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问题历来是文学作品所关心和讨论的重要内容。莫言的《檀香刑》正是对特殊历史环境中的人性作了十分有思考价值的审视和书写,对善恶人性及其裂变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与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关怀。本文希望通过对《檀香刑》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对莫言作品的人性书写作浮光掠影的考察。  相似文献   

2.
3.
“都”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副词,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对其做过研究。用归纳法选择现当代文学经典著作《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中的含有副词“都”的句子作为研究对象,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其中的副词“都”作一研究,以探讨“都”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陆辉 《红领巾》2005,(6):106-108
<围城>是钱钟书以一位冷静的学者的身份对自己的同类进行的近距离的观察、剖析,探索他们生活状况的一部小说.作者以犀利的眼光洞穿婚姻、家庭、爱情的面纱,给我们揭示了处于传统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夹缝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从而给整个人类意义上的人性病态和生存困境进行批判和探索.他为我们塑造了一批知识分子阿Q形象.“围城“现象是钱钟书探究人性的又一发现.  相似文献   

5.
《四世同堂》专题学习具有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包含语言、思维目标以及思想、人格目标。《四世同堂》专题学习的材料包括老舍先生的小说《四世同堂》、关纪新的《老舍简传》以及理解性研读挑战性研读文章各一组。专题学习围绕这些材料,分精读、泛读、研读和写作四个阶段开展。  相似文献   

6.
长子长孙是现代文学作家着重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们具有别人不具有的特殊性,这造成了长子们的悲剧命运。从长子们的悲剧命运中可以探寻出长子身上所承载的特殊意义:从社会心态的角度说,长子形象体现了特殊时期特殊的矛盾心态;从人的精神角度来说,长子形象承载着人的某些精神内核,包括家的归宿、"和"的观念、精神追求;从作家的角度来说,长子形象身上承载着他们的两难抉择,寄托着他们的追求和希冀。《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是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四世同堂》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对民族文化进行了反省,对民族国民性弱点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进行了由这种国民性弱点所引发的痛苦和深沉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父亲写《四世同堂》的日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济 《重庆教育》2003,(2):43-44
  相似文献   

9.
老舍从事过多种文学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尤值一提的是,他将小说和话剧的创作手法融会贯通,从而出现了戏剧化的小说和小说化的戏剧的崭新格局,对当时乃至今天的文学创作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乡土中国文学叙事的长河之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始终都是一个举足轻重而又特立独行的存在。在小说《生死疲劳》中,他以地主西门闹的六世轮回为线索、用动物化的视角戏谑地展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乡土中国史,为我们呈现出他笔下大环境之下真实的人性与历史的本相——荒诞与残酷。本文主要从小说关照生命的悲悯主题和人性书写的叙事艺术,以及在审美视角下人性的流变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探寻莫言对人性展现的真实目的与野心。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老舍的爱国精神,分析了他的《四世同堂》以及其他有关作品对全民抗战尤其是当时国民政府抗战的表现,也揭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四世同堂》未能出版,以及老舍因此不愿出文集的原因,并指出了新时期出版的《四世同堂》鲜为人知的被删改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老舍的《四世同堂》表现了普通中国人在抗战中的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与觉醒抗争的精神风貌,在正反两种文化人格类型的比照中寻找建构足以复兴民族,富强国家的理想人格的类型,以强化民族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14.
《四世同堂》是老舍小说的力作之一,百万字的鸿篇巨制使老舍在选取全知视角的同时,通过对中国民间说书技艺和西方叙事技巧的吸收运用,完成了视角在人物外部和内心的双向流动。这种视角的跳跃实际上为语言的使用和人物的刻画提供了便利,老舍在视角流动切换中对叙述和人物语言的京味儿语言进行糅合处理,以人带事,从而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将纷繁复杂的事件和线索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并从中显示出老舍在抗战时期对文化和社会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1945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是钱钟书的试笔之作,也是他唯一一部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是一部既深入地开掘人性,又大胆地针砭世风世相的讽刺小说,它的人性书写犹如一把匕首,直击人的根性,人性的虚荣、自私、贪婪、怯懦被暴露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6.
《喧哗与骚动》和《四世同堂》分别作为福克纳和老舍的代表作品,都是关于家族没落的题材,并以此来反映一个社会的崩溃和一个时代的结束,而这一家族的没落直接体现在青年一代的悲剧中。文章以平行比较的方法,对《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家的三兄妹和《四世同堂》中的祁家三兄弟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福克纳关注家族没落过程中人内在的精神危机,而老舍所塑造的三兄弟的重点在于展示抗战背景下的国民性格。文章探索两者在以基督教文化为传统的美国家族文化和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国家族文化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四世同堂》在抗战背景下,对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这种理性的反思又与作者情感上对家族伦理的眷恋之情相伴随。小说独特的文化视角一方面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效果,同时又带来了一定的艺术局限。  相似文献   

18.
作家的文化身份对其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赛珍珠的《龙子》和老舍的《四世同堂》同样都是以日军侵华战争为主题的小说,但由于作家的文化身份不同,所以他们的抗战小说也呈现出诸多相异之处。以《龙子》和《四世同堂》主要人物为例,分析了作品中的几组同类型人物形象,探析了作家的文化身份对其人物形象书写的影响,归纳了他们塑造人物形象的特色,为研究异质文化身份下的文学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袁亚南 《教学随笔》2013,(16):129-130
迟子建的中篇小说《鸭如花》是其人性书写的典范之作,让我们看到了善恶、美丑等人性中对立面的转化与交织,看到了人性的救赎与自救,看到了人性的皈依与完善。《鸭如花》通过底层小人物人性的救赎与自救,谱写了一曲温情的乐章,体现了迟子建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人道主义关怀,她让人性中善与美的光辉照亮了灵魂中黑暗的角落,给读者以精神的抚慰。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出版的小说《蛙》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通过对姑姑等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乡村生活的生动描写,展示了新中国特殊历史时期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过程中的一幅幅真实图景。在《蛙》中,莫言将个人的境遇融入到政治和历史的语境中,其坦诚的书写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深入思考。本文将从《蛙》的历史内涵和独创性出发,通过分析小说中姑姑这一人物形象,探讨该作品对于人性本真的挖掘与历史性书写,进而思考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使命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