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在区分“了1”和“了2”时,必须以“了”所附着的词语的意义及它在句中的作用来审辨,才能把握住“了1”、“了2”的功能及其分布上的特点。文章以《红楼梦》前十回中的“了”的用法为例,对“了1”与“了2”作语义上的辨析。  相似文献   

2.
健康     
健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人生的本钱,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曾有人对此作了个形象的比喻:健康的身体是“1”,名利、事业、金钱等统统都是“0”.先要有了“1”,其他才有意义;失去了“1”,其他都等于“0”。  相似文献   

3.
“五一”长假前,“分数的意义”一节课告一段落,学生们都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其中“一个物体”和“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学生都有了较深的理解,而对“一个计量单位”的理解只浮于表面,知之甚少。于是,长假以后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后补”了这样一个细节。  相似文献   

4.
黄小雯 《甘肃教育》2005,(1):127-127
有一个古老的智力题:“树上有10只鸟,打死1只,还有几只?”“最笨的”回答是:“打死1只,还有9只,”“最聪明的”,也被认为是唯一正确的答案是:“打死1只,就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它们都被吓跑了。”还有其他答案吗?  相似文献   

5.
【文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次数学考试,毛毛有一道题做错了,被老师扣了1分。还有一道连线题,左边列的是“一车土”“一块砖”“一张纸”,右边列的是“1吨”“2公斤”“3克”。  相似文献   

6.
张伟丽 《双语学习》2007,(8M):154-154,156
“问”的双宾语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来分析。第一步,表问询对象的名称性成分逐渐取得了“问”的宾语位置,“问+于+NP1”变为“问+NP1”。这样,“问”就拥有了两种语义类型的宾语一对象宾语和内容宾语。第二步,“问+NP2+NP1”和“问+NP1+NP2”的竞争,汉语历史地选择了后者作为它的双宾语结构,“问”从一个二价动词变为三价动词。  相似文献   

7.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V”,错误的打“X”;每小题2分,共12分):_。____。,、_。A_,。1.若AB都是整式,则天是分式.()“””“‘“”~””—————”””‘B——”“—””2.将X‘-1分解因式的结果是(X‘+1)(。‘一1).()3.当X—一且时,分式一77一一百的值为零.()—一””””~ie‘1—“——”””4.在分式7上了中,若x、y的值都扩大3倍,则分式的值也扩大3倍.()一—”“一ZI3v’”””~”“”“——””“‘”“-’“”””“”“—””“———“’““-。”5.在分式中,只要分子、分母…  相似文献   

8.
何梅 《教师博览》2023,(30):42-44
随着2021年“双减”政策的颁布,学生被迫性和机械式的学习任务减少了,拥有相对独立和自主的空间了。语文教师应该抓住“双减”政策带来的契机,在积极落实“自主·合作”的理念下,推动“1+X”主题阅读。文章提出要明确价值点,彰显“1”在“双减”政策下的辐射效应;明确扩展点,彰显“X”在“双减”政策下的聚合效能;明确融合点,彰显“1+X”在“双减”政策下的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9.
如果“1+X”任务群教学中的“1”是凸显学习主题的篇目,那么“X”就应该是为学习主题服务的相关资源。以初中诗歌教学为例,“X”可以是为“1”构建教学情境的资料,可以是与“1”进行同向或异向比较阅读的资料,也可以是训练知识点掌握的应用性资料。因为“X”具有多元化与不唯一性的特点,彰显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数学王国正在举行联欢会,所有的数字都来参加了。数字们都根据自己的特点作了自我介绍,只剩下“1”和“0”了。看着瘦小的“1”和空空如也的“0”,大家的目光都有点不屑一顾。在大家的嘲笑声中,  相似文献   

11.
关于著名Hi比,。。不等式,有两种较常见的形式:设0<>:aswt+co,0wt】氏wt+co,则‘、__。_。rtry。‘_‘._^__,,_,。…_..t。。_,_、。。t__。W71,1、。,。_‘__“这里,0一3/VZ一上一1.121320343,文[3j则改进了(3’式的常数:0一。一j二7---(音)‘”。1.2811.——土’””’”““-“’“““““”””-”——“”“——————“”一——““”——‘—’乙J1+K”K”-“’——““”使之更大些·本文拟:i’1(2)式作类似于【河的改进,为此,要用到下述Euler求和公式[“.设…  相似文献   

