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能教而不能研,能研而不能教,这是目前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究其缘由,关键是能研究的老师没有找对方向,能教的老师没有研究的习惯和方法。除了主观因素外,学校管理层面上的疏导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校只管教不管研,或者有的学校  相似文献   

2.
"能教而不能研,能研而不能教",这是目前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现象.究其缘由,关键是能研究的老师没有找对研究的方向:能教的老师没有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学校管理层面上的疏导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校只管"教"不管"研",或者有的学校突出了"研"而忽视了"教",逐步丧失了研的落脚点,这样,势必使"教"与"研"相脱节.  相似文献   

3.
"能教而不能研,能研而不能教",这是目前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究其缘由,关键是能研究的老师没有找对方向,能教的老师没有研究的习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位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因为教学效果不佳,而落得"只有几篇文章!"的下场;一位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因为没有上档次的教研成果,而落得职称评聘八年抗战也不能取胜的结果;能研的不能教,能教的不能研,已经成为学校中的一种怪现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在管理中怎样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促使教师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位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因为教学效果不佳,而落得"只有几篇文章!"的下场;一位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因为没有上档次的教研成果,而落得职称评聘八年抗战也不能取胜的结果;能研的不能教,能教的不能研,已经成为学校中的一种怪现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在管理中怎样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促使教师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能“研”而不能“教”,能“教”而不肯“研”,这是目前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上述现象的成因,除了教师主观因素外,学校管理层面的疏导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学校对开展教研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复杂性认识不足,或者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教研在教学中可有可无,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一、宜从校本出发,忌“朝令夕改” 学校在打造教与研特色的过程中绝不能心血来潮,朝令夕改,需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发展性。从校本出发,开展校本研究。可某些学校管理者却只顾自己的喜好,不顾学校的传统,不顾全体教师的感受,使得教学模式今天是江苏杨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明天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后天是衡水中学的“尊重的教育”。也就是说,只要哪个地方创造出一个新经验、新课题,自己的研究方向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8.
一位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因为教学效果不佳,而落得"只有几篇文章!"的下场;一位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因为没有上档次的教研成果,而落得职称评聘八年抗战也不能取胜的结果;能研的不能教,能教的不能研,已经成为学校中的一种怪现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在管理中怎样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促使教师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位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因为教学效果不佳,而落得"只有几篇文章!"的下场;一位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因为没有上档次的教研成果,而落得职称评聘八年抗战也不能取胜的结果;能研的不能教,能教的不能研,已经成为学校中的一种怪现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在管理中怎样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促使教师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时常听到一些教初中的老师埋怨说:“小学基础太差,没法教。”也经常听到一些教高一的老师抱怨说:“初中基础不好,不好教。”有时,也听到一些大学的老师说:“高中基础差,大学难以提高教学质量。”这些埋怨,不能说没有反映一定的教学实际,但往往都撇开了自己主观上应尽的责任,而把责难推向了下一级学校。这样,便形成了层层埋怨,人人埋怨,层层、人人也被埋怨的局面。那么,怨来怨去,所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是各级学校之间,各校教师之间,关系紧张,互不支持,各级学校的教学质量迟迟得不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教而不能研,能研而不能教,这是目前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当然,在教师之中能教能研、能文能武的人也不在少数.上述特例的成因,除了主观因素外,学校管理层面卜的疏导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校只管教不管研,或者有的学校突出了研而忽视了教,逐步丧失了研的落脚点,这样,势必使教与研相脱节,南辕北辙,走不到一起.  相似文献   

12.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领头羊”,自然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第一责任人。一所学校校本教研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校长能否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为了搞好校本教研,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校长千万别忽视上好三堂“必修课”。  相似文献   

13.
把技能看成创造,这是许多中国教师认为创造性可以教的原因之一。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个问题乍一听起来,总觉得有点别扭。其实,这个问题的原始提法是“美国的老师是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的?”也就是说,问题是“怎么教”?而不是“能不能教”? 要回答“怎么教创造性”,必须先回答“能不能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育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教师素质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是社会的转型使得许多老师感受不到教师职业的尊严与满足,只教不研的现象并不少见,专业素质原地踏步或摇晃衰减的情况也令人不安的凸显出来,视而不见就是对教育事业不负责任。认识危害,寻求对策,教师专业发展最根本的途径一言蔽之就是“研”。只教不研,死水一潭。没有时间是托词,没有动力是实质,把自己当作知识码头的搬运工人;没有激情,没有信仰。只研不教失于空泛,只教不研失于单薄。只有把学习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三个角色熔于一炉,不断加温锻炼,才能塑造…  相似文献   

15.
1994年以来,我校实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走教研兴校、教研兴教的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发展,办学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一、树立教研兴校意识教育科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思想基础。我校提出“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没有教研的教学,是人才资源的最大浪费”、“教研是实现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化教育科学意识,走“以研促教,以教带研,教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把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工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大计来抓,学校教研日趋活跃。二、建设高素…  相似文献   

16.
教师观点 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教师 唐燕: 原来我一直对“学生评教”不太以为然,认为学生不能评出个什么道道,特别是小学生,可学校的一次“评教”活动,让我有了新的认识。那一次,“评教”问卷中有这样一题:“你最喜欢哪位老师?为什么?人无完人,这位老师肯定也有不足之处,你能帮助指出来吗?”  相似文献   

17.
一位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因为教学效果不佳,而落得"只有几篇文章!"的下场;一位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因为没有上档次的教研成果,而落得职称评聘八年抗战也不能取胜的结果;能研的不能教,能教的不能研,已经成为学校中的一种怪现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在管理中怎样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促使教师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具有真挚的师爱。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作为班主任,时刻要对每一个学生热情相待,一视同仁。尤其不能歧视学困生。学困生本来就很自卑,很需要老师热情鼓励和帮助,如果老师再“雪上加霜”,冷眼相待,势必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造成不良的后果。  相似文献   

19.
一、每人准备一本字典或词典 俗话说:“字典是不说话的老师。”如果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字典随时带在身边,那么就等于身边多了一位老师。这位不说话的老师随时教你拼音、识义、辨别字形。可惜的是关于这字典被许多学生所忽视。 说到字典,我想起阿城小说《孩子王》里关于字典的描写。因为那时是“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学校又是偏远地区,所以老师没有课本,只好天天教学生学字典,一天十来个字。等到了初三毕业时,老师为学生编了一则顺口溜:  相似文献   

20.
曹新民 《教育文汇》2011,(12):16-16
"教"是"研"的土壤;"研"是"教"的深入。教科研论文是"研"的成果,是"研"的结晶,是"研"的升华。老师只研不教,误人子弟;只教不研,定会平庸;教和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不断成长。因此,提倡老师撰写教科研论文,应当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每个教师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