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书形成于汉代,在章草名称出现之前,人们多用“草书”一词指称汉代草书。章草名称出现后,又往往把章草视为汉代草书的代称,进而演变为“汉代草书就是章草”的结论。事实上,章草只是汉代草书的组成部分,除章草外,汉代草书还包括“一般的汉代草书”。章草与一般的汉代草书在字形来源、字体特征、参与者的身份和适用场合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它们在汉代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了作为整体的汉代草书。所以,汉代草书与章草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草书散论     
作为一种和真、行、隶、篆相提并论的书体,草书有今草和章草两种形式。草书先真楷、行书产生而起源于篆隶,在两种形式中,章草先于今草产生于东汉时期。章草是隶书的快写,它的最初形式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汉代木简。隶书快写经过约定成习、美化加工形成了一种书写简快、风格独特的字体。刚一产生时这种字体只称为草书,到公元四五世纪时也就是今草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草书的临习
  1.草书分为两类:一是章草,即隶之草;二是今草,即楷之草,理当与行书属同一层次。狂草属今草,也称大草。若行书为“走”的话,小草即为“跑”,狂草就是“狂奔”。目前时尚走走、跑跑的行草,也是一种风格。习草要有一定的正体基础,因为草出于正(篆、隶)书,同时草兼各体的美学素质。草书从字法到笔法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正入险绝,循序渐进,并经过长期的字法和技法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和学好这门艺术。主攻大草应从小草做起,可先习王羲之《十七帖》、智永或怀素《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因为各种风格的大草,均是以小草为基础的。有了一定小草基础,就可选择符合自己审美观念的大草作品作为自己临习范本。由于草书的意多于法,载情性特强,因此习草还需注意字外功夫。因为,书写者往往在瞬间挥洒中下意识地将自己审美、修养、情绪表现出来,所谓“书如其人”此时表现得最为充分,故习草更需提高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4.
草书最初是从隶书中演变出来的快速简便手写体。带有隶书特征的草书为章草,去掉隶书笔意而向楷书靠拢为今草,今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小草,大草和狂草三种类型。草书的繁荣时期是在晋唐时期,是书法艺术变化最自由、表现力最丰富的书体,草书书法有种灵动美。  相似文献   

5.
溯自汉代篆书演变为隶书,大行于世以后,乃又有草书,解散隶体,以趋简易,惟隶书笔法之波碟依旧。因可施于章奏,故有章草之名。魏晋以后,书体又有变易,隶书去其波碟,又略变其笔画而为真书,后世谓之楷书;草书则走笔流转圆浑,既无波碟,又渐去隶书原形,如晋宋人所书,世称为今草。下至唐代,乃又有大草出现,曲折缭绕,粗具字形而已。至于章草,则书之者日稀。迨至宋  相似文献   

6.
正第三讲草情草书,是中国传统书法的重要形式,篆书时代有草篆,隶书时代有草隶,进而发展为章草、今草、大草、狂草等不同类型。草书最初出现,是为适应快速书写的需要,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书体,以简省和连带为特征,空间对比强烈,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特征。早期的经典法帖,赖诸石刻、唐人摹本和宋元刻帖传世,墨迹少有传世,而唐以前的草书墨迹尤为少见。因此,楼兰简纸文书在书法学习中,便彰显出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有茂“道德知识”草书联,有章草气象,其中“为、原、知、明”等字处理得很好。不足之处,是对章草的特点和用笔把握还不够。,章草是隶书草化的书体,写章草应对汉隶有一定把握。现在看,作者的用笔还要改进,入笔交代不够清楚,收笔不够果断。如“道、本、知、极”等字,入笔不见笔性,是一个墨团。而“道、极”字,收笔不见章草的隶意,也显靡弱。“知、识、极”三字,呈现左重右轻的雷同布局,缺少变化。落款有些草率,与整个格调不够统一。  相似文献   

8.
正《十七帖》作为章草和今草过渡、结合的作品,充分表现出古质今妍的对立统一。似拙而峻,似朴反俏。作为章草之"古"的一面,它首先表现出的是草法"简约",笔简意深;其次是"古拙"的意趣;再次是侧锋用笔,隽拔果敢,刚烈处如昆刀断玉。若从今草之"今"的角度看,以上这些又  相似文献   

9.
汉末两晋到南北朝时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由于士大夫文人对书法艺术的热衷,其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索靖、钟繇、二王等不同程度地引导了书法变革的新潮流。两晋以后,正书由隶变而为楷成为时代的大趋势,章草也渐变为今草,介于草书与真书之间的行书,也在士大夫文人书札的流行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现存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碑、帖及传世墨迹来看,真、行、草、隶、篆众体皆备,丰富多彩,灿若群星。但是,由于时代久远,朝代更迭,战乱所祸,两晋以来的名家真迹大多湮没,仅靠临摹品和石刻拓本传世,其中真伪相杂,多难以确辨。近代以来,人们对钟、王等名家书法字帖产生了怀疑,争论较大。清中叶以后,碑学兴起,康有为等人更是大力倡导北  相似文献   

10.
章草摭谈     
冯猛 《焦作大学学报》2011,25(4):36-38,66
“章草”又称“隶草”,萌起于隶书之变,流行于两汉,魏晋时形成规模。作为一种独立的古老书体,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带给我们独有的美的享受,却还存在一些没有嫠定清晰的问题,有待我们继续研究。文章从章草的形成与演变、章草在魏晋以后式微的原因、章草在书体演变中的重要意义、当代章草创作的现状四个方面进了探讨,望能有助于相关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