12.
1.周期地理学周期成固的历史假说1.1“道”与“太极”“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本指行走之路,后来泛指运行的轨道,事物的法则。人们称天体运行的轨道为“天道”,人事运行的法则为“人道”。春秋末期,老子以为天地万物生成之前,宇宙是一团朦胧恍惚的存在物,鉴于它产生了天地万物,好似供天地万物来往的大路,因此称之为“辽”,由此“道”便具有了哲学意义。战国时期,《周易·系辞传》从法则的角度使用“道”,认为万物之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的交替是天地万物生生灭灭,周而复始的普遍法则。“太极”是一个…  相似文献   

13.
微格情境学习完了《分数的意义》,徐老师说:“现在我们大家总结一下,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学生们一个个把手举起来。一生:“我学到了一个新知识,就是分数的意义。”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你能具体地说说吗?”一生:“老师,我来说。分数的意义,就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一生:“我来补充。分数的意义是:分数是用来表示单位‘1’平均分以后得到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师:“还有谁来说?”一生:“我们还学到了单位‘1’的概念,知道了单位‘1’和自然数‘1’不同。”师:“还有吗?”学生们都皱起了眉头,再没有举手的。师:“想想…  相似文献   

14.
有些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已知条件中几个“分率”的单位“1”常常不尽相同,给解题增加了难度。解题时,首先要看准题目中的“不变量”,统一单位“1”,然后依据转化、对应等思路使问题获解。  相似文献   

15.
绿萝红药 《求学》2023,(16):17-24
<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就开启了对火星的探险之旅。1960年10月,苏联先后向火星发射了两个探测器—“火星1A号”和“火星1B号”。可惜的是,“火星1A号”在飞离地球约1亿公里时,因导航设备出现故障,失去了控制;“火星1B号”发射后,因第三节火箭出现故障,任务失败。美国对火星的探索也是开端不利。1964年,刚刚成立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了“水手3号”火星探测器。不过,  相似文献   

16.
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及历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讨论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分别在结构形式、语义变化、表达方式等方面展开,用“语法化”的理论检验汉语中具体的事例;(2)从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出发,分析语气词“的”、“了”与助词“的”、“了”的分化与区别,特别对“是……的”中的“的”和传统语法教学中的“了1 2”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从而对共时现象进行历时分析。  相似文献   

17.
“零距离”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次提出了“零距离”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概念.以“空间零距离”、“时间零距离”、“社会零距离”为内容的“2 1”学年模式和“2 1”学期模式对培养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对“零距离,,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做了说明,分析了其应用误区和应用意义,并详细论述了“零距离”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类型和实现措施.  相似文献   

18.
“每每”是现代汉语比较常见的一个副词,多用于书面语,可以将其分为表示时间的“每每1”和表示频率的“每每2”。一般认为,“每每”是在副词“每”的基础上重叠而成,因此,“每”也具有这两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每1”是一个具有语素化倾向的副词,常和“当”、“到”、“逢”等动词连用,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经常出现;“每每1”是一个兼职的关联副词,后面常有“都”、“总”、“便”、“常”等副词与它呼应,一般只用于书面语;“每2”因为没有足以区别于其他词的独特用法,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渐趋消亡;“每每2”则逐渐取代了“每2”的地位,成为一个在书面语中常见的频率副词。  相似文献   

19.
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1”和1一起到数学王国去。当走到月亮湖边时,正巧遇上了数“0”。“你们亲兄弟到哪儿去啊?”数“0”友好地问。  相似文献   

20.
“1”是一个很特殊的数,许多数学问题都与“1”有直接或问接的关系,如解题时如果让“1”或它的性质来参与,往往使问题简单化,现各举几例说明. 1巧借“1” 例1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印度有个老农民临终前,将三个儿子叫到面前,有气无力地说:“我要见真主去了,这一生没有给你们留下更多的财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