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将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国中小学生生活适应量表作为此次研究工具,以四川、云南两地青少年(1215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初测、正式施测研究分析青少年心理弹性和生活适应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为后期青少年生活适应的干预研究提供切入点。结果显示:对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国中小学生生活适应量表的信效度检验,证明这两种量表适合用作测量工具;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和生活适应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其性别、年龄、家庭组成情况、父母受教育情况等人口学变量在心理弹性与生活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青少年心理弹性和生活适应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对生活适应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力。  相似文献   

2.
尝试探讨留守儿童积极适应、消极适应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采用社会适应问卷和心理弹性量表对232名农村留守初中生积极适应、消极适应和心理弹性进行测查.结果显示:留守初中生的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各指标得分均呈偏态分布;不同适应类型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得分存在显著差异,高危型学生弹性水平最低,适应型学生弹性水平最高;心理弹性对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累积解释力分别达到61%和37%.其中,目标专注对积极适应的预测力最大,情绪控制对消极适应的预测作用最大;积极认知有助于提升积极适应功能,家庭支持则有助于减少消极适应症状.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对留守儿童适应的预测作用具有领域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心理弹性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编《职业适应性问卷》对225名聋人的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职业适应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聋人的心理弹性存在婚姻状况、年龄、残疾程度、月收入水平的差异;聋人的社会支持存在性别、年龄的差异;聋人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客观社会支持度对心理弹性的影响最大;聋人的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程度能够很好地预测职业适应的水平。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社会适应,还通过心理弹性这一中介变量作用于职业适应。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师范生心理弹性和就业压力的关系,随机抽取300名应届毕业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心理弹性量表和就业压力量表对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师范生心理弹性处于中等水平,并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师范生总体就业压力相对较小,但在性别、生源地及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不存在差异;师范生的心理弹性和就业压力表现出负相关的趋势。根据这些结果,提出了增强师范生心理弹性及应对就业压力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2139名高职医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心理弹性量表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由此了解当前高职医学生的大学适应和心理弹性现状,探讨心理弹性对大学适应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各高校应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探索增强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法测查了山东、天津两地500名中学生,旨在探讨中学生压力知觉、心理弹性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压力知觉和心理幸福感显著负相关。(2)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与心理幸福感显著正相关。(3)心理弹性的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两个维度在压力知觉和心理幸福感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在编制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基础上探讨其与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由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自我管理能力等五因子构成,编制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心理弹性与就业压力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对就业压力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和心理弹性的基本情况,探讨就业压力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问卷和心理弹性量表( CD-RISC)对数所高校240名大四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就业压力具有显著的学校差异和专业差异;心理弹性具有显著的生源地差异、学校差异和专业差异;就业压力和心理弹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心理弹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在江西省某高校随机选取的1000名贫困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周检出率为15.27%,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0.05);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410,P<0.01);心理弹性在生活压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R2=0.032,△F=40.163,P<0.01)。因此,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弹性可以作为高校贫困生危机干预与预防工作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教师压力研究的新视角:心理弹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弹性是儿童适应性发展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它是指个体在面临严重压力或逆境时,其心理功能没有受到损伤性影响,相反表现出良好发展的现象。教师作为儿童的重要示范者,对其心理弹性的研究却仍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利用文献搜索,回顾了心理弹性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在教师心理弹性领域的延伸,包括弹性教师的特征、心理弹性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以及教师心理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且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教师本身、师范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促进教师心理弹性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外界环境与内在生理机制的改变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压力水平、心理弹性更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心理弹性和压力水平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弹性和压力水平与个人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性别的不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心理弹性的大小对压力水平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起一定的调节作用。本研究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功能并未受到严重压力(逆境损伤性影响)的发展现象。心理弹性通过保护性因素,使有弹性的个体在面对逆境时积极应对。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新的心理学思潮,主张心理学应该对人类自身拥有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理念与心理弹性相结合,进一步增进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心理弹性、培养个体积极的人格品质;进而促进个体身心健康,更快、更好成长;它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校园突发事件的频发,使心理危机干预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心理弹性作为大学生重要的积极品质,能够激发个体潜在的正能量,是运用内外资源积极调适或修补心理危机的过程和结果。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适应产生复杂性"理念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弹性品质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高校可以从大学生个体主动性、学校内主客体互动性、心理危机的动态预测性等方面着手,构建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突发事件心理弹性干预系统,提高高校应对心理危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测量广州大学城1211名学生,统计显示:大学生就业压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即应聘素质、就业预期、求职支持、职业定位、专业需求。同时,就业压力与消极的归因风格呈显著正相关,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而就业压力、消极归因风格、心理弹性在人口学变量上有显著的群体差异,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需要多关注的群体。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职业选择与适应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择业是每个大学生所面临的共同的课题。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课题解决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专业知识的发挥乃至日后事业基础的奠定。了解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心理状况以及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对改善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基于JD-R模型理论,探究了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在影响机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幼儿教师心理弹性与职业压力、职业倦怠均呈显著负相关;幼儿教师职业压力能显著正向预测职业倦怠;心理弹性在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即幼儿教师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格特质、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问卷对55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大学生人格特质、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外倾性与心理弹性、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为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成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与心理弹性、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为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绪成显著正相关;精神质与各维度相关均不显著。心理弹性对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有中介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为探讨青少年人际压力、心理弹性与冒险行为之间的关系,选取638名初高中生为被试,采用中学生人际压力问卷(ISQ)、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和青少年冒险行为问卷(ARQ)分别测量青少年的人际压力、心理弹性和冒险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人际压力与冒险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人际压力与心理弹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心理弹性与冒险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心理弹性在人际压力与冒险行为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2.73%。因此,人际压力既能正向预测青少年冒险行为,同时可以通过心理弹性对冒险行为产生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20.
心理弹性研究已成为西方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是其心理弹性的两大影响因素,所以把“心理弹性”这个概念引入到大学生群体中来,探讨其心理弹性,希望能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指导,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