旺盛、隐性培训产生,教培从业人员大量失业、催生潜在社会隐患,“双减”政策推进形式单一、考虑地区差异不够。“双减”政策的科学、有效推进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需求的转化、对象的转变进行适当调整,要建立健全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关停风险预警、管理、干预机制,建立校外教育培训常态化监测以及家庭教育有效服务的机制,建立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合理分流、有效充分就业的机制,监管与疏导相结合、统一治理与因地制宜结合推进政策执...  相似文献   

3.
《青海教育》2023,(3):24-25
<正>尊敬的家长朋友们: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双减”工作以来,我省各地各部门综合施策、协同发力,省域内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全部压减,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逐步规范。为进一步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切实有效维护您和孩子的合法权益,防止校外培训机构“卷款跑路”“退费难”“非法机构开展培训”等事件发生,做到校外培训监管工作全范围覆盖、全流程监管,教育部建立了“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校外培训家长端”APP是“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的一款配套软件,该APP属于公益性、全免费的应用软件。  相似文献   

4.
<正>写在前面的话:伴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再次进入新阶段。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减”工作,市“双减”专班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扎实开展“双减”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天津注重抓好校外义务教育培训机构风险防控、数量压减、合规转型以及规范办学等工作,努力做到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同步推进、同向发力、全面过硬。据了解,围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天津市已制定30余项指导意见、实施方案、配套制度。截至2021年12月20日,天津市线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为92.17%,线上机构压减率为100%。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00%完成“营转非”工作。  相似文献   

5.
“双减”政策对我国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监管提出新的挑战。推动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监管立法既是规范校外教育培训市场秩序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的内在动力。国家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重视和已有的立法基础证明立法时机已经成熟。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监管立法首先应处理好立法名称、调整对象、模式选择及其在教育法中的地位等理论定位问题,并确立倾斜保护原则、属地管理原则、全过程监管原则和合作治理原则等立法原则。在此基础上,应从总则部分的构成要素、变更与终止规则、监管工具、法律责任条款、监管权力规制体系等方面进行制度建构。  相似文献   

6.
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是教育体制优化的有效切入口。自“双减”政策颁布以来,我国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压减力度大,有证机构积极转型,无证机构完全停止培训行为,实现了中央“双减”文件“大大压减”的目标,扭转了校外培训过多过滥的局面。治理效果显著: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资本无序扩张得到有效遏制;校内课后服务供给常态化开展,助力实现减负提质;学生作业负担减轻,学业压力有所缓解。但与此同时,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面临教育资源流失、违规行为较多、家长焦虑不减等诸多挑战。为了实现校外培训机构的有效治理而非单一压减,需要完善协同治理制度,逐步让市场发挥作用;对校外培训机构不能一刀切,需正视其积极作用;重视学生与家庭的实际需求,在减轻学业负担的同时促进学生多元化成长;借助校外培训机构的技术优势与产品优势,助力现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再次进入新阶段。梳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政策的 变迁可以发现,以问题为导向的政策目标不断演进,以规范为主要特征的政策措施逐渐完善,以政府为主体 的政策执行体系渐趋形成。择选分析发生在全国范围内的146起教育培训纠纷司法案例可以发现,行政部 门、培训机构、受教育者以及法院在教育培训纠纷的发生和解决中都会受到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政策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断折射出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政策的执行和发展还需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下的分类管理、探索完善培训机构退出的善后机制、建立培训机构的金融监管制度、构 建线上培训的规范治理体系、推动治理机制向政府与行业双重治理转变、重视对学校及家庭等外围因素的 考量,形成政府引导、行业自治、社会参与的常态化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8.
辛涛  李刚 《人民教育》2022,(6):20-23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以来,“双减”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是仍存在诸多挑战。深入推进“双减”,可以基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深入理解“双减”的战略定位,明确其目标定位、关键任务与推进动力,从客观审视校外培训机构的价值、加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等方向加强探索。  相似文献   

