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1934年6月4日,鲁迅写《拿来主义》一文,主要谈怎样对待外来文化。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明确。一、鲁迅反对“送去”吗?研读鲁迅对“送去主义”危害性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讲“拿来主义”之前先谈“送去主义”。关于“送去主义”牵涉到的一些内容,教科书作了几条注释,教参以及别的一些材料则解释“送去主义”为卖国媚外的行径。对“送去主义”的问题究竟应作何认识?很值得探讨。一、鲁迅先生在写《拿来主义》一文时提到所谓“送去主义”,无疑是应用了作者在几天以前所写的《谁在没落?》一文中的材料。所以《谁在没落?》一文作为《拿来主义》的背景材料,我们有必要作比较全面的了解。这篇文章引了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一条新闻,作者辛辣地讽刺了《大晚报》这条新闻的撰写者所表现出来的对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先破后立,首先有力地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送来”的实质和危害,接着集中精力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了使深刻的道理浅显化、明晰化,作者用接收一座大宅子作比喻,通过下面两个多重复句批判了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  相似文献   

4.
鲁迅和季羡林在本世纪不同年代先后提出和论述的“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悠久的化(包括论)传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学有着现实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武器,用具体的事实,贴切的比喻,尖锐的语言,生动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发了无产阶级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作者运用了严密的逻辑推理,使论题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本文中心论题是阐发“拿来主义”。但作者却在第一部分从“闭关主义”谈到“送去主义”,并用大量的篇幅分析和揭露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根源、本质和危害。这似乎有头重脚轻之嫌。其实,从逻辑论证的角度上讲,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送去”与“拿来”是对立的。不彻底批判“送去主义”,就不能真正树立“拿来主义”。所以文章一开头实际上  相似文献   

6.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文本前半部分针对"送去主义"、"闭关主义"的现象提出了"拿来主义",那么这个"拿来"是相对于"送去"的概念,它的范畴对应的应是外来文化,即探讨的是如何进行文化上的交流,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但是文章在后半部分却提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拿来"  相似文献   

7.
杨峻岩 《新读写》2012,(1):38-39
写议论文,一般总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每个部分还可以细化为诸多小问题。可以说,问题贯穿文章的始终,例如《繁笔与简笔》(见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全文共7个自然段,7段论述了7个问题:①简笔与繁笔各有什么妙用;②《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描述怎样体现“简笔用得好”;③《水浒传》中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描述怎样体现繁笔用得好;④“字面上的简”和“精炼”、“艺术上的繁笔”和“通常所说的啰唆”各有什么区别;⑤行文时怎样自然地做到“繁简适当”;⑥现今的创作在繁简方面存在什么问题;⑦为什么要“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又如,鲁迅杂文《拿来主义》,整合起来看,全文回答了以下二些问题:“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确什么危害;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做到“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发展无产阶级文艺事业有什么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参中关于《拿来主义》的思路分析欠妥 ,笔者认为文章一至四自然段并不是“批判‘送去主义’ ,并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媚外求荣予以强烈抨击 ,指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经济衰败 ,主权沦丧”。这一部分的本意应在于抨击国民党在“学艺”方面所施行的一味送去的错误政策。思路分析必须紧扣中心。  相似文献   

9.
去年我教高一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时,分析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后,在分析“送来”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当时我提出的问题是:“送来”的含义是  相似文献   

10.
《拿来主义》是一篇富有思辨色彩的杂文,学习时要进入到同样的辩证思维中,才能将文本中提出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以及“送去”“送来”的逻辑梳理清楚。对文本辩证关系的分析,对不同概念间逻辑内涵的理顺,是明确作者论证思维结构的前提,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厘清的内容,要引导学生体验思辨性阅读过程,构建基本论证逻辑。  相似文献   

11.
学习《拿来主义》,由学生们课外阅读状况引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学习课文前半部分,学生们阅读、思考、讨论: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生1: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批判“送去主义”。师:谁能用学过的历史知识阐说“又碰了一串钉子”这个句子的内容?生2:鸦片战争以后,又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来又是八国联军不断侵略。生3:清政府和英、法、美、德、日本、俄国、意大利等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所以说“碰了一串钉子”,一个又一个钉子。师:非常概括地说明中…  相似文献   

