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大学生恋爱问题十分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对大学校园里出现的“恋爱升温”的现象看法不一。有人明确主张下一道禁令:禁止在校大学生谈恋爱,至少二年级以下的学生不得谈恋爱;也有人主张放任不管,既不提倡也不反对。这两种意见,我们认为都有失偏颇。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大学生恋爱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完成的。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的确,我们的教学对象,包括我们教师本身,都是鲜活的个体,师生之间也是互动开放的。在教学过程中就监然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它们超越“预设”。游离于“规划”之外.成为“生成性资源”。面对这些生成性资源,我们该如何把握呢。  相似文献   

3.
关心学生的情感、道德和精神发展,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一生的幸福主持人:最近,著名作家肖复兴的《早恋》一书由朝华出版社再版。这是我国第一本触及中学生男女感情的长篇小说,它触及了一个重大的、敏感的、牵动千万个家庭神经的社会问题。17年前初版时,此书曾在社会上和校园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议,甚至被许多人认为是“大毒草”,许多中学生是借助手抄本才看完此书的。这部作品的再版,进一步引起了我们对中学生恋爱问题的关注。今天约请各位来,就是想与大家共同探讨有关中学生恋爱方面的一些问题,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再也无法回避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谈论爱情     
几乎所有人都说“以前的中学生单纯,现在的中学生啊……”后面没有话了,用了个省略号搞得人心惶惶的。说到底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字典里多了一个“爱”字。现在形容中学生“拍拖”的“术语”太多了,什么“不该吃的禁果”、“犯个美丽的错误”、“不该走进的误区”、“嚼不禁的青苹果”等等,都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它的美和诱惑力;一个是指它的过早。中学生“拍拖”就不像成年人那么俗气和势利,但“拍拖”就是好吗?我想不是,因为恋爱是与学习相矛盾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其实我也不明白中学生谈恋爱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想或许他们根本不懂爱情是…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早恋有人把它喻之为一种“流行病”,大有扩大漫延之势。对此,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一些研究中学生早恋的论文也不断出现在报刊、杂志上,对中学生早恋的原因、特别是教育方法提出了种种见解。但是我们也应承认,对早恋问题的研究才仅仅是起步,许多问题还有待更深入的探讨。本文拟对中学生为什么不能早恋;如何看待早恋;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的重点在哪里等问题谈点认识,以便对学校教育工作者处理早恋问题有所参考。一、中学生为什么不能早恋早恋,从字面上说就是过早地恋爱,然而如何才算“早”呢?为什么中学生恋爱就是早恋呢?应该有个科学的令中学生心悦诚服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时,一些师生仍热衷于“大运动量”训练,解题匆匆,就题论题,食而不化,精疲力竭,造成高中许多题“似曾相识”,就是百思不得其解。对高考中学生典型错误进行收集整理,发现典型错误的出现;我们认为不仅有学生学的问题,也有教师教的问题,不...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生恋爱的问题上,心理学家与老师、家长的看法不大一样。专家认为:中学生谈恋爱的现象已出现普遍化、低龄化、公开化的苗头,禁止显然不会有效果。应该让中学生有机会在体验中学习选择,在选择中学会承担责任,从而把握自身的成长。从中学生的角度看,中学生正在度过青春期,朝着成年人迈进,无论生理还是  相似文献   

8.
一、培养阅读情趣,习惯便成自然:许多中学生之所以提笔时字穷句乏,语言枯燥,关键是不擅长读书。多读书对写作的确很重要。俗话说:“《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杨雄说:“大抵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杜甫也留佳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尚重视“读万卷书”自悟其妙语连珠,运用于赋诗写作的作用,更何况我们中学生初涉写作,倘不广闻博读,又怎能写出琅琅上口的佳作呢?  相似文献   

9.
校园“早恋”这场风波刮了几十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从最初的不提倡大学生恋爱,到严格管制中学生,再到现在面对中学生“早恋”的哭笑不得,作为教师,我们真的有些措手不及、无计可施了。  相似文献   

10.
陈广媚 《甘肃教育》2010,(17):27-27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刻意掩饰,“严加防范”,甚至连父母也不容知晓的“隐私”却毫无顾忌地出现在作文中、日记里,由此便产生了所谓的“隐私”作文,而近几年“隐私”作文更是屡见不鲜。面对这一现象,教师有的叹息学生思想复杂,难以驾驭;有的痛恨学生不明事理,办事冲动;有的甚至大肆宣扬,谈虎色变。  相似文献   