9.
校外培训是我国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补充,需要明确的法律体系规制。“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完善校外培训监管体系、促进校外教育良性发展对校外培训监管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新要求。我国已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促法》)、《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难以适应“双减”政策背景下校外培训的监管和执法。通过分析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有关校外培训监管的法律规定路径,发现它们的校外培训监管法律的修订与完善在其教育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立法和实施经验为我国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建构和完善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校外教育培训监管进入了新阶段,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法治化监管成为必然选择。法治化监管能够突破传统监管路径的局限,克服校外教育培训的种种弊端,保障培训机构的良性运作。校外教育培训的法治化监管需要遵循依法依规监管、保障合法权利、全过程精准监管及多元协同监管等基本原则。在具体制度构建中,法治化监管的实现需要以保障合法权益为核心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以校外教育培训的类型化为方法建立精准监管执法基准,以监管体系制度化为依托构建长效监管模式,以多元主体监管为目标构建协同化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1.
<正>有人这样评价已落地半年多的“双减”政策:终结了愈演愈烈的校外补课竞赛。“双减”政策的实施最高效地遏止了校外培训在资本作用下的疯狂扩张以及培训焦虑的蔓延。前不久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原来的12.4万个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已经压减到9 728个,压减率为92.14%;原来的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也压缩到34个,压减率为87.07%。中央“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当“双减”的阶段性目标完成后,重构良好教育生态将成为“双减”落实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文化课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此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仍存在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立法上存在欠缺、执法上监管合力不强等方面。为实现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的法治化,对构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长效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我国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的现状,从促进监管部门有效承担监管职责、鼓励学校提升教学效果、引导家长塑造正确教育理念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天富 《天津教育》2023,(7):112-114
<正>2021年7月,我国颁布了“双减”政策,主要目的是提升校内教学能力,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大大缓解中小学生的课后作业压力和校外学习负担。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落实,教师承担着课后作业的治理任务,有效缓解了学生多余的作业负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休息时间,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不仅需要减少作业为学生带来的压力,还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效,这也是我国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14.
《青海教育》2023,(4):20-21
<正>海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减”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若干措施》精神,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进入攻坚期的关键时间节点,坚定不移推动“双减”改革举措落实落地,持续深化“精细化管理”路径,探索形成“三看五查”“四项机制”等校外培训治理模式,强化推动部署,践行长效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5.
“双减”政策是党中央在关键时间节点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目前,“双减”政策已实施一周年,一年来,“双减”政策的执行力度之大、辐射面之广、影响力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明显成效,突出表现为: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校外培训乱象得到有效治理,家校社协同育人功能显著增强。针对“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三点建议:一要着力减轻教师过重负担;二要大力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三要加大“隐形变异”培训机构的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16.
多源流理论是公共政策领域用以解释政策议程建立的理论模型。运用多源流理论对“双减”政策议程设置进行分析发现:有关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等方面的数据指标、焦点事件以及政策反馈构成了“问题源流”,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对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问题的讨论与探究形成“双减”政策议程建立的“政策源流”,中央领导集体的换届和决策者对于公众情绪变动的觉察构成了“政治源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于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的关注是三条源流得以聚合的政策之窗,在此时间段内,经过政策企业家的积极努力“双减”政策议程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17.
后疫情时代强调一种人类社会从“疫情中”走向“疫情后”的状态。这一指认意味着,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这一“双减”的根本举措面临着政策执行空间受挤乃至于实践有效性被消解的可能,主要表现为“在家上学”将打破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以“线上培训”为形式的教育资本化运作依然强劲以及对在线教育的“技术毒性”等教育风险缺乏合理认知等挑战。为有效应对后疫情时代面临的“双减”挑战,可能的路径有强调“双减”中的家庭作为、完善线上培训监管机制以及更好利用在线教育资源等。“双减”的关键是确保中小学生“充足的自由发展时间”,而后疫情时代将会更加突出其技术性机制与形式。运用“后时代”的致思方式面向“双减”的未来只是一种可能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家长是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家长的参与和支持是“双减”政策落地的关键一环。本研究采取Python爬虫技术抓取“家长帮”论坛中的讨论内容,利用扎根理论对其进行逐级编码,提炼相关范畴并建立隶属关系,从作业减负和校外培训减负两个方面探究“双减”政策效能家长感知路径。研究发现:对于作业减负家长存在复杂的矛盾心理,导致新老问题交织,并基于不同价值判断采取积极或消极的作业干预策略;对于校外培训减负,家长观念迥然但各具清晰的“故事线”。为了联合家长力量促进“双减”政策效能发挥,需要构建平等沟通平台,倾听家长心声,纾解教育困扰;构筑家长共同体,实现教育主体之间制衡,提升家长教育参与质量;多措并举,提升学校教育水平,重塑家长信任。  相似文献   

19.
"双减"政策实行以来,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到2021年年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文章分析了大幅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之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四方面问题,即学科类培训机构"营改非"后的规范经营问题,如何治理隐形学科类培训问题,如何形成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的长效机制问题和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问题,并给出建议,以实现"双减"确定的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外培训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培训行为明显规范。同时,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中也面临财务危机加重、合同纠纷攀升、就业难题凸显、转型发展困难、变异培训增多等衍生风险。为此建议:(1)协调部门行动,全面强化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规范治理;(2)健全审批制度,切实加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工作;(3)采取综合措施,力促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发展;(4)维护群众利益,深入做好现有机构费用清欠和员工稳岗工作;(5)做好维稳工作,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治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