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第二颗太阳。道德教育首先要有道德,即要让儿童尊严地生活,其关键词是人、尊重和自由。不尊重儿童是不道德的,放任儿童也是不道德的;压抑儿童的自由天性是不道德的,放弃必要的纪律和规范也是不道德的。道德与智慧相伴而行,道德引领智慧的方向,智慧是道德的应有之义。追寻道德教育的智慧,说到底就是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道德教育要让儿童快乐起来,让儿童学会创造,凝聚幸福的表情,过有意义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论点摘编     
反思今天的道德教育,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对“道德”进行正本清源,还道德的人本性,在此基础上,确立以人为目的,尊重人的道德选择的自主性,发展人的主体道德人格的生命道德教育。(1)生命的道德教育是“有我”的道德教育。我们道德教育的失误就在于不承认“我”的价值,把“自我”当作道德“恶”的根源加以消灭,导致道德教育教人说假话,而不是内心的真实表达。其实,为“己”不是不道德的,  相似文献   

3.
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写照 现实中,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部分人群出现道德滑坡,不道德行为屡见不鲜,这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严峻的社会现实,我们不能仅仅从社会道德教育或者家庭道德教育身上去找原因,我们应该直面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现实,要拿出有效的措施。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是典型的知识教育,其逻辑起点在于只要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就能形成道德行为,存在着严重的“去情境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缺乏权利保障的道德本身是不道德的,缺乏道德权利的道德教育本身也是不道德的。为适应当代中国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应该引进传统道德文化中缺乏的道德权利观念,致力于建构一种以尊重个体的道德权利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尊重--鉴别两种道德教育的核心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实效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长期推行一种重在“教道德”,热衷灌输,轻视甚至反对“学道德”的道德教育。实施重在“学道德”的道德教育,关键是要把尊重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尊重包括自我尊重和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尊重。尊重是道德需要的核心,尊重是道德学习的基础,自尊是自我调节系统的动力。尊重基础上的道德教育特点是:确信道德潜能,发现道德需要;保护道德潜能,培养道德需要;发展道德潜能,引导道德学习。  相似文献   

6.
道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的伦理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着大量“非道德”和“不道德”因素。“非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非道德因素对道德的渗透、异化,甚至是直接取代;“不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有违道德基本精神的道德灌输和悖离道德基本原则的道德欺骗。“非道德”和“不道德”的遗德教育容易模糊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引发学生的逆反、戒备和敌视心理,不利于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确立道德的道德教育观念,让道德教育回归到道德的范畴之内,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有铨 《中国德育》2008,(10):23-27
教育者对于“道德”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潜在地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特殊的性质以及活动的效果。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在于满足人的生存、生活需要,因此,不能离开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来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是指“不是不道德”,它区别于无休止的“更道德”,这是判断学校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的标准。道德出于人的自觉、自愿,作为外部环境刺激的奖励并不能培养道德,道德教育要慎用奖励。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提出是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现实的审思和道德教育突然的分析,也是对道德教育未来的憧憬和道德教育应然的向注。 ●人是道德价值存在的真正承载者,它表证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之存在本身的目的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其实质是弘扬人的主体性。通过道德教育促使主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并实现“理性(人)为自己立法”的目的。在道德教育中离开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积极参与,道德教育将变得“不道德”。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内容,“道德的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本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受到动机论和效果论道德评价模式的影响,没有把道德教育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把“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道德的教育”,结果使得“道德教育”往往变成了“不道德的教育”.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道德教育”必须自觉地走向“道德的教育”,克服道德教育中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德育常被人视为“拘谨”、“枯燥”、“外在”、“虚化”的东西,自然而然,孩子们对此望而生畏、望而生厌。这不是道德的错,错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用不道德的(错误的或不合适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是最不道德的事。  相似文献   

