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以《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比较阅读为例,借助“概括事件、人物形象”“把握叙事、抒情特点”“学以致用,完成推介任务”三大学习活动展开教学。力求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体悟作者情感,从而提升深度阅读文本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2.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1.1.1联系时代背景,认识“三一八”渗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  相似文献   

3.
微专题教学不是问题的简单堆积讲解,而是要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构建进阶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针对性强、指向明确的教学活动。以“折纸与平行线”的微专题教学为例,通过设计进阶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领其跨越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深入到思维生长的层面,提升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思维品质,实现素养和能力的双重提升。  相似文献   

4.
傅建飞 《语文天地》2014,(10):20-21
高二第三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芦笛》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写的都是真实的人物,充满浓郁的情感意蕴和厚重的人文意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悼念性散文,感情忧愤,爱憎分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习本文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2.学习爱国青年渴求真理、直面人生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此,本人愿以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新课程改革以来两种截然不同理念的利与弊。笔者认为,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河南省从2008年到2011年已完成了新课改的第一轮。2008年,我参加了河南省首轮新课改培训,对其诸多理念和做法都存有疑问。在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和研讨之后,我发现学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知识必须要靠老师的讲解传授;语文素养就是方法和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7.
<正>(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刘和珍等青年的爱国情怀2.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高标人格【教学重点】1.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时代意义观照2.作者为正义呐喊的大无畏精神探析【教学难点】1.理解和探究文中有丰厚意蕴的语句2.探究鲁迅作品“忧愤深广”的特点【教学方法】点拨启发对话互动合作探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著名作家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幸的是,  相似文献   

8.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两篇杂文 ,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大体相同 ;但因为纪念对象和写作时间的具体差异 ,受作者思想发展的阶段性影响 ,各自表现出来的认识结论有所不同。在表达手法上 ,前者以叙事为主 ,抒情淋漓酣畅 ,风格激越 ;后者以抒情为主 ,表达曲折含蓄。把握这些区别 ,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计划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写的两篇著名的感人肺腑的纪念文章,长期以来为人们所传诵。 它们常被人们相提并论,是因为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一)体裁相同。都属纪念性杂文。(二)主旨相同。两篇文章都是纪念为革命牺牲的青年,歌颂他们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表达沉痛的悼念之情,并愤怒地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屠杀革命青年的罪行。(三)结构相似。开头都说明了写作本文的悲愤心境和写作动机;中间都对烈士进行了一些片断的回忆,对反动统治者的卑劣凶残进行了揭露;结尾以警句形式对未来作出预见。(四)表达方法相同。两文都运用了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但仔细对照,这两篇文章在选材、表达方式和语言格调上又有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情感异常丰富、意义十分深远的散文。为了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历史,认识刘和珍等青年,真正读懂这篇课文的情感与意义,我在教学时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即将课文与鲁迅先生学生之一的石评梅的《痛哭和珍》、当代北大学者余杰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惨案七十二周年祭》放在一起对照阅读,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互为补充,互为印证,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专题阐释】《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本堂课尝试根据单元要求、课后提示以及文本特点,选择“悖异型情感的曲折言说”作为微专题,聚焦言语形式,通过单篇精读带动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在文本诵读、语言品味、比较鉴赏、合作探究中体悟作者情感,感受言语智慧。【课前预习】查阅写作背景,反复诵读文本,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有哪些含意;结合具体语句,解说作者为什么既要“写一点东西”,可又“无话可说”,他有哪些“要说的话”。  相似文献   

12.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一篇非常优秀的写人记事散文,这篇文章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课标教材都被选入了。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从宏观角度分析作者情感,最小的单位也只是到句子分析为止。其实作为文学大家的鲁迅先生是将情感倾注入于每一个文字。而在现代文中,教师常常忽略看似不起眼的虚词,本文将重点从虚词出发分析文章的第四部分,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知道作者在运用虚词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3.
熊军 《学语文》2009,(4):31-32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杂文中有着广泛影响的重要作品,评论很多,但有些评论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此有再说说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中心,从熟读课文、触摸文意、感悟情感三方面入手,阐述了如何对《记念刘和珍君》进行教学设计,以期给广大教师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善于驱遣词句,赋予词句活力和灵性,使它们很好地为表情达意服务,《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咀嚼文中的语句,可以让我们学到不少遣词造句的技巧.  相似文献   

16.
因为鲁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所以他的一些作品往往是作为名篇而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只是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得不面临着这样的一个现实:鲁迅作品深刻的批判风格与艰涩的语言形式让不少中学生望而生畏。于是,在中学语文课本的编排中有了一个"去鲁迅化"的争论。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的关注点不在于"去鲁迅化"争论的本身,而是鲁迅文章如何教,如何让学生愿意亲近鲁迅,理解鲁迅,并喜欢上鲁迅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历来颇受争议,而其中分歧最大的是以下两句:当三个女子从容的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第一句中这指什么?伟大是说谁?第二句中这几缕血痕又如何理解?两句话叫人读出一串疑问,而这一串疑问其实龙蟠虬结,最后可以归并为一个大问题,就是:谁伟大?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必修五课本选录了鲁迅先生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被公认为比较难教的课文。怎样在新课标的视野下教出新意,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相似文献   

19.
刘康 《教师》2014,(23):104-104
正关于怎样打造高中语文优质课堂,我认为,应找准"抓手"。好的"抓手",就是能拎起整堂课的"好线头"——好的教学切入点。它如木偶提线,一线在手,指挥如意,教学流程自然如行云流水,顺畅无阻。为此,笔者就以《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为例,从"抓手"的角度来探究打造高中语文优质课堂的相关策略。一、抓"文体",从"饱含深情的檄文"的角度切入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互联网的纵深发展,“互联网+教学”也逐步应用于教学实践,“翻转课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该教学模式兴起于美国,以强调学生主体、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为主要优势,完美地融合了互联网与教学实践,打破了传统的“传道受业解惑”模式,这种“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受到了业界学者和师生的青睐。因此,合理开发翻转课堂,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在“拉长课堂时间”、实现因材施教、拓展教学内容和挖掘发散思维等方面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