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は”和“が”的区别。“は”和“が”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助词。“が”接在体言或者相当于体言的词语后。“は”既可以跟在体言后面,又可以跟在用言的活用形后,即使是跟在体言后的“は”,也可以表示主语、宾语、补语等。所以下面的句子,“は”代替的是“を”和“に”,不能用“が”来替换。  相似文献   

2.
精致语文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实现“言”与“意”的相互转换,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据言识意→据意识言→以言表意”的过程,带着学生在文本的“言”和“意”之间走一个来回。可以这样说,“言意互转”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准确地实现言意互转,使文本的“言”与“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语文教学才实现它真正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言”与“行”,是孔子对人们立身处世中的思想和行为提出的指导性原则和主张。关于言,他认为,要“慎于言”,“言必有中”,“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强调加强品德修养足言语得当的前提,说话要讲究文采,反对花言巧语。关于行,他主张“敏于行”,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行的目的是推行和实践他所提出的观念、原则和道德伦理规范。“言”与“行”二者的关系是统一的,但更强调和重视“行”,表现了他实践第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得意忘言”在学界已有大概正确的认识。“得意忘言”用之于文学艺术,在创造和欣赏中具有“双重”内涵。由“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差别,以及对言、象、意之间的关系分析,可得知“象”是由“意”而“言”或由“言”而“意”的中介,体现出中国诗学的哲学精神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5.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中的“文亡离言”究竟指代何意义,尚有疑问。本文通过对“文”、“言”在孔子的话句体系中的能指与《诗》教体系中所能进行分析,清楚地揭示出“文亡离言”中的“文”实质在孔子《诗》教体系中指书面语言,“言”实质是口头语言,反映了孔子《诗》教体系对《诗》的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教化作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当前,五四先贤好不容易把言教育排斥出正统的学校教育主流之外,但近几年来,中小学语教育中,言教育却日渐“抬头”,而且是越抬越高:有的高中语课本把古诗篇目增加到总量的40%以上,其中一册全书为古诗,但有人认为还是过低,最好是占到50%以上;“摇头晃脑背《论语》,之乎也读五经”,“读经”又在国内兴起;近年高考阅卷中常发现言作,阅卷老师总是惊喜莫名,每每给予高分。教言,读言,写言,在中小学语教育界俨然已摆出了一股“言复兴”的架势。这种过分提倡言教育的现象,“窃以为过矣”。[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三言”是中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中的重要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东传日本以后,对日本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日本前期读本小说以改编“三言”为主,日本学术界的“三言”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何祥义 《学语文》2006,(5):41-41
“浑言”和“析言”是解释文言词语同义词词义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辨析该类词语的重要手段。浑言,即所谓概其略同,解释同义词词义间的一致;反之,同中求异,辨析同义词词义间的细微差异,则是析言。  相似文献   

9.
一、“言”“文”并重 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探讨,走过了一个梗长的过程,受不同教育理念的影响,文言文教学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在“工具说”一统天下的时期,文言文教学暴露出有“言”而无“文”的弊病;而当“人文性”成为课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时.文言文教学又出现了有“文”而无“言”的倾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解庄的金钥匙——《庄子》“三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三言”即寓言、重言和言。本文认为,要打开庄学的大门,必须从弄清庄子的“三言”入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言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钱梦龙老师提出了一个“废止串讲法”的主张,这个主张是错误的。因为现在的中学生言阅读水平较低,废止了“串讲法”,将直接影响他们对课的理解,并进而影响到他们言阅读能力的提高和中学言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老子以“道”为本的言意观是道家言意观的基础。他以“道”不可说论为生发的基点,显示了语言不可能与世界亲密无间的倾向。老子认为,意可通于“道”,但言与“道”隔,不得已而用时只能“强为之名”。老子提出“行不言之教”并不是否定言之功用,而是要求运用合道之言,即“希言”、“贵言”和“言有宗”,其实质是“其中有信”。而对形式上的要求则是要运用“善言”,要“无瑕谪”,从而达至用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了《说文解字注》使用的训诂术语“浑言”、“析言”:“浑言”、“析言”术语的提出在训诂学史上的意义;“浑言”、“析言”在汉语词汇学方面的成就;“浑言”、“析言”对语言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万物齐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决定了《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寓言”,“借外论之”,借寓言以论“道”;“重言”,借重“往古佐证”以申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学说;“卮言”则为“无言之言”,是庄子表达“道”的“言”之最高境界。庄子的自然观与“三言”的表达方式的高度统一,正是庄子“以天合天”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楼波 《广西教育》2007,(6A):15-16
文本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应做到“言”与“意”合。所谓“言”,就是语言;“意”是指情感、思想、精神、智慧。语文教学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积淀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二册《兰亭集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这里的“悟言”应当改为“晤言”。“晤言”意为面对面、亲密地交谈,“晤”有面对面的意思.而“悟”只是了解、领会、觉醒的意思。《诗经》中就经常用到这个“晤”字。如《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芝,彼美淑姬,可与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相似文献   

17.
程静 《学语文》2013,(3):72-72,70
入选中学课本的文言作品作为文学作品的精华,是要给学生以基本的古代汉语的阅读能力、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还要让学生从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因此。“言”与“文”应该是相互渗透的,读懂“文”要以理解“言”为前提。欣赏“文”会促进对“言”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时代思潮和社会发展状况,作家思想面貌和生活经历,作品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多视角地剖析了冯梦龙的“三言”中所反映出的儒家思想同市民意识的冲突与融合;考察了这种冲突与融合产生的原因;剖析了这种冲突与融合在“三言”内容上的具体反映;分析了这种冲突与融合对“三言”艺术形式的制约。文章认为,如何客观、准确地描述和评价这种冲突和融合以及二者给“三言”带来 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这对全面揭示“三言”的本来面目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七年级的学生,因为刚接触言,总觉得学习言好像是雾里看花,想读懂章更是困难重重。如不能及时排除这些困难,就会在学生心中形成言学习的心理障碍。及时排除障碍,培养学生学习言的兴趣,使学生由“怕学”到“爱学”,这不仅需要老师有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更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一言与一生     
毛荣富 《上海教育》2007,(11A):62-62
古时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之说,“一言”之效可谓大矣。据我的体会,教师的“一言”同样会对学生的志向、爱好甚至一生产生深远影响。我之所以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就与从小学到大学的几位老师有很大关系,他们的“一言”之教诲至今难忘。[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