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文化是一个民族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而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新闻传媒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同时新闻传媒还担负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及负有社会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职责;此外,新闻传媒还承担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家园的重大职责。  相似文献   

2.
杨莉芳 《东南传播》2010,(11):94-97
古典戏曲与当代传媒的结合由来已久,这既是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扩大传播的需要,也为当代传媒丰富传播内容、建立民族特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这种结合并不是简单机械地组合,其中的“改编”二字需要深入研究,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经典在当代社会中以怎样的方式被传播和接受,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文化对传统艺术是如何吸纳和改造的.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于丹《论语》心得"热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丹《论语》心得"以现代人的视角,实践了一次成功的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体现了传媒与传统文化的积极互动.首先,它的出现契合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信仰的心理需求,体现了传媒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论语》心得的传播方式符合现代人精神消费的特点;再次,于丹以个人感悟式的体验带给受各种现实问题困扰的现代人一次心灵的释放和慰藉.  相似文献   

4.
左雪梅 《新闻世界》2010,(11):58-59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阐释和传承的文化基因,作为大众传媒应该担负起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在传播时要掌握宣传艺术,在高雅与通俗之间寻找出路;注重挖掘社会化和本土化资源;打造更多大众传媒的精品形象,多渠道塑造视觉效应。另外,提升广告创意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含量以及加强网络传播效应等都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淄博市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结合该馆多年来采取的积极举措,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特色优势,并提出路径优化的对策建议,旨在更好地依托公共图书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武楠 《东南传播》2018,(2):51-53
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深入人心,尤其是吸引青年一代,则是对媒体能力的考验。媒体必须善于引导、敢于创新,在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上下功夫,寻找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表达方式,把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时代语境,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本文通过分析2017榕城宜夏文化艺术季中福州电视台影视频道承办的六场茉莉文化活动,试图为新时期、新背景下主流媒体如何更好地弘扬本土传统文化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传统音乐曲目在现代社会仍然大放异彩,始终维持着其不可超越的经典地位,但传统的音乐文化想要继续壮大发展,则需要更好地融合现代元素.由马惠娟所著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经典传承与时代创新研究》一书从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入手,进一步分析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主张在音乐教育中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不断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8.
黄河文化传播是继承弘扬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气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作为官方媒体传播平台,学习强国平台在传播内容上通过资源整合与专题报道,聚焦黄河文化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意义;在传播方式上通过场景叠加与渠道整合,聚焦黄河文化的多媒体传播与融媒体传播;在传播策略上通过滚动式传播和交叉式传播,提升了传播的连续性和长效性;在传播对象上兼顾受众的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实现了全民普及覆盖、聚焦核心受众的传播效果。学习强国平台的黄河文化传播策略是当代媒体传播的典型范例,对整合传媒资源和打造主流传播渠道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楚丹阳 《今传媒》2023,(9):107-110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演绎,线上、线下的“破圈”传播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赋新提供了思路。本文从场景建构角度入手,分析“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传统文化的主题内涵、意蕴风格和“破圈”传播上的赋新之道,旨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发展,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0.
《古文观止》(ISLI/MPR版)作为国际首部ISLI出版物,2016年9月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中原大地传媒所属的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此版本是中国优秀经典读本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开启了中州古籍出版社用现代技术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由传统出版转型升级到现代融合出版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崔保峰 《传媒》2024,(4):71-74
元宇宙技术催生出的基于虚实融生的“混合现实”空间形态,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具身空间沉浸传播、场景空间聚合传播、“超社会”空间社交传播等传播途径实现了全新的视觉译解路径,大幅提升了传播效能。但元宇宙空间下消费主义对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消解、视觉沉浸中的“身份与入口”边界伦理、视觉传播中的数字安全挑战等风险因素需要被重视。数字化生存时代,处理好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盛行之时,档案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自身的文化建设上应该因势而谋,应势而动。本文探讨了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之下,传统文化对档案文化建设的影响,以及如何建设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档案文化。  相似文献   

13.
林玮  谭苑芳 《出版广角》2018,(10):14-16
传统文化在出版领域的创造性转化表现为向下传播、向外传播和全域传播三种价值形态,分别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现象.出版领域实践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应着力推动其多重主体、多维传播的融合,进而推动传统文化全面、深刻地融入当代生活,实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家园的社会美学治理.  相似文献   

14.
李献惠 《新闻知识》2013,(7):34-35,43
面对复杂、失衡的文化生态环境,传媒人应该在传播先进文化和促进当代文化转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勇于担当文化使命:在众声喧哗中传达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在现代诠释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生态建设中传播审美文化,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涵化”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然而在当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既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也有文化全球化浪潮下各媒介之间竞争的影响。时代召唤文化涵养,文化涵养赋能时代,作为大众传播主力军的电视理应担当起文化“询唤”的责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摈弃消费文化糟粕,从而实现对“受众文化认同”和“电视文化责任”的双向“询唤”,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巩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6.
陈欣 《新闻前哨》2023,(13):29-30
数字化背景下,湖北省基础教育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运用文化数字资源进行数字化传播模式探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荆楚文化进课堂进校园的数字化传播路径,是新时代优秀荆楚文化传承与弘扬必须直面的新课题。荆楚文化进校园应以中小学生道德规范、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培育为目标,从文化传播内容、模式、评价三个方面创新优秀荆楚文化进中小学校园的数字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饶翔 《青年记者》2017,(9):27-28
报纸副刊是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作为一家以思想文化为特色的中央级党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8.
孙保营 《新闻爱好者》2021,(1):后插11-后插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和出版人,要认清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深入挖掘和...  相似文献   

19.
范红  周鑫慈 《出版广角》2021,(11):67-71
移动传播产生新的社会情景,形成新的文化传播范式.移动短视频以娱乐性、场景性、互动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意义分享和价值重构等方面新的媒介表达形式.本研究以抖音平台"上#谁说京剧不抖音#"话题下的高赞视频为例,通过内容分析考察京剧短视频在抖音平台得以广泛传播的内容生产特征与意义生成机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分别就传统文化短视频内容生产、内容生产者及平台运营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视频化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传播.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是国家政治智慧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基石,弘扬中华精神、引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世化,是国家政治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国家政治智慧传播进行探究,即从更深层的文化根源上对国家政治传播的原因及意义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