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在我国英语教育中,掌握西方的语言文化仅仅是英语教育的目标之一,英语教育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标就是深刻理解母语文化,并能够以英语的用语习惯和使用习惯向其他国家进行传播。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无论是中小学的应试教育,还是大学的英语专业学习,都致力于达成第一个目标。传播母语文化这一英语教育的另一个目标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如果母语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凸显,作用得不到体现,那么受教育者就不能用英语来正确地表达中国文化,更不能顺利地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转换翻译,甚至会造成母语文化的缺失。因此,母语文化在我国英语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沈剑锋 《海外英语》2014,(13):44-45,55
英语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目的语和母语双向交流的过程,文化的输入与输出同样重要。然而在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却出现了过分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引入,忽视甚至无视母语文化的渗透,这种母语文化缺失的现象给我国的英语教学以及学习者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带来了极大的障碍。我国的英语教育要重视母语文化的正迁徙作用,立足英语教育的跨文化交际功能,改革调整教材结构,更新教学观念,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母语文化的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3.
所谓目标语文化(targetculture),其实是相对母语文化(或原语文化)而言。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目标语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摆脱母语文化的影响和思维定势,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加强英语教育中目标语文化建设呢?  相似文献   

4.
李小娟 《文教资料》2013,(28):107-108,118
作者首先通过对我国十所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量化统计.分析揭示出当前我国师范院校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忽视母语教育的问题。然后论述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渗透在英语教师教育中的重要性。最后就上述所提到的当前我国英语教师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些许建议,以促进我国英语教师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学》2006,(12):2-2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异文化国的交流日益频繁。这样,外语教育的另外一个任务变得日益重要起来:文化输出——向异域文化介绍、宣传我国文化。在英语教育中应强化汉语文化教育的层面,努力培养学习者母语文化的自我意识。同时,教材也应体现母语文化的内容,教学活动也应有计划地导入母语文化的学习,让英语学习者从英语的角度了解汉语文化中的价值体系、哲学基础,培养他们用英语对外介绍、宣传汉语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如今双语幼儿园和幼儿园英语特色班可谓遍地开花,议论也层出不穷。有两种观点可谓是其中最突出的:一是认为英语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学习英语是儿童未来发展的必然需求;一是认为英语教育会干扰幼儿的母语学习,影响儿童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由此引发了我对这样几个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独立学院英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不断发展、联系、交融,其对独立学院英语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母语文化、目标语言文化等知识的学习研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并通过示范课、观摩学习等交流互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学英语教育一直都重视西方文化导入,忽视母语文化教育,导致很多英语学习者欠缺母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产生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本文在此基础上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就大学英语教育中导入中国文化的途径进行探索,以期为解决大学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缺失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20,(6):107-108
英语和汉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种,其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一般会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受到影响,大大地降低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所以在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十分重要。如何通过英语教育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现在所有英语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育过程中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分析出在英语教学中关于跨文化意识培养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母语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母语文化对英语的学习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比分析研究的代表人物Lado认为学习英语的主要困难归于母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母语被认为是英语学习过程中错误的来源,是英语学习的绊脚石。但矛盾的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都有其积极与消极的一面。在我国,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先掌握了母语,之后才开始进行英语学习。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母语知识必然会对英语的掌  相似文献   

11.
外语教育,归根到底是文化的教育。我国外语教育既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又要传播本土优良文化,需要有基于主体自觉的文化尺度。构建外语教育文化尺度的思路要清晰,主要体现为:在价值上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文化方向,在方法上自觉践行文化评价尺度,在扮演文化身份中实现主体意识自觉、价值反思自觉、视野拓展自觉。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的社会整合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也包括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中村”是我国大城市扩张的必然产物。在这些地区,原有的农村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之间,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不断发生碰撞、冲突、交流与融合,对城市景观、居民观念、经济结构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有的还相当尖锐。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城中村”的内部冲融和外部冲融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也包括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中村”是我国大城市扩张的必然产物。在这些地区,原有的农村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之间,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不断发生碰撞、冲突、交流与融合,对城市景观、居民观念、经济结构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有的还相当尖锐。文章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城中村”的内部冲融和外部冲融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空前的改革开放力度,使中国的英语教学领域也因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批外籍教师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参与,给中国的英语教学带来了许多英语及其承载的多姿多彩的英语化。这种英语化的多元性在当今的英语教学中,与中国传统化,包括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化既发生冲突,又相互适应。外籍教师与中国本土教师分别为不同化的生物,为不同的化所塑造。在英语教学中,看到中外教师的各自优势,认识到中外教师在教学中搭配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这种搭配合作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5.
唐代堪称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鼎盛的朝代,也是整个古代中国与境外、海外国家相互交往最为密切的朝代。唐王朝的先进文明,成为各国向往的文明,尤其日本自先秦至唐朝都在吸收发达的中国文明。不过,日本自古到今都有一个看似矛盾,却对本国文明极为有利的文化吸收策略。这种策略就是:既无所顾忌地“拿来”外国文化、又旗帜鲜明地固守本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已成为业界共识。但现行的英语专业教学中却几乎忽视了本族语文化(中国文化),于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屡屡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不但要树立“知彼”的文化现,更要培养“知己”的文化意识。因此,中国的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专业教学)必须补上中国文化这一课,才能使它真正成为传承中外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7.
曹刿生 《培训与研究》2007,24(3):97-99,102
我国目前英语教学侧重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输出,特别是对英语文化的介绍与传播,缺乏对本土文化自身和其英语表达的研究,只注意到本土文化的“负迁移”现象,而没有注意它的“正迁移”作用。本文探讨了中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失语”症现象,并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加强本土文化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英语教学侧重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输出,特别是对英语文化的介绍与传播,缺乏对本土文化自身和其英语表达的研究,只注意到本土文化的"负迁移"现象,而没有注意它的"正迁移"作用.本文探讨了中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失语"症现象,并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加强本土文化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佛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其发展过程并非印度文化的自我演化,而是包括中国文化、西亚文化等广大亚洲文化共同汇流的结果.通过对一些原始经论的考据,可以看出这种汇流不仅表现为印度的佛教文化进入中土进行融汇,也表现为中国本土文化流入印度,影响印度的佛教文化,再以佛教文化的形式回流到中国.  相似文献   

20.
"和为贵"与"非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中国历代王朝奉行的对外政策是与各国在天朝礼治的和谐气氛中"共享太平之福"。在新的历史情况下,在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应坚持和发扬传统,从经济的"大"走向文化的"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