12.
议论文中过渡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使用一些关联词语。如“由此可见”、“因为”、“但是”、“总之”、“不仅如此”等。鲁迅的《拿来主义》在尖锐地批判“送去主义”、形象地论述“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之后,用了一个过渡词:“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是“由分到总”的分合处,用了一个最常见的过渡词“总之”。恩  相似文献   

13.
一、学习要点领会“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对待外国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懂得“拿来主义”的基本精神在当前“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中的现实意义;弄清先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由奉行“闭关主义”到奉行“送去主义”的演变过程,然后从正面阐述“拿来主义”的这一从批判中立论的论述方法;学习以小见大,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和运用反语、讽刺手法,以增强批判力量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议论文以“议”为主,“议”什么?最基本、最常见的就是六个字——为什么,怎么样。提出中心论点之后,首先总得议一议“为什么这样说”,这是分析问题;别人信服了你的观点,然后就可以议一议“怎么样做”,这是解决问题。许多议论文论述的就是这六个字。比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效复杂的议论文(杂文),其实归纳一下,通篇也就是论述了“为什么”和“怎么样”。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因为“闭关主义”不行,“送去主义”不行,等着“送来”也不行。怎么样实行*来主义?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三个数字的警告)(…  相似文献   

15.
《拿来主义》通篇是对文化遗产问题而言的,主要是针对外来文化。过去的教参上常把“送去主义”说成是“卖国主义”。新教材使用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参仍沿用此说。我以为是不妥当的。理由如下:鲁迅所批判的“送去主义”都是“送”什么呢?“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指著名美术家徐悲鸿等在莫斯科举办中国书画展览会,“切合苏俄正盛行之象征主义作品”;“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简言之,是送中国古…  相似文献   

16.
人教社语文二室编的高语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对《拿来主义》一课中的“送去”,作注如下:“送去,指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种种罪恶行径。”笔者认为,此注是不确的,它实际上是把课文中的“送去”和“送去主义”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又将之视同如“卖国主义”,这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只会引教学者入于迷途。依了这样的注解,就连上述参考书的编者自己,也感到课文有“疑难之处”:“主要是怎样正确理解第一段中‘送去主义’的关于‘学艺上’的事例。一般的看法部认为这些事例是揭露反动派的  相似文献   

17.
学习《拿来主义》这篇驳论文,需要理清文章论证脉络,能够准确辨析文中不同“主义”的特征和实质,适时引进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主张,了解其论证特色,启发学生运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表达对当今时事热点的看法,学习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为“拿来主义”注入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8.
吕文贤  曾红军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6):126+129-126,129
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季羡林一生的学术研究,很难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个学科的名称加以概括,他客观地分析了西方文化中的"天人二分"思维模式,参照中国"天人合一"的综合思维模式,提出了科学性论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并称之为"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以实现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他还提出了"拿来主义"以及"送去主义",反对"西方中心论",推进"文化多元化"的理论,使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文化前进之路。  相似文献   

19.
贵刊1997年第7期发表了陈贤书先生《〈拿来主义〉主旨辨》一文(下称《辨》文),读后获益匪浅。笔者基本赞同陈先生的如下观点:其一,鲁迅《拿来主义》一文旨在反对“送去”、主张“拿来”,“送”与“拿”的内容不仅仅是“学艺”等文化方面的,还有“别的”;其二,与“其  相似文献   

20.
<正>写作策略:铺陈、层进的论证方法师:《拿来主义》是一篇颇有文采的经典杂文。说理的逐层推进、论证方式的多样化、设喻的形象通俗且富有趣味,都值得我们赏读。能概述一下本文的论证思路吗?生:当然能。文章首先批评当下的“送去主义”,指出一味“送去”会导致亡国灭种;同时指出,任由别国“送来”,接受的可能是人家的垃圾,也会损害我们的文化土壤;在此基础上,文章随即提出,必须坚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