11.
今天的中学生,其自私麻木超出了我们的想像,他们在模仿成年人说一些极具“个性”、极端自我的话语,“教育是消费,花了钱就可以进学校享受,哪怕我一天天在课上什么都不做,只是看老师玩,你们谁也管不着”,“看看别人不学的,我还不错呢!”。还讲什么关爱,对别人负责,对自己负责,从进学校那一天就极为冷漠,出去以后让他们谈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开玩笑!不能对他们这一代人过分关注,挫折教育,提高入学的门槛,道德的量化考核应成为当务之急。笔者所在的学校招收了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极端自我,极端不讲责任,每天考虑的都是别人为我做了些什么:值日同学为什么不把我这里扫干净?一个学生的脚下简直成了一个垃圾堆,却等着别人来打扫;上课就是趴着睡觉,叫醒他还满脸不高兴;中午上网,自习休息;上课聊天或看着黑板发呆,考试作弊,下课骂骂咧咧开着所谓的玩笑。  相似文献   

12.
玫瑰盛开在校园里 其实,所谓“早恋”的现象由来已久,人们对它的争论也似乎从未间断,但是,这仍然无法阻止它愈演愈烈地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如 今 ,在电影院、地铁站、公园里、公共汽车上甚至马路边,我们常常能看见这样的场面:一对对满脸稚气的中学生旁若无人地挽着、搂着、抱着……其两“情”绵绵的情景让许多成年人为之瞠目。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我国初中学生约有5%,高中学生约有19%有“早恋”行为,上海市对万名中学生进行有关恋爱问题的调查,结果发现1/3以上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恋爱行为,重庆、广州、深圳、杭州、南昌等地的调查也得…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美、英等西方国家“择校政策”作为公立学校的改革政策得以推行,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择校”现象,但由于往往与高收费挂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禁止择校的政策。面对同样的问题,中美两国的政策大不相同,这的确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的择校政策,从中得到相关启示,对我国今后择校政策的制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美、英等西方国家“择校政策”作为公立学校的改革政策得以推行,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择校”现象,但由于往往与高收费挂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禁止择校的政策。面对同样的问题,中美两国的政策大不相同,这的确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的择校政策,从中得到相关启示,对我国今后择校政策的制定一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目前,许多学校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纷纷实行“封闭式”管理:这的确在管理学生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禁止了校外一些社会闲杂人员的进入,使学校保持良好的教学环境,维护了学校学习、生活秩序的安定。然而,在实行“封闭”管理的操作中,一些学校纷纷效仿.变本加厉;你严,我比你还严,认为封闭得越死效果越好。一些学校领导也以此为荣,以此为政绩,甚至到外巡回介绍经验,让兄弟院校移植采用。  相似文献   

16.
2013年高考作文题与前几年相比,从内容到形式未见突破,质量上甚至有所回落。其主旨基本上是“品不尽的人生哲理,谈不完的道德话题”,对社会的关注依然薄弱。一、人生哲理品味不尽中学生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让他们多明白一些人生哲理,多了解一些生活经验的确很有必要。但是应当注意两点:一是这些人生哲理必须切合当今中学生的实际,既不能无端拔高,又不能低级庸俗;二是学生毕竟是十七八岁的孩子,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在当今中国已经是不容回避的普遍性话题。中学生恋爱的教育对策一直没有形成共识,又是很多教育工作者难以回避的一个教育难题,家长也深感棘手。面对中学生早恋,老师和家长如何正确理解和正确引导是十分关键的。就全社会如何认识中学生早恋问题及采取怎样的教育手段,我们对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闵乐夫老师进行了独家采访。  相似文献   

18.
徐伟铭 《教师》2014,(19):24-27
正国内一直都将中学生时期的恋爱称为"早恋"并视作洪水猛兽,不仅家长阻止,学校强制禁止,同时也要求老师进行一定的干涉疏导。目前国内对于中学生是否拥有自主恋爱的权利和能力、成人如何对中学生恋爱问题进行干涉的讨论很多,但常只是在一些个案及浅层次进行讨论,从伦理学角度去探讨教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我国教育界尚未把“大学生恋爱”作为一个认真对待的问题研究一番。不论在理论方面还是管理教育方面,大家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对策。较长时间以来,高等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大学生恋爱的习惯说法是,“上大学不易,全副精力放到学习上才是”,“谈恋爱易出事,最好不要谈”。由于没有明确规定禁止学生谈恋爱,亦无号召和鼓励学生谈恋爱,所以“既不反对亦不提倡”是许多学校所持的态度。鉴于这种现状,我们做了下列几个调查。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语文教学的课堂的确出现了许多“珍视独特”的亮丽景观,但更多的却是偏差,要么没有往学生“独特”,用教师或“教参”的理解,一统天下;要么让学生乱“独特”,对学生的任何理解都不予纠正,那么,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全面地理解“独特”的内涵,从而实现对它的有效珍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