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段意趣隽永的文坛佳话 ,极为耐人品味 :郭沫若与茅盾都非常敬仰鲁迅先生。有一次 ,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 ,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 :“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 ,我呢 ?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 ,接着说 :“那我就做牛尾巴上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 ,郭沫若与茅盾的自喻蕴含着谦逊和献身的高洁品格。鲁迅自喻为“牛” ,郭沫若自喻作“牛尾巴” ,茅盾则自喻为“牛尾巴上的毛” ,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比喻从大到小 ,由整体到局部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相映生辉 ,使表意生动…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到“十年浩劫”结束,持续写了六十多年读歌,为我们奉献了十六本诗集.坚持这么多年创作实践,写出这么多本诗歌作品,这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那么我们从他这样长的创作实践和这样多的诗歌作品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一、创作道路的启示从郭沫若六十多年的诗歌创作实践看,他的创作道路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五四”时期、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三个历史时期,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呈现着三种不同的状态.在“五四”时期,郭沫若先后写了《女神》、《星空》、《前茅》和《瓶》等四本诗集,以及《汐集》和《集外》两个诗集中的部分诗作.由于郭沫若正处年少气壮阶段,又借留学日本之便,他比国内的青年学子受到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哺育更多,受到外国优秀诗人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与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先生逝世时,郭沫若同志正旅居日本。在惊悉这个噩耗的当夜,他提笔写了一篇悼唁文章:《民族的杰作》。①他说他的“心思失掉羁辔,在不可知的境地上漂浮着”。哀痛之音,感人肺腑。郭沫若在悼文中把高尔基和鲁迅,称作“两个宏朗的大星”。高尔基也是死于这年的六月十八日。仅仅相隔四个月,世界文坛上两个大星相继殒落,“这损失的重大实在是不可测算的”,“我感觉着周围的黑暗好象增加了重量”。  相似文献   

4.
有的演讲者,上台后并不立即开口。而是先做一些动作,以引起听众的注意与好奇心,等听众聚精会神之际,再配以精彩的言辞,这样,一下子就能抓住听众的心。而一些名人的演讲“动作”更是出人意料,令人拍案,现撷取三则,以飨读者:冯玉祥“搭鸟窝”1938年秋,冯玉祥将军到湖南益阳县城,向几万人发表演讲,鼓励他们抗日。冯玉祥将军出场时,只见他左手握着一株小树,将一个草编的鸟窝放在树枝的丫间,鸟窝里有几个鸟蛋。下边的人都愣了,不知他这是要干什么。这时,冯玉祥将军开口说话了,他说:“大家知道,先有国家,然后才有小家,才有个人的生命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三十年来,对郭沫若历史研究成果的评述,以时间为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对早期史学成果的评述郭沫若从小受旧学的熏陶,尤受儒家思想和“离经叛道”的“今文经学”的影响较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就有研究的根底。在日本学医期间,他逐步接触到“近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并“接近了近代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十批判书·后记》)这使他受到现代科学方法的洗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下,他除了以主要精力从事诗歌、史剧、小说的创作和翻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来,对郭沫若历史研究成果的评述,以时间为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对早期史学成果的评述郭沫若从小受旧学的熏陶,尤受儒家思想和“离经叛道”的“今文经学”的影响较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就有研究的根底。在日本学医期间,他逐步接触到“近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并“接近了近代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十批判书·后记》)这使他受到现代科学方法的洗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下,他除了以主要精力从事诗歌、史剧、小说的创作和翻  相似文献   

7.
本文辨析了陈仕持同志的郭沫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应从第一流的“亚尊”降到第二流的“排头兵”的观点,认为他的看法是偏激的不公允的.具体地论证了郭沫若的文学成就是第一流的,他的第一流的主将之一的地位是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所决定的.以往在评价郭沫若时虽有其他因素的“牵制”,但这种“牵制”没有也不可能起到人为地把他从“兵”拔高到“将”乃至仅次于鲁迅的“亚尊”地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从“医生”到“文人”,再到“政治家”的转变,在不同的转折点,为寻求新身份的合法性,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另一方面也对自传叙述作相应的调整。在“弃医从文”的转变中,他在与田汉、宗白华二入的通信中表现最为强烈的是一种忏悔意识,而这种忏悔并不完全是宗教意义上寻求“宽恕”的行为,也是郭沫若获得新的身份认同的心理机制。论文所探讨问题的是郭沫若如何通过忏悔的心理机制和言语行为,获得新文学圈的认同,以及这种心理机制在他身份的第二次转变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对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否定稍作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和湖南益阳师专联合召开的郭沫若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小型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在益阳师专举行。近三十名教授、学者、当代文学教育工作者、大专院校中文系研究生参加了讨论会。益阳市委和专署的有关领导同志、益阳师专有关负责人也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同志在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的开幕词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话:“谁也不能忘记鲁迅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从他早年结束学生生活以后,他就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只是在1927年蒋介石出卖革命以后,他受着反动派的迫害,才离开了教育岗位”。郭沫若的讲话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在这三十多年里,虽然没有人出来反对郭老的话,但也似乎未引起文化界、教育界和鲁迅研究界足够的注意和重视。三十多年来  相似文献   

