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思品课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精神品质的重要阵地,通过思品课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到不了解学生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理解学生的教育是专制教育,不懂学生心理的教育是错误教育.我们教育学生不是教他们如何去做,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做.大家都知道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实践最终为社会服务.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积极情感呢?  相似文献   

2.
3.
4.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何上出思想品德课的特色,提高思品的教学效能呢?  相似文献   

5.
来自生活,回归现实——思品课教学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综观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教材修改的周期过长,导致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脱节,在传统道德与现代意识、继承与发展的把握上有顾此失彼现象。  相似文献   

6.
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因此,重视学生的情感教学更能提高思品课质量,达到德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的思品课堂上,以本为本、闭门造车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种教学缺乏与少先队、班主任工作的横向联系,忽视了与家庭、社区等教育渠道的整合,教师只重视教育内容的单向传授,不注重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现实生活状况相联系,学生道德情感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导致  相似文献   

8.
在多年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道德情感的产生,对学生道德行为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常常通过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实现内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10.
11.
新修订的小学思品课教材要求我们转变以往“重灌轻输”、“重理轻情”、“重知轻行”的教学方法。而变“灌输为感悟”不仅能提高学生个体的认识,还能使学生从内心引起动机,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12.
思想品德课只有实行开放,与其它学科、与家庭、社会、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才能成为一池活水,得到有序发展。下面谈谈做法,借以抛砖引玉,与同行共榷。  相似文献   

13.
林尔明 《广西教育》2004,(4A):11-11
过去的思品课课堂教学或照本宣科,或单一说教,或照搬语文教学方式,僵化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性,把学生当成被动的知识容器,课堂上的听众。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如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让学生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健康成长呢?我认为我们的思品课要开放课堂,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让他们全身心地放松,健康、愉快、积极、主动地成长。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赵小燕 《湖北教育》2002,(21):25-26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情感作为一种中介力量,能促进知行统一,能增强意志能力,它能通过人的主观体验,即通过内省→认同→内化来实现。这一点,在目前的思品课教学中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和证明,为什么情感体验具有这种功能呢?主要是因为它有三种基本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使学生知道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品德,教育学生尽力帮助别人解除困难和痛苦。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用真情感染学生,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行动。使思品教育做到“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一、捕捉“生活现象”,感悟道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亲近感。从而使学生明白书中的道理其实就…  相似文献   

20.
情感是学好思品课的内动力。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优化教学,促进学生行为的定向选择和良好品德的内化,关键在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