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小说教学 “小说是虚构的”.这是小说作者与读者的“默识”.也是小说进入阅读时的特定情形。这种特定情形.决定了作者创作小说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创作追求.决定了读者对待小说的基本态度.也决定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式:读者阅读小说,不仅关心小说写了什么.更关心小说是怎么写的。如果我们把“小说写了什么”称为“故事”的话.那么“小说是怎么写的”则可以称为“叙述”。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小说读者是成熟的阅读和接受群体 ,他们与创作群体有着同样的小说观念和审美需求 ,他们不以史传的“实录”原则苛求作者 ,能理性地理解小说的虚构 ,常态地看待“奇事”“异事” ,并常常表现出参与创作的巨大热情 ,对小说的创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有时则直接进行再创作 ,为唐代小说的创作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略论“实录”理论对古代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史传理论中的“实录”理论主张对古代小说创作及小说批评的巨大影响.“实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发愤著书”说与“春秋笔法”“说作为”“实录”理论的主要内容,对明清小说创作与小说批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实录”理论并不完全排斥虚构与想象,这对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中的写实思潮及人物形象塑造理论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但“实录”理论中的“劝戒说”的影响则主要是消极的.研究“实录”理论及其对古代小说创作和批评的影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说观念到晚明产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文章从三方面探讨了其新变:第一,由“史馀”到文学的小说本体论的变化;第二,由认知、劝诫到审美的小说功能论的变化;第三,由“实录”到“虚构”的小说创作论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先锋小说是小说叙事形式的冒险或革命,先锋小说家的创作是进行自觉的文本实验。先锋小说作家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故事,他们认为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将人物的深度内涵取消,人物只是作为一个形式符号而存在;故意在小说中设置“空缺”,使叙事结构零散化。因此,叙事的虚构化、人物的符号化、结构的空缺化方面表现出新的叙事观念,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先锋小说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创作实验。  相似文献   

6.
小说是一种叙述性的文学样式 ,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叙述故事和环境描写 ,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艺术虚构和创作典型是小说和叙述文的根本不同之处。而我在讲解小说课文的教学中 ,采取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特点———抓住三要素进行阅读 ;第二步是在分析人物形象时 ,欣赏角度要有所侧重 ;第三步是比较阅读法。以上三点即为我在应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以来指导小说这种文体教学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叙事学原理展开分析,尝试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还原各种问题,在品味冲突中了解作品主题,在追溯作者创作意图中分析圆形人物、探究小说的虚构艺术,并关注时限,思考作者如何创作作品。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以小说的基本元素设定了八个单元,分别是“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这些话题是相应单元所选小说的特色所在,突出了每一章节学习的重点。学生一般喜欢阅读故事情节曲折有吸引力的小说,而对稍显专业的术语概念比较隔膜,不愿意阅读和思考,更谈不上进行深刻的理解。我们的教学既要注重学生阅读感受的多样化,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对这些抽象的概念有真切的感受,又要避免概念上的纠缠,从而领会小说表达的魅力,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李渔是清初文坛在小说创作和理论方面都应给予较多关注的作家,特别是他的虚构理论及其小说的虚构艺术是我国小说史上小说观念的一次重要演进。李渔小说突破了以往“记录见闻”和“写真尚实”观念的拘箝,在小说题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大胆虚构,使其笔下的小说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拘于事实,故事内容新颖奇特,情节变幻多姿,构思独特,想象丰富,作品具有鲜活灵动的气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李渔风格。  相似文献   

10.
纪昀的小说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小说体例和小说虚构是其小说观的两个主要方面。纪昀对小说体例要求甚严.同时纪昀并没有把传奇小说排除出小说的范围。纪昀认为虚构是小说和史书的重要区别,他允许小说中存在虚构。但与当时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的高度发展相比,纪昀的小说观是保守和落后的。尽管如此,纪昀的小说作品《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的差距是由两种不同的小说体例的差别决定的,而不应归于其落后的小说观。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小说教学往往拘泥于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教学内容的落点停留在小说的表达内容上,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小说阅读观片面而滞后,学生无法真正进入小说的世界,感受作家的心灵.小说阅读要从体察学情出发,抓住“这一篇”小说的体式特征,在语言的本体上深耕细作,传授学生解读小说的方法,打开被旧知识所遮蔽的部分,用新知识重读小说,从而看到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和西方小说观念有所不同。西方小说观念把虚构的散文作为小说文体的标志性内涵。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则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能够打破传统小说阅读的“惯例”,有助于学生形成新的观点、产生新的感悟。以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从整体分析、设定目标和创设任务三个角度,探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以此帮助学生重塑小说阅读观念,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解读小说的内涵,进而加强小说阅读深度和语文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影响巨大的思潮景观。现代主义小说体现出寓言化特征。这种创作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影响显著,中国新世纪小说也强化了寓言化并产生不少典型文本。寓言本质是寓教于乐,寓言化小说的“教”与“乐”的内涵和表现更为丰富复杂,有独特的“叙述结构”。寓言化小说显示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自觉融合。  相似文献   

15.
严歌苓是当代著名的海外华文文学作家。她的每一篇小说创作几乎都达到了均衡的出色,蕴涵了丰富的思想,吸引了众多的文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众多的研究从她的小说文本对她的创作进行了剖析。然而,从她的诸多创作谈、访谈、演讲的文章来探讨她的小说创作的思想则鲜有。通过探讨了她强调的“印象”、“特定环境”、“Talk Out”、“想象力”、“形象”等概念的内涵,以及这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阐明其共同构成严歌苓的较为系统的小说创作思想。严歌苓以探讨人在“特定环境”下必然或可能产生的行为,开掘其中的人格秘密,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这使她的小说创作思想具有“求索”的人学意义、悲悯的哲学情怀,伸张、发扬了启蒙主义、个性主义的精神,为当下的文艺理论界带来了新异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元小说”的概念最早诞生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元小说”创作兴起并引起重视。“元小说”以暴露虚构,告知小说构成,作家自由出入“历史”,突出作者主体地位等为其重要特点。在我国,马原等先锋作家是其先行实践者。他们的创作,丰富了我国当代文学实践,并为文坛带来了一些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图示化”的框架,这个框架在各个层面上都有许多“空白”,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填补与充实。小说艺术的创作也要借助“空白”的设置,刻画典型人物,巧妙安排故事情节以及文本结构,借助虚构和想象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小说艺术中的空白主要表现在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以及内在意蕴层三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18.
评点作为我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评析能力的一种方式。厚积着丰富多彩的思想艺术内涵,洋溢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它自觉地联系创作与欣赏,为人们指点赏析作品、创作作品的具体途径,特别注重揭示“作文之用心”,故对小说评点中创作理论的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北平的梅娘与生活在上海的苏青的小说创作不约而同地将焦点对准沦陷区青年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梅娘关于沦陷区知识女性生存状态的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短篇小说,展示沦陷区青年知识女性生存状态的各个侧面;而苏青小说主要集中在长篇。因此,梅娘小说与苏青小说从“断片式”到“全景式”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了沦陷区青年知识女性的生存境况。  相似文献   

20.
自从历史小说问世;就产生了关于历史小说创作虚实问题的争论,并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流派,一是“羽翼信史”派,一是“虚实相生”派。“虚实相生”的观点最终被普遍承认,从纪实到虚构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趋势;历史小说作为小说之一种,势不能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