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6年来,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持续推进乡村融合教育,构建以“红—山—海—特”为特色的融合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创新融“支持—伙伴—环境”于一体的融合教育教学实践模式,搭建重“个性—多元—综合”的乡村融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提升了区域融合教育质量,丰富了乡村融合教育普惠发展的经验,积累了丰富的融合教育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小学阶段以母语为教学工具的新疆民族学生来说,大学阶段两年的预科学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学习能熟练地运用汉语言作为工具去学习专业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使学生在两年的预科学习中真正受益,因材施教是关键。教师在实施教育前应该根据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制定教学对策。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兴趣、潜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愉快的和收效明显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这是民族学生能够学好汉语言和文化的前提。维吾尔等民族学生性格相对较为开朗、奔放,敢于表现自己,课…  相似文献   

3.
在素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并与能力培养(合称“双育”)相辅相成,是创新之举。本文拟就目前高职素描教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其主旨为注重文化知识渗透,加强理想与现实结合的训练力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启发。  相似文献   

4.
实施“双语”教学是发展新疆民族事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随着新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发展,但在“双语”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以新疆某哈萨克民族中学为例,对新疆民族初中“双语”教学进行了探讨.在深入分析民族中学“双语”教学的困境基础上,从改进学校管理、强化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素质、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新疆民族中学“双语”教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学》课程教学亟需改革。民族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也能深化学生对其他民族民间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充分实现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在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诸如教师工作量的投入与产出的不确定性、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等现实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如何做到“职业性”和“教育性”的统筹整合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关键一步。基于职业教育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字梯型”的双向促进和层级提升理念,以支架式教学理论、产教融合理念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为理论支撑,以“合作共促”文化为引领,构建了职业教育“人字梯型”教学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以教育者教学能力、教学资源和信息系统为支撑条件,在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中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原则、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原则和发展性原则,能够形成更有“教育温度”的产业人才成长模式和更有“产业基因”的教育发展生态。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高职数学课程“智育”与“德育”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作者从更新教育理念、挖掘高职数学在相关专业中“智育”与“德育”因子、构建“智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更新、改进和拓展)进行教改探究。从而促进“立德树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深入落实,形成既可以有效满足专业知识和技能成长需要,又能影响学生职业道德、学科素养、人格品行、社会价值观的“双育”数学课程教育环境,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大学开展民族舞蹈教育,应该以理论为基础,加深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了解,增强价值认同,学习民族舞蹈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同时,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在“言传身教”“单元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之外,积极探索民族舞蹈教育方法,保证教学效果,结合民族舞蹈教育特点,不断优化教学目标,如培养学生兴趣、积累优秀素材、培养民族情感、挖掘更多民族舞蹈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思政教育成为校园教学的重要方面,其中,古诗词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承担着传承文化、培育学生道德情操的使命。古诗词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更是在课程中守正创新的有效路径。本文以民族中学为背景,探讨《新闻联播》等新媒体在古诗词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守正与创新并举,推进古诗词与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韩依彤 《教师》2010,(24):37-38
为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实现全面育人和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新疆地域特点.将少数民族元素融入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了校园集体舞——新疆民族健身操的教学活动。本文以“新疆民族健身操”的教学实施为例.对少数民族元素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建设“金课”的背景下,针对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OBE理念下提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提出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优化课程知识体系,以逆向设计思路为抓手,构建“目标—教学—评价”一体化的化学教学设计框架,确保目标、教学、评价三者高度融合,践行OBE倡导的“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2.
如何评价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习是融合教育的实施难点之一。对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基于以适宜性为核心的融合教育理念,以“为了学习”为首要评价定位,以“个别化”为主要评价手段,以“在学习中”为重要评价时机,使特殊需要学生在融合教育环境中因合适的评价展示独特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13.
刘锦厚 《成才之路》2011,(35):46-47
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中,蕴涵丰富“数学文化”价值的试题不时出现,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充分挖掘“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学生在数学教学中亲身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促进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相互融合,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主创新精神,会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4.
日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吸取外国文化的优点,它既扬弃不利于本民族发展的“节点”,又与世界其他文化体系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在这种“扬弃”与“对话”中建构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质而传承至今。文化传统与教育的融合,使得日本教育的各教学理论中也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将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再传承”与“再创新”,还能充分体现学生—文化—教学三重维度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基本目标、核心内容与方式方法三个层面都存在高度契合性,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有鉴于此,提出具体融合路径:在理想信念层面上,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融入”的基本前提;在师资队伍层面上,要以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为“融入”的重要基础;在体系建设层面上,要以构建科学性课程体系为“融入”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6.
夏永豪 《学语文》2020,(3):53-54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富有丰富的社会、民族和历史文化内涵,融合了多种元素。针对新疆班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我们鼓励学生参与,精选一些地域特征性较强的浅显阅读素材安排教学;同时组织教师团队深入挖掘反映两地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找到相关链接点,借助信息化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去,为学生铸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基,为民族教育和地区发展不断注入积极动力;让学生热爱自己的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当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小学美术教学融合现当代艺术,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保持美术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价值。本文以“波洛克的滴流艺术”一课为例,运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与“欣赏·认知—评述·判断—互动·分享—反思·理解”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开展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保持美术学习兴趣所起的作用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金属钠”的教学为例,构建了PCK理论教学设计模型。教学案例中创设了融合“知识、素养、策略、评价、兴趣”五条线索为一体的“素养为本”课程设计体系和方法。利用“知识线”深度挖掘教学内容,“素养线”发展核心素养,“策略线”和“兴趣线”突破难点、激发兴趣,“评价线”诊断目标达成情况,让化学课堂更有效地指向学生个体成长,实现全方位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探索—研究”法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验证—得出结论”为线索,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适合自然教材的教学体系。 “探索—研究”法教学时是这样进行课堂设计的:1.设置探索,研究情境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激烈的求知去发现问题。2.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示范,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深度融合”。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创建多样化的数字资源和研学活动,开展跨学科整合教学,为学生的多样化体验学习提供条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以“仓前符号”为例,以区域地方文化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字化资源,创设基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并以图文、模型等方式展示,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