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民事案件中如何判断法律行为是否构成违背公序良俗而无效,一直是困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难题。“天策诉伟杰案”提供了基于法秩序统一原理解决我国公序良俗适用困惑的新思路。从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概括而来的公序良俗涵盖了违法无效与悖俗无效的内容,其规范形式可以分成法令型公序良俗条款和裁判型公序良俗条款。依照现代行政法理论,公序良俗条款的适用本质上是为公共利益否定法律行为效力,它的适用要求是目的与手段关系符合比例原则。在具体操作上,应该针对两种公序良俗条款确立不同的司法适用技术:适用法令型公序良俗条款,必须证成法令管制目标正当、适当,以及法律行为无效满足最小侵害要求;适用裁判型公序良俗条款,必须证成裁判管制目标正当以及法律行为无效而符合利益均衡要求。  相似文献   

2.
强制性法规否定法律行为效力的时候。经常表现为法律行为的特定性。然而。公序良俗原则否定法律行为效力的时候。常表现为弱特定性,判断行为亦常伴有公共性、伦理性之规范性评价的介入。同时。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与诚实信用等其他积极性原则相比较。公序良俗原则具有消极适用性。它永远是法治的最底线。正因为如此,它永远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实务中公民有选择第三姓的要求,为选择第三姓所提出的理由也不胜枚举,而究竟何种理由才能得到法律的许可,立法部门以几种规定的理由来规范,其中一种就是以不违背公序良俗的理由也可作为公民选择第三姓的理由,然而囿于公序良俗在具体的适用过程中显得高度宏观,为公序良俗在规范第三姓的选择时带来障碍.因此,就有必要将公序良俗加以微观化,如此在立法设计上就有必要将规范第三姓的公序良俗加以具体化处理,为规避公序良俗在适用时的模糊性提供清晰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是各国民法普遍认可的基本原则。运用到中国司法实践中,更是有弥补法律漏洞等诸多优点。然而其在民事诉讼裁判过程中因内涵模糊造成裁判的不确定性,引发众多学者对该原则是否需要类型化、是否需要明确适用范围等的思考。要解决这些问题,司法者在解释适用时就应当清晰、具体,适用前先进行价值判断,另外在适用时注重本土化原则,方能驾驭起公序良俗原则这匹"烈马"。  相似文献   

5.
对于诚实信用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区别理论上的厘清是研究两者区别适用的前提.诚实信用原则是对私法自治的内部限制,公序良俗原则是对私法自治的外部限制;诚实信用原则适用于权利与权利的纬度,体现了私人之间的利益,公序良俗原则适用于权利与权力的纬度,体现了私人与国家之间的利益;诚实信用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适用时的法律效果不同,根本原因即在于背后所涉及的利益不同.  相似文献   

6.
对有配偶者与他人非法同居,同居者之间的赠与行为,既不是纯系处理私权利而全部有效,也不是都违背公序良俗原则一概无效,应区分情况进行认定,有些应认定为无效,有些应认定为合法有效。  相似文献   

7.
公序良俗原则法律适用的判断标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台湾学者郑玉波先生曾言:“公序良俗在今日已为私法上之至高原则。”盖因其作为民法基本原则之一,不仅能统领民法具体规范,还因其弹性之大,可作为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克服成文法局限性之工具,对立法和司法都有着重大意义。但其概括抽象性恰又造成了在理解适用中的诸多不一致、不确定,出现了“同样的事实,却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判决结果”的法律尴尬。文章从对公序良俗传统概念、公序良俗原则与具体民法规范在法律适用中的关系的分析出发,探寻公序良俗原则的法律适用中的判断标准,以减少其适用中的尴尬局面,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相似文献   

8.
薛峰 《华章》2007,(8):53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合称.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我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各国民法大都明文规定民事行为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原则,否则无效.  相似文献   

