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汉语“儿”出现于词尾的功能主要是两种,一是表示语音音变功能,二是表示构词语素功能。如果“儿”表示“儿化”音变现象,则其不是语素;如果“儿”不表示“儿化”音变现象,则其是语素,或者是实语素,或者是虚语素,所构成的词,或者是复合式合成词,或者是附加式合成词。“儿”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于词尾,其情况可分为:双音节 “儿”和单音节 “儿”两种。双音节 “儿”所构成的词,是“儿化”词,是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而不是三个语素。单音节 “儿”所构成的词可分为复合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儿化”单音节词,关键看“儿”是否“儿化”,是否具有理性意义和语法意义。不分情况把“儿”都视为语素,概念上是混乱的,理论上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土话中“头”、“牯”、“婆”、“崽”是四个具有很强构词能力的名词后缀.“头”可以附于单音节、双音节名词或动词后面构成新的普通名词,还可以构成新的方位名词.“牯”可以作为词根,放在指称有性动物的词根或名词之后,构成表示雄性动物的名词,但更多地是虚化作名词后缀.“婆”可用作表示祖母辈女性的词根,也可加在指称动物的词根或名词的后面一起构成指称雌性动物的名词.“崽”由实词虚化为名词后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名词后缀“子”或“儿”.  相似文献   

3.
词缀指汉语附加式合成词的附加成分,表示词的意义或某种语法作用,是一种定位语素。位于词根之前的叫前缀,位于词根之后的叫后缀。前缀如“老、小、第、初、阿”等,后缀如“子、儿、头、们”等。附加式构词是汉语合成词构成的重要方式之一,从汉语词汇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词缀的丰富也是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多音节转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提起汉语方言的词缀,以往总是首先想到南方的一些方言,像通行地区较广、使用频率很大的名词前缀“阿”,地方色彩很浓的名词后缀“仔、佬、公、母也”等等,而对北方地区方言的词缀却往往注意不够。实…  相似文献   

4.
四川南江方言的词缀"儿",从语音上看有儿化和儿尾两种形式,儿化不自成一个音节,儿尾自成音节。后缀"儿"放在双音节或多音节后儿化,放在单音节后一般为儿尾。本文试从儿化、儿尾的构成、作用、音值等方面说明词缀"儿"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谭燕 《现代语文》2007,(6):80-81
湘潭方言构词后缀很丰富,能构成大量颇具特色的方言词,常见的有"子""头""手"等,而"头""手"等后缀的功能与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基本相同,从分布上看虽然比普通话要广,但是不够特色,所以这里只讲"子"尾。另外,与后缀相似的一群特殊单音节或双音节,语法功能和语法结构近似后缀,但是其能产性相对来说要比后缀弱,表意趋于虚化,还没有完全虚化,我们把它们叫做类后缀,湘潭方言还存有大量独特的类后缀。  相似文献   

6.
宁波方言形容词重叠式ACC是一类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形容词叠词形式。它既不同于由双音节词演变而来的重叠式ABB,又不同于后缀叠音意义完全虚化的重叠式AXX。ACC的叠音后缀CC看似虚化,事实上大多还保留古意,而且CC与A的结合也不是任意的,具有意义上的联系。从词义上看,ACC在宁波方言中大多表示“有点A”,这种A在ACC中的语义弱化倾向是当地人长期生产生活的语言选择,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和结果,这一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中获得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7.
赣方言武宁(上汤)话有一种特殊的三音节词,它是由一个表音词头加一个单音节动词再加词缀"子"构成,三个音节合起来表示一个语素,相当于普通话的多音节单纯词。本文从语音结构、性质、来源、句法功能等方面对这类三音节词进行分析,并列举了一些常用的实例。  相似文献   

8.
从"儿"语素的发展历史来看,"儿"最初为实词,是词根语素,后来衍化出附加语素(后缀)"儿"。文章结合对河南光山方言儿化现象的分析,认为汉语儿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非是受了北方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卷舌音的影响,而是汉语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儿"由实词虚化为意义宽泛空灵的后缀,后缀"儿"语义的虚化伴随着语法功能的泛化,带来了语音的弱化,甚而黏附于前一音节并与之融合,汉语儿化现象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9.
〔问疑解难〕 1、语素是否字的别称? 语素不是字的别称,因为字和语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语素的书写形式;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它可以构成词,也可以组合成比词大的语言单位,语素从语音形式划分,有单音节的,也有双音节和多音节语素。单音节语素和字是一致的。双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和字是不一致的,它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来表示一个语素。 2、单纯词和合成词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它们各有哪些类型?  相似文献   