11.
当今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外在性与“无我”的性质有极大关系;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它还指出道德教育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这样才能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所以,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应当重视个体道德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2002年举行的全国基础道德教育学术研讨观摩会上,300多名代表着重研讨了“尊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研究选择“尊重”作为切入点进行基础道德研究,归纳出“尊重”教育的五个维度,即尊重自己(强调自立)、尊重他人(强调平等)、尊重社会(强调规则)、尊重自然(强调和谐)、尊重知识(强调探索)。提炼出“尊重”教育的方法:以自尊教育为起点;从情入手,以情感人,道德情感为中介沟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创设环境,促进发展;不用固定的模式评价学生,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等。“尊重”教育研究与实践把学校德…  相似文献   

13.
本刊在今年第一期社论“积极努力,为提高小学教育质量而奋斗”一文中已经指出:为了巩固和发扬已有的成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新人,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什么是共产主义道德呢?列宁教导我们:“巩固与完成共产主义事业的斗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这就是说:从共产主义道德的角度来看,凡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利的行为,都是合乎道德的;反之,就都是不道德的。现在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年代里,为了顺利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地消灭城乡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并继续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对新生一代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崇高的共  相似文献   

14.
课题名称:《当代中小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类别:北京市重点学科分类:德育课题承担人: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局侯守峰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8号100010从德育切入,以“尊重”作为基础道德研究的起点,研究如何提升人的地位和生命的质量,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寻找传统教育与现代道德的最佳结合点,思考东西方文化的融汇点,探索实施尊重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一、探讨尊重教育的基本内容1.尊重教育是指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个性,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道德教育在目标、内容、过程三个向度上都偏离了本真的道德教育因而成为“不道德的道德教育”。“素质关怀”下的道德教育在目标取向上以道德高尚的人为旨归,在内容向度上注重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过程向度上注重以人的方式来把握人。  相似文献   

16.
王浩鹏 《中国德育》2006,1(8):21-22,36
“善”的教育,即道德教育,是小原国芳“全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学生之“自我”为中心,认为道德基础是自我的良知,道德教育应帮助学生实现道德自律;道德的起点是个体内心的纠葛,教育者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道德的形成是个体自我修养的过程,道德教育应该为学生道德思考与道德实践等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家教信息     
德国朴素道德教育据《文汇报》载,德国人认为人类社会中蕴涵着一种更一般、更纯情、更基本的道德,如爱、诚实、信赖和同情心,它们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朴素道德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自觉忠实地承担自己的责任;2.老实坦诚地和人交往;3.同情他人,乐于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4.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行为习惯;5.言行一致,举止端庄,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做受人尊敬的人。美国道德教育的5个E美国新的道德教育提倡做到五个“E”,即“榜样”(Example),向孩子介绍历史和现实中的英雄人物,使之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解释”(Explanation),不是简单地向孩子头…  相似文献   

18.
杨祖涛 《教育与职业》2007,(33):138-139
康德“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还指出道德教育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这样才能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所以,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应当重视个体的道德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道德来自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造成了各自传统道德教育的差异。在道德教育的过程和基础上,西方重“认知”,中国重“情感”;在道德教育的结果和逻辑上,西方遵循“由外而内”的逻辑,中国遵循“由内而外”的逻辑。文化价值多元、知识性质改变和道德本身的复杂等一系列因素共同造成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认识论困境。借鉴对中西方道德教育差异的思考,现代道德教育必须改变单一的以“知识”或者“情感”为基础的认识论传统,在“知性”与“感性”的结合中,统筹人的复杂性和人类生活的多样性,从人性和人生发展的复杂性出发,重建道德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广西教育》2009,(11):27-27
华东师大教育系孙勇在《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2期上撰文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很多论者认为是追求一种“高标德育”所致。我国在道德教育中人为地树立了一个个“绝对的道德偶像,至高无上的圣人”,这种榜样因其“高”、“大”、“全”的“完人”形象,难为常人所效仿,最后导致道德教育陷入“假”、“大”、“空”的境地,以致推广了“不道德”,甚至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合理利用这些道德典型,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