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感悟体验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时尚.课上,学生还没读几遍书,教师便迫不及待地让学生"说说你的体会""谈谈你的感受",有时还一阵穷追猛问:"你还有什么与别人不一样的体会或感受?"事后美其名曰"感悟".学语文重在培养"语感",其中的"直觉',很重要,而这种"直觉"有时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我称之为"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解词--析句--串讲诗意"的模式去教学,这样做往往会破坏诗文固有的美感和意境."意会阅读"旨在多诵读、少讲解、多感悟,多留给学生反复诵读诗文的时间,让学生多一些自由想象,多一些自行"意会".  相似文献   

3.
清代的刘大搬在《论文偶记》中有一句话:“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天道》,意思是说: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这个成语可以变通地运用到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4.
火车上,邻座一对小夫妻正埋头看报.突然,女的说:"哟,你看,又是一个‘气场’.这‘气场’看不见,摸不着,究竟是什么东西呀?"男的意味深长地答道:"气场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本文试着在"意会"的基础上"言传"一下"气场". "气场"一词,汉语词汇中本来就有,比如气功师、风水师都会提到"气场".不过,"气场"并非常用词,所以《辞海》、《汉语大词典》都没有收为词条.作为当下流行语的"气场"跟汉语固有的"气场"没有直接关系,笔者粗浅地理解为"由魅力形成的磁场",其核心是"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一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名或书名(篇名也称细名或小名;书名也称总名或大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也称序录或书录,它可以作为包括目在内的简称.把篇名(或书名)与说明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是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而言;西汉刘向校书时的"条其篇目"、"录而奏之"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这是指从编次一书目录到群书目录的全过程.它所谓的录就是包括目在内的简称.而《汉书·叙传》说:"爰著目录,略述洪烈,述艺文志第十".这里的"目录"则是专指群书目录而言.  相似文献   

6.
"语感是一种语文素养,是从长期的规范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联想等复杂的心理因素,它既包含直觉的"意会",也包括语言阐释的"言传".所谓语感训练,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正误感、语气感、节奏感、美丑感、层次感等方面的训练,语感依存于听、说、读、写活动中,它能帮助我们通过语言的直观形式迅速理解语义、传达信息.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录《项羽之死》,文下有两条注释:东城 秦县名,故城在今安徽定远东南.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镇.西楚霸王终焉之地,《项羽本纪》有两种写法.一日"自刎乌江".本传叙述:"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项羽)乃自刎而死."一日"身死东城".论赞评判:"(项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注释未说明"东城""乌江"的地理沿革,无疑造成了文意理解的混乱.按照教材注释,西楚霸王身死之地,一说在"今安徽定远东南",一说在"今安徽和县东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可以断言,熟谙秦汉历史地理的司马迁记项羽死地,不可能自相矛盾.造成自相矛盾情形的,只能是教材注释.也就是说,教材对古代地名的这两条注释,孤立地看,似乎没有问题,联系项羽终焉之地审读,就不能尽如人意了.  相似文献   

8.
敦煌在唐虞时代,系流沙三危地,《史记》"禹贡三危既宅"即古瓜州今之敦煌《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禹贡》"导黑水于三危入于南海".《汉书·西羌传》"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注云:"古瓜州今之沙州地."《山海经》《水经注》、《括地志》均有记载,皆以瓜州或沙州即今之敦煌.惟刘逢源《尚书今古文集解》,谓三危即西藏地.按《禹贡注疏》指三危为青海与西藏界上巴萨通拉木山(唐古拉山脉之旁支),刘说慨系本此.《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  相似文献   

9.
一、"编"的内涵 "编",最早出现在甲骨文、金文中.《广雅·释器》称:"编,绦也",绦,就是丝绳.到后来,就用丝绳把竹简顺次排列起来成书简,称作编或编次.《孔子家语》:"删诗述书,定礼礼乐,制作春秋,赞明易道."《辞源》:"收集材料,整理成书."《中文大字典》:"收集材料,以编成书."可见,"编"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编辑是一种文化活动,处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编辑的内容具体是指:制定计划、组织稿件、选择稿件、修改稿件、配置稿件、组织和撰写言论、制作标题、安排版面等几个方面,这是广义的"编".  相似文献   

10.
正课改以来,朗读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但不少教师过分夸大感悟的作用,从形象构建到情感感悟,语义理解到语言品味,一味地靠朗读来外化。很多时候,学生读得有声有色,似乎情真意切,而让他们说意思、谈感受却吞吞吐吐,甚至无言以对。虽然,文本中有些内容只需意会,无需言传,但若把"有些"误解为"全部",那朗读带给阅读教学的只能是浅薄。为纠正这种偏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  相似文献   

11.
高考《物理考试说明》要求考生具有"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递推法"就是一种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而在此方法中常常会讨论n的取值问题.下面举例说明,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在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  相似文献   

13.
猪年说猪     
辛普 《语文新圃》2007,(2):23-24
猪,哺乳纲,偶蹄目,猪科,杂食类动物.其学名:Susscrofa Domestica,俗称"乌金""黑面郎"及"黑爷".《朝野佥载》说,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黑面郎,谓猪也."猪是十二生肖之末,依序为亥.我国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其图形与现在的家猪形体十分相似,说明当时对猪的驯化已具雏形.……  相似文献   

14.
又到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很多人都感到如今"学历"二字的沉重.长期以来,一些单位在聘人时,都陷入了一个"唯学历"的误区,"硕士不算高,本科不可少,专科没人要"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学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学习的经历,指曾在哪些学校肄业或毕业".一个"曾"字,表明它只能说明过去,是"过去时";而"学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注意!注意!"生命课堂"开课啦!对小·学生来说."生命"这个主题的确是太大了.因为我们中年龄最大的也不过来到世上十二三年嘛.要求我们有什么深刻到位的感悟的确是有点"强人所难".在"教材单元作文训练"的"生命课堂".我们不希望大家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乍一看,人们还以为他在责骂自己,其实,诸葛亮并不"卑鄙". 现代汉语将"卑鄙"释为"卑劣龌龊"之意,指的是道德品行恶劣;《出师表》中的"卑鄙"是"低微而鄙伺"之意,指的是身份地位地下.  相似文献   

17.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以看出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充分地读书,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我们很多教师只注意引导学生读书,却没有引导学生去感悟,也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注重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恍然大悟""涵泳品味""妙由心悟"等词语都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语言品味、感悟必然有它的特殊性.对他们能感悟到的内容,我们应该从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他们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卡罗林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活动,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那么,在语文课堂上该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去阅读感悟呢?  相似文献   

18.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  相似文献   

19.
[素材·语段]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在这首古诗中,用了十个数字,巧妙地描写了郊野美丽的风光.为了将所说明的事物介绍清楚,在说明时也常常用到数字.数字,指的是表示数目的词.一篇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文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20.
段玉 《现代语文》2007,(1):123-125
一、刀舠[(舟周)]与舟 善假于物是人类文明的征象.上古刳木为舟,假舟以渡.可以想见,舟小.《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其笺"小船曰刀".《释文》又说"刀,如字,字书作‘舠’,〈说文〉作‘(舟周)’并音刀."其疏"上言一苇桴筏之小,此刀宜为舟船之小,故云‘小船曰刀’".《说文》"(舟周),小船也".《玉篇》"舠,小船形似刀." 吴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