10.
交互义语素“相”、“互”与单音节基本义语素结合构成双音节交互词汇的是交互词汇标记手段的主要成词方式,能产性强,语义覆盖面广.在这类构词方式之外,交互义语素“互”、“相”也可以跟部分双音节词汇搭配构建交互义复合结构.不是所有基本义词汇都可以跟“互”、“相”搭配,它们之间的搭配限制规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视点.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词话》中带“儿”尾现象十分常见,尤其是动词重叠后“儿”尾现象更见特色。本文分析了十三种形式,有单音节的动词重叠,也有双音节的动词重叠,还有双音节和单音节结合的动词重叠,其中尤以单音节的数量为多,形式也多种多样,而且更具特点;动词重叠带“儿”尾的语法作用,与一般动词重叠的语法作用也有差别,即前者没有带宾语的,而后者带宾语常用。  相似文献   

12.
开封方言存在子变韵和少量"子"后缀,同时还有一些"头"后缀,个别"头"后缀词也发生变韵,部分子变韵词同时存在一种双音节读法,词缀为一个模糊的thou音节。从开封方言部分同音语素构成附加式合成词的规律来看,读为thou音节的后缀不是"头",更倾向于是方言中的"子"。  相似文献   

13.
沂水方言的"子"尾可附着于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动词、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语素、量词、数词、名词或量词的重叠式、动名组合、形名组合、名量组合之后,构成一个名词。部分附着于名词或动词后的"子"尾与其前面的名词或动词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继续附着于一些名词的后面构成一个名词;沂水方言的"子"尾可附着于量词或量词重叠式之后,构成一个量词。沂水方言的"子"尾具有成词、改变词性、表小、别义和指称五种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桂红 《文教资料》2012,(15):27-28
现代汉语副词“断乎”一词由古汉语中“断断乎”逐渐精简而成。“断断”是副词“断”通过构词法中动词重叠方式形成,“乎”紧跟其后,最初只是舒缓语气的助词,后逐渐凝固成一词,“乎”作为后缀附在副词“断断”之后构成新的副词“断断乎”。到了明代,随着双音节词汇大量的出现,双音节词逐渐取代单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断断乎”从本来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的跨层结构中脱胎出来,演变为双音节“断乎”。  相似文献   

15.
现代黔东苗语属于单音节语素语言,在这个语言中的一些多音节单纯词主要是状词。苗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换句话说,单音节是动词的“正常词形”,而多音节则成为“非正常词形”,是形态变化的标志。如pu1是正常词形,意思为“壅土”,而加上后缀u1变为pt1u1是pu1形态变化*,表示“围聚”;又如i5看”,而在其前面加上一个音节为u5i5,意思是“乱看”,“随便看”;此外,单音节动词的重叠也属于形态变化的一类。本文从以下几个现象来讨论这个问题。1.历史上曾经有企图通过变化单音节的声母或韵母、声调来造成新的调,…  相似文献   

16.
要准确地区别单纯词和合成词,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语素的多少。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是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组成的词是合成词。由于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因此单纯调大多敷是单音词。然而有少数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的词。由于只含一个语素,因而也是单纯调。这就有一个难题,如何准确地鉴别双音节(或多音节)单纯词呢?不错,这种词中的每一个音节不以单绌表示意义,只表示读音,只有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才能表示词的意义。可是,对于自学者来说,明确了双音节(或多音节)词的含义,从而确认它是否是单纯词并不是那样有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借助常用字词典帮帮  相似文献   

17.
高密方言中存在着两种比较有特色的重叠式,其中之一是一种特殊的单音节动词重叠构成的“VV的”句式,意思基本相当于普通话中的“V过的”;同时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其常用形式是形容词重叠后加上“的”字,成为“AA+的”句式。本文试图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对由这两种特殊的结构构成的句式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8.
加尤高山汉话名词的语缀分后缀和前缀,后缀有"子,崽、崽崽,头,娘、娘娘,婆,手,巴,佬,鬼,家,匠,师,夫,客"等,前缀有"老、阿"等。形容词语缀多为后缀,基本是双音节,且以重叠式为主,附着在单音节形容词后;前缀很少,一般表示程度深,包含"很"的意思。有些动词词根后加叠音后缀,具有强烈的形象色彩;这些动词多表示人的情态。量词语缀只有"子",且构词能力很弱。  相似文献   

19.
"热""风"作为类词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可以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某种社会事件成为一种"热潮"或"风气",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在语义语用上的差别也是明显的,从意义虚化的程度上看,"热"的虚化程度比"风"高;从感情色彩上看,"热"多表褒义,"风"多表贬义;从音节的组合能力上看,"风"的组合能力比"热"强,"风"既可以双音节组合也可以和单音节组合,"热"不能和单音节组合。  相似文献   

20.
“A+BB”格式的形容词是在单音节语素(一般是能独立成词的语素)后增加一个叠音的后缀构成的。这种格式的形容词中心意思一般是第一字即A的意思,叠音后缀BB则表示某种形象色彩或感情色彩。普通话里的这类词有133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统计),成都话中则有370条(据方言词典和口语不完全统计),约为普通话的三倍。普通话里能构成ABB式形容词的语素A共71个,成都话里有171个,约为前者的两倍半。而且成都话中这类词表意更丰富,使用频率更高,这从地方报刊、方言小品和当地人口语中均可见出。本文拟从五个方面探讨成都话中ABB式形容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