11.
有这么一个故事,不感人但却绝对真实。这个故事发生在1984年10月14日上午,在海安县城的大街上,匆匆忙忙行走着一个戴眼镜的青年人。明眼人一看便知,他是个年青的乡村教师。原来小伙子经人介绍,要“对象”啦!这天一早,他老父亲就拿出儿子这个月的工资,硬是赶他上县城打扮打扮。他在县城里走马看灯似的,走过一家又一家的店门。不一会儿,这个买衣服的人却一头钻进了新华书店。好长时间过去了,他出来了。手上提了一扎沉甸甸的书籍,从书脊上不难看出,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学的基本原理》等好几部大部头著作。专款非专用,这还了得!到了家,他挨了老父亲一顿臭骂。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少年读书时,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和尚庙里的桃子,和尚告到先生那里,先生追问学生,没有人敢于承认。于是,先生出了一句责骂挖苦学生的对子:“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说:“谁对上了,免罚。”郭沫若思考了片刻,对曰:”他年攀桂步宫,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智,很高兴。全体同学都免于责罚。有一年中秋节,家中给了他一吊钱,让他给先生送礼,但他把钱给买了书。第二天,先生暗想,过去逢年过节,郭家历来没有失过礼,今年中秋节怎么没送?于是故意出了上联让郭沐若对:“竹本无心,遇节怎能空过?”郭未若听出了弦外之音,对道:“松原有籽,过…  相似文献   

13.
一郁达夫,名文,达夫是他的字。一八九六年十二月生,浙江富阳县人。郭沫若说:“他的故乡富阳是风光明媚的地方,……达夫是生在这样地方的人,我相信他的诗文清丽是受了这种客观环境的影响。”少年时代,他就涉猎了不少古典文学作品,也写了许多歌颂家乡山水的旧体诗。一九一三年九月,到日本求学;一九一八年秋,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经济学科,这期间阅读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和政治、哲学著作。一九二一年七月,与郭沫若、  相似文献   

14.
以《女神》为代表的郭沫若的新诗,在“五四”诗坛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映耀着整整一个时代。1928年,郭沫若流亡日本。整整十年间,埋头于古代史的研究,他笔下的诗流壅滞了。“七·七”事变的炮声震沸了郭沫若胸中的热血。他别妇抛雏,只身逃回祖国。诗情又在他身上汹涌起来。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他写了将近30首诗,合成《战声集》出版。这是新诗巨匠郭沫若诗笔冰封了十年后的解冻,应该引起人们高度的注意。但是,它们当时远远没引起如《女神》那样的巨大反响,在文学史上也只留下淡淡的一道痕。这个情况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5.
<正> 甲·研究郭沫若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因为郭沫若的存在浩瀚若海洋。仅以一九六六年以前出版的《郭沫若文集》十七卷作面面观,就有了诗歌二卷,戏剧二卷,小说散文三卷,自传四卷,文艺论集二卷,学术论文四卷。真是才华横溢,汪洋恣肆,要在这水上泛舟,谈何容易。而郭沫若前期思想及创作的研究尤令人却步;其原因盖在于资料短阙,众说纷纭。加以郭沫若的泛神论与浪漫主义五光十色,要作科学的论定,更非“望梅止渴”所能做到的。然则研究郭沫若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与鲁迅并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正象李白、杜甫之于唐代文学一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且还在于他的成就之辉煌,是我国有史以来所罕见的,他的名字早已列入世界文化名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上正言同志的《鲁迅和郭沫若的两枚同名印章》一文向读者报告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鲁迅和郭沫若不约而同地有过“戎马书生”的称号,并且都以此四字刻过印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佳话。该文说:“郭沫若仿鲁迅以‘戎马书生’自喻,不正是他们‘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的又一证明吗?”我想对此作点补充:郭沫若的“戎马书生”的徽号,原是革命先烈孙炳文同志奉赠的,郭沫若欣然接受。郭老《怀亡友》诗写道: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晚年佚作中,提到“大寨”的有两处。“大寨”不但没有绝迹,反而贯穿了郭沫若的晚年。沿着这一条线,从中我们可以窥测出1966年到1978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决策历变,也可以发现郭沫若对于“大寨”所指涉的更深一层含义的自觉追随和自我回归的心态历程。  相似文献   

18.
知识卡片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了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接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郭沫若和茅盾的自喻蕴涵着谦逊与献身精神的高尚品格。鲁迅自喻为“牛”,郭沫若自喻作“牛尾巴”,茅盾则自喻为“牛尾巴上的毛”。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比喻从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生动形象,意趣盎然,从而给人以语言艺…  相似文献   

19.
在益阳话中入声仅仅是一个独立的调类,不具备中古入声“促”和“塞音尾”的特点,但它把中古入声完整地保留下来。中古去声字在益阳话中清声母读阳平,浊声母读去声,但有许多去声字向入声转移,如清去字“课”与入声“壳”、“阔”同音,浊去字“助”与入声“族”、“促”同音。这种古去声字向入声转变、迁移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去声变入”。本文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益阳话中有75.5%的古去声字倾向入声。然后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原理分析,认为这是益阳话受长沙话、普通话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最后指出这一现象对益阳话声调系统的影响:它不仅使益阳话的入声发生性质变化,而且会促使其消失。  相似文献   

20.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五四新诗创作的佳篇。1914年春,郭沫若抱着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愿望到日本去留学。1919爆发了五四运动,使远在异国的郭沫若十分兴奋,他感到祖国可以因此而新生了,于是便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一诗篇。凤凰是中国传说中的神鸟,“涅槃”是梵语的音译,即解脱之意。“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