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出版改革的逐步深入,各出版社为了多出书,出好书,都先后在出书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采取资助出书、协作出书、代印代发等。下面,笔者就协作出书利弊谈点粗浅认识。协作出书就是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团体、个人向出版社提交符合质量的书稿,经出版社审定同意后,再由作者(或出书单位委托他人)进行编辑加工,出版社负责终  相似文献   

2.
据报载,全国出版社已有四百一十个了。据我所知,有的是一个出版社分出好几个出版社,有的是某些机关事业单位自己成立了出版社,虽说有分工,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界限分明,所以就出现重复出书的现象,其中最突出的是文艺书籍和某些工具书。有关部门为什么要批准成立那么多出版社?当然,回答是明确的:为了多出好书,为了发展出版事业。出好书的环节很多,出版社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多出好书,最主要的还在于有较多的好的作者。当然,好作者不少是在出版社帮助下成长起来的,但那也得具备一定的条件。从目前来看,已成熟和在帮助下能达到较高水平的作者,他们的人数和他们著作的数量。还远远满足不了四百多个出版  相似文献   

3.
优化选题,调整和完善出书结构,是提高图书质量,繁荣出版,多出好书的关键,也是出版社实现发展和长远规划的根本途径。衡量一个出版社是否成熟,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其是否形成了一个合理的出书结构。当前在出版界要注意用个别图书的“轰动效应”,代替整体结构“规模效应”的倾向。如果把每年抓几本“打炮”的图书,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个出版发布会或座谈会,在中央电视  相似文献   

4.
一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是1981年底成立的新社,它的前身是湖南人民出版社少儿读物编辑室。新出版社、新编辑室、新编辑,工作千头万绪首先应该抓什么? 出版社要多出书、快出书、出好书,使各部门协调一致,第一个环节要抓什么? 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出版社工作尽管千头万绪,离不开一个目标——出好书,而要出书出人才,首要的工作是抓好选题。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图书的品种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每年都在14万种以上。在这种条件下,一方面出版社如何最大程度地开发信息资源,多出书、出好书,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如何对图书出版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复杂关系明确职责,分清责任,最大限度地保护作者和出版社的利益,是出版社面临着的一个难题。由于书稿档案在出版纠纷中越来越表现出  相似文献   

6.
出版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多地提供优质出版物,以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以深化改革推动多出好书,以多出好书带动改革深化》一文,阐明了深化出版改革与多出好书的辩证关系,并指出加强对出版从业人员教育,担负起出好书的历史使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出好书是出版社的职责所在,也是出版社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多出快出好书,我们的体会是:强化出版社的主体意识是个重要前提。 所谓主体意识,就是作为文化企业的出版社为发挥其文化商品——图书的特殊功能而具备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的基础在于对自身的性质、地位、职责与服务对象(市场)的清醒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之上确立的出版社在图书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一家主体意识鲜明的出版社,她的出书特色与出版追求,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出版社应出版有关本专业的图书”,但是有些专业出版社无视这个规定,任意出版与本专业无关的图书,以致造成出书的重复浪费,引起读者的不满。下面转载《北京日报》这篇文章,希望引起各专业出版社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注意端正出书方向,严守本专业的出书范围,避免发生为了追逐“热销”书而乱出书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以出好书为本──记21世纪出版社高学芬屈指一算,21世纪出版社在明年该举行10周年社庆了。近10年来,她洋溢着创业者的热情,洒满了跋涉者的汗水。书本,书本,出版社以出好书为本。ZI世纪出版社初创时期每年只出书30种左右,几乎没有什么书重版,获奖书寥寥...  相似文献   

10.
出版社图书馆藏书结构的合理性袁建国出版社好似一台机器,图书资料工作犹如其中的一个零件,尽管零件本身不能直接创造利润价值,却能影响整部机器的运行。出版社图书馆藏书结构是否合理,能否满足编辑工作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出版社能不能快出书,出好书。所以,...  相似文献   