9.
梁旭 《华章》2011,(35)
公序良俗是民法上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国家社会之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和一般道德.本文对公序良俗的含义作出解释,总结出公序良俗具有不确定性、弱特点性和强开放性的特征.鉴于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要件的适用涉及到对私人自治的限制,再加上其先天不确定性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对公序良俗进行严格的认定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抽象化、动态化以及非特定化的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无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民事法律调整社会关系时的固有缺陷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稳定性。研究公序良俗原则是为了尽量克服和避免由于其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仍然可以从立法完善、司法适用层面进行规制,以便使公序良俗原则更好地发挥克服法律局限、维护公共秩序、协调利益冲突、追求实质正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于“请托给付行为”,法院大多将其认定为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但在裁判结果上却大相径庭。“请托之债”给付人所选择的请求权基础不同是造成法院裁判结果大相径庭的主要原因。应将“请托给付行为”认定为自然债务而非法律债务,如果给付人提起诉讼,法院应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以统一司法裁判标准。  相似文献   

12.
《邢台学院学报》2019,(2):83-86
作为生命孕育的过程,代孕行为具有重大的伦理价值和特殊的法律意义。现代法治社会普遍遵奉的法律保留、正义平等与合同自由,是代孕行为有条件合法化的法理基础。而委托夫妻的生育权和代孕母亲的身体权则成为代孕行为合法有效的具体权利依据。相关权利的行使和代孕行为的实施应遵循禁止权利滥用和维护公序良俗原则。  相似文献   

13.
内容违法的民事行为包括违反强制性规定和违反公序良俗两种情形,违反公序良俗的民事行为一律无效,而违反强制性规定的民事行为未必全部无效,需要对强制性规定进行类型化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4.
公序良俗原则所蕴含的道德与秩序以及由其延伸的正义、平等、自由等价值理念并非仅局限于私法体系,而是贯穿于整个法律体系,应为整个法律体系予以遵循的基本理念或价值原则。公序良俗确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使其既具有民法基本原则功能的共性,也具有基于自身属性的特性,具体而言,公序良俗原则具有立法准则与行为规范、克服成文法局限、追求实质正义及促进公私法价值融合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体系是指从立法上和司法上对公序良俗的具体适用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制度设计整体。我国应在确定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具体的体系内容,并为完善该体系采取必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合称。公序良俗原则是社会对主体的公德水准的最低要求,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构建富有地域模式的德育教育模式,形成农村学校公序良俗德育教育实施策略,开发地域性公序良俗教育文本材料,促成学生公德意识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良好的公序良俗教育辐射效应,都是农村初中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商业秘密是一个法律范畴。商业秘密保护的法理基础是私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观,诚实信用、保守私密的合同观以及维护公序良俗、保护竞争的公平观和商业道德观。  相似文献   

18.
代孕合同,即为代孕方与求孕方约定在代孕中双方权利义务的有偿合同。当前,我国颁布实施的法律和法规并没有对代孕这一行为进行调整,在生活中,出现的纠纷没有法律依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正当的保护,代孕合同的本质是将代孕方的子宫作为"物"来出租使用,将孩子作为商品交易的对象。代孕行为违反了我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有为公序良俗的原则,也是对社会道德底线的突破,因此,代孕这一行为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通过法律进行调整,不能仅仅将代孕这一行为认定为,意思自治的范畴,用简单的用合同法进行调整,因此,笔者认为,代孕行为应该在现行的法律体制之下,扩大解释现行的法律,进一步通过全国人大以及常委会的立法行为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9.
行规只有在不与现行法律法规相违背,不违反公序良俗,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下才有效,这是行规具备效力的实质条件。"开瓶费"行规不符合此实质条件,系不良习惯,应予取缔。  相似文献   

20.
公序良俗是民法上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 ,是国家社会之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和一般道德。就我国目前的法制环境来看 ,公序良俗原则是一把双刃剑。应采取完善措施 ,为公序良俗原则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使其在我国法律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