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时间:唐“安史之乱”时期的某夜。 地点:石壕村 人物:杜甫、老妇、老翁、差役甲、差役乙及众随从。  相似文献   

2.
初中学生对言的学习感觉有些难。因此,针对本故事性强的特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课本走近生活,通过改编表演,自主学习,在理解课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加深对课的理解,并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3.
贵刊在2000年第6期登载了湖北黄春芳老师的《<石壕吏>中的杜甫究竟在何处》一。黄老师认为,杜甫当时不可能投宿在老妇家,而是投宿在老妇的邻近人家。  相似文献   

4.
何谓体验?《淮南子&;#183;治训》里说:“故圣人,以身体之。”《现代汉语词典》对体验的定义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第七册教材思考与练习设计意图大多也是让学生联系自己以往的生活体验来进行学习,但与课标中的明确表述仍有差距,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感的体验该如何实践之,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体验感悟的新课堂,成了我苦苦求索的课题。现以执教《石壕吏》一文为例,谈些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朱于新 《学语文》2007,(1):4-15
对话的本质是思想和智慧的碰撞。笔者通过本教学实例进而阐明“质疑.讨论式”教学的操作环节、特点和有关注意事项。一、课堂实录首先,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诗人情况等,为学生整体感知诗歌作铺垫。然后让学生充分自学诗歌,同桌相互讲述诗歌的主要内容,达到整体感知诗歌的目的。接  相似文献   

6.
一、导入新课(略)(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首先,让学生听录音,注意字音和停顿。然后给黑板上生字注音,再由一个学生试读全文,学生讨论订正。  相似文献   

7.
杜甫作为一个“穷年忧元黎,叹息肠内热”的高尚诗人,他在《石壕吏》一诗中,叙写了自己“暮投石壕村”,目击“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并亲耳听到所投宿的东家老太太的字字血泪的苦诉,但诗人却一言不发,保持缄默;到了第二天,诗人“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议论感慨。这一夜令人惊心动魄的见闻,令人唏嘘欲绝,感痛万千,不免一洒“千秋之泪”。  相似文献   

8.
叙事诗作为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类型,常常被人们提起并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但是对于叙事诗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知人论世""言语积累"以及"艺术内涵"探析等层面,缺乏从专业角度进行探索。与抒情诗不同的是,叙事诗秉承了诗歌"诗言事"的优良传统,注重生活事件的提炼和现实的描摹,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叙事诗往往是对生活事件的详细记录,有着完整的故事剧情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关于“石壕”的地望,前贤注杜者多以为在河南陕县城东七十里之石壕镇,臧励和等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也如是说。  相似文献   

10.
《石壕吏》明写老妇诉苦,暗写官吏威逼,逐步道出百姓的苦衷。许多读者都对此做了独到的分析,但忽略了其中几个出人意料的典型细节,笔者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你们觉得路瓦栽先生怎样?”我问我的学生们。 “不好!” “太无能啦!” “太抠门了,还攒私房钱哪!”学生们唧唧喳喳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2.
薛大春 《阅读与鉴赏》2007,(11):52-52,80
杜甫的名篇《石壕吏》一诗是“三吏”中艺术价值最高的诗篇,因而一直被选人中学教材。该诗通过石壕村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是无可争议的。但诸多教学参考书在分析着墨不多的小吏时,皆都简单冠之以“横暴”、“凶悍”、“如狼似虎”等谥恶之词,将其当作反面人物来分析,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3.
14.
王莉 《江西教育》2011,(4):23-23
在教学文言文时,有些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自觉不自觉地满堂灌,也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读懂原文,只好串讲、直译,过分强调"字字落实",而忽视了学生对作品人物的情感体验。这些误区直接妨碍着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无法实现新课标规定的能力要求。  相似文献   

15.
雷玉梅 《广西教育》2014,(21):45-45
八年级2013~2014学年初中语文期末测试的作文题要求是:用倒叙的方法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人物特点鲜明,结构完整,叙述清楚,字数在600字以上。就学生的作文来看,失分点比较多。虽然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记叙类作文的写法,但是到了初中也未必能写好记叙类作文。下面笔者以《石壕吏》的改写为例,谈一谈初中记叙类作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教学《石壕吏》为例,探讨思维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阐述运用质疑、对比、想象、比较、判断等思维方法,生成教学内容,推进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实现读者情感与作者情感、文本情感的共鸣,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思维能力,在思维训练中丰富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石壕吏》是“以诗写史”的典范之作。从“角色设计”“空白经营”和“视角转换”三个角度对《石壕吏》进行解读,呈现杜甫站在“国家”与“人民”之间的两难处境,揭示“诗史”复杂且深刻的人文内涵,能够促进学生对诗歌文本及诗人的深度理解。  相似文献   

18.
19.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进行一个作文训练。请听一段文字:(师表情朗读)那是我在赴任途中,亲眼目睹的一个悲惨故事。那天傍晚,残阳如血。远处苍茫的暮色中横着几个萧索的村庄。近处,被战火烧焦的枯树上几只乌鸦在惊恐地叫着。我,一路东躲西藏,经过长途的跋涉,带着满身的疲惫,好不容易才在一个叫石壕的小村里,找到一个落脚点。主人家虽然房屋残破,生活困苦,但还是热心地留宿了我。听这段文字,大家想起哪首诗?生:(齐)《石壕吏》。师:文中的“我”是谁?生1:杜甫。师:这段文字描述的情景,是诗中哪句话?生2: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师:写…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诗歌可追溯至先秦文化,从《诗经》到《楚辞》,从《孔雀东南飞》到《木兰诗》,及至唐朝,中国古典诗歌进入鼎盛时期。在诗歌内容上,诗人既有对山水田园风光的赞美,也有对美好爱情婚姻的情愫;既有对仕途曲折的愤懑,也有对国破家亡的悲恸。在创作风格上,既有豪放的浪漫主义风格,也有严肃的现实主义情结;既有严谨的乐府骈文,也有灵动的律言绝句。作为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杜甫的作品针砭时弊,家国情怀深沉,善于在诗歌叙事中观照现实。当前,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标签化和机械式的解读倾向较为明显,对诗歌的分析缺乏细腻、入理的文本分析。为此,本文将从古典诗歌的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出发,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石壕吏》一文,从创作背景到形象剖析,对杜甫的“家国情怀”做深入剖析,从而在文本探究中体味杜甫的百味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