11.
多出书、出好书,这句话对于搞出版的人来说,是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可以说。它是出版界的追求,广大读者的渴望,出版改革的目标,编辑工作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2.
本刊消息:在今年第一届中原书市期间,本刊编辑部和光明日报评论部于郑州联合邀请十多家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座谈深化出版改革、提高图书质量问题。参加座谈会的同志认为,出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图书质量,多出快出好书。当前,优化选题,调整出书结构,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重点。会上,大家就如何优化选题等问题畅抒己见,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贵州人民出版社对如何提高图书质量、办好出版社有过许多酝酿和探索。我们提出“要把功夫下在‘优’字上”,狠抓图书质量的提高,反复强调多出好书,多出优秀图书,把多出好书作为办好出版社的主要标志,并为此作了一系列安排。我们分析过,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我社都还不具备在全国出版行列中争夺“团体冠军”的条件,但是我们却有争夺“单项冠军”的一些优势。我们也在实际上夺得了若干个“单项冠军”,所以,我们仍然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如何作为?在宏观上,我们要有一个长远目标,要逐步形成自己的出书特色。作为一个综合性  相似文献   

14.
浅谈作者队伍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出版社来讲,作者是其“衣食父母”,尤其是在当今出版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更要重视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为出版社提供优质的稿源,这既是增强出版社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满足读者读好书的需要。对于如何建设好作者队伍,笔者有以下粗浅的认识。  一、提高出版社声誉,吸引更多优秀作者出版社良好的形象,是靠较高的图书品位、较高的图书质量来树立的。多出书、出好书、出精品书,对于提高出版社的声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一个出版社如果出版了一大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图书,那么必然它的读者众多,社会影响大,认同度高,作者也…  相似文献   

15.
(一) 当前,出版工作形势严峻,面临许多困难,迫使出版社纷纷在寻求自救之道。正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着重于加强发行工作的,有着意于多种经营的,有致力于争取企业赞助的……,不过,我想,我们丝毫不能忘记:出版社的根本任务,还是在于出好书。出版社的荣枯盛衰,归根结蒂,是和它出版什么样的图书紧紧联在一起的。目前,要解决图书订数减少,销售下降,财政滑坡等问题,固然需要从改善经营管理等方面努力,但如何适应当前的形势,多出符合读者要求,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好书,则仍是根本之“道”。为此,特别需要重视抓选题。选题,是出书的基础。有了好的选题,才有可能出好书。正如好的庄稼,首先依赖  相似文献   

16.
重视出版源头 繁荣科技出版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张雪为了出好书,需要重视编辑出版的每一个环节。而出版的源头──作者是出好书的重要基础。本文想就此谈几点看法。一、调查出版资源,制定长远出版规划和短期出版计划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云集了大批科研人材,有众多的学术...  相似文献   

17.
要出版繁荣,首先要出好书。目前图书市场不甚景气,出版工作上存在诸多困难。我们在讨论1990选题中开始对能否制定出一个比较好的发稿、出书计划,心中是不大有底的,有些畏难、畏缩情绪。从七月份开始,经过四个多月的调查研究、酝酿讨论,经过全体编辑动脑筋,想办法,还是提出了一些好的点子与选题。正如有的同志说的,当前出书虽有困难,但决非“山穷水尽”。社会大气候的好转,归根结蒂,对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对严肃的出版社来说,更是提供了一个大展身手的好时机。问题是我们面对困难不要泄气,而要把困难化作压力与动力,以信心、毅力、智  相似文献   

18.
业内人都清楚,由于种种原因,出版社不得不出版一些自费图书,而对一些出版社来说,自费图书是他们的重要生计来源,一些编辑为了完成利润指标,少承担经济和心理的压力,也往往把眼球盯在自费书上。对此,陕西科技出版社社长惠西平明确表示,“自费书对个人能力提高没有好处,对出版社品牌与文化积累没有好处,对出版社经济成长也没有多大助益。是一种恶性循环,表现在一是出版社无异于把专有出版权转让了,二是没有了出版社出版文化和形象的积累,出版的书同行不看,一般读者更不看,三是对编辑培养不利,长此以往,编辑素质下降,市场感应迟钝,专业知识退化。”因此,这位新社长到任一年,把原先的自费书砍掉了一半以上(达40多种之多),用调剂出的书号,大力培育社里的强势品牌,优势项目,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该社目前年出书约160~180种,他说“就算自费出书达100  相似文献   

19.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编辑的职责更加明确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为作者出好书,为广大读者出好书。前者是把书出好,出成精品书,这是一个编辑生产过程,要求编辑具有精品意识;后者是出版好书,多出精品书,这是一个走向市场过程,要求编辑具有市场意识。这两者要得以很好地实施和实现,搞好出版服务是最基本的保证。出版社是服务企业,图书是商  相似文献   

20.
自1979年以来,我国有六十多家出版社(或公司),根据自己的出书方针与范围,在为国内多出书、出好书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而慎重地开展了对外合作出版图书和期刊的业务,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为在出版界更好地贯彻执行对外开放政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