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力 《成才之路》2009,(3):24-25
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从地理与地缘政治方面看,日本都是一个很独特的国家。尤其是近代以来,经过历次变革与图强,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近代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杨力 《成才之路》2009,(2):24-25
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从地理与地缘政治方面看,日本都是一个很独特的国家。尤其是近代以来,经过历次变革与图强,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近代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政治地理学领域普遍较关注的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地缘文化、地缘战略等,研究认为,地缘视角的主要内容是:从地缘经济的角度认识世界经济现象,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认识国家的政治行为,从地缘文化的角度认识文化冲突与融合,从地缘战略的角度认识维护国家利益。中学地理教学需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统筹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地缘视角,一是统整分析地理课程中“地缘”相关内容,二是指向地缘视角目标创设地缘问题情境,三是基于地缘视角关键点设计地理教学环节,四是结合实际拓展地缘问题课外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经历了从沿革地理、政区地理到政治地理的范式转换.沿革地理依据研究内容的发展,可分为史料编纂、考证订讹、历代大势的研究阶段.与传统的政区沿革着重于政区的历时变化不同,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历史政区地理强调共时的政区结构.90年代逐渐出现的政治地理学主要研究政治过程对于地理区域变迁的影响、边疆区与核心区的变迁、首都定位的地缘政治基础、行政区划与行政中心的变迁等.对中国学者而言,不仅有丰富的文献遗存可以凭借,而且中国古代对政治与地理关系特别重视,留下大量思考成果,因此使得政治地理的研究有比其他国家更加优越的研究空间,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地缘政治学着重研究的是地理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这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弱。因此,对于地缘政治在当今世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学界是有争议的。地缘政治是否会永久存在,是需要回答的问题。通过对地缘政治学发展进程和理论结构的考察,指出国际关系超越了领土之争不等于国际关系超越了地缘政治,并以朝鲜半岛和美国的海权战略为例,说明地缘政治的基本规律在当代国际关系中还明显地发挥着作用。最后指出,只有在民族国家消亡的情况下,地缘政治才会完全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的广西地缘政治形态包括地缘政治环境、行为、中心、心理、思想和格局等若干方面。北海开埠和中法战争是广西地缘政治形态变迁的转折点,英法两国的地缘政治角逐是近代广西地缘政治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北海开埠后,广西属于英法两国争夺中国西南腹地的地缘战略通道和接合部,又是控制中南半岛诸国的前沿基地和中国与中南半岛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其地缘政治地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地缘政治在“世界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世界地理"课程教学中注入地缘政治的内容,有利于世界地理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就地缘政治在"世界地理"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板块设置、课时设置、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安排,以推进"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沿海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领域的平衡发展,需要对区域发展中的诸多地理因素包括经济地理地位、自然条件及其地理分化、自然资源潜力及其分布、地域经济结构和居民分布等综合讨论,厘清沿海区域特征。区域地缘政治地位及其组成均被视为地缘政治因素,而局限因素是指海洋极端自然过程和危险自然现象(海浪、海啸、台风等)。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可控管理和完整评估需要明确划分囊括整个区域的综合地理系统。区域自然资源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还需要充分了解区域发展中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内涵。沿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是战略规划,包括地域和海洋空间规划,区域资源开发和整体发展预估与监测。  相似文献   

9.
以往管子研究中涉及历史政治地理的成果不丰且多局限在行政制度和地缘政治的讨论上。从历史政治地理视域考察:桓管时期的时代背景和齐国外部政治地理环境使得齐国实现首霸的条件即机遇、空间和实力皆备;齐国政局非管子不可的深层动因源于其内部政治地理格局的作用。在政治地理实践中:管子以尊王攘夷为核心战略;以改革优化内部政治结构,在搞好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力量整合。齐国霸政的实质是构建新的与当时时代与主题相适应的内外政治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实力地位的地缘政治分析应集中于其地理现实的诸方面。“海洋商业文化”和“大陆农业文化”的双重地缘政治特性决定了中国独特的地缘文化心理。它的生存哲学和国家的自然生长规律并不相悖,它在追求更符合地缘政治规律的路径。然而,西方的政界和学界都对之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误解或偏见,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会威胁美国和西方世界。实际上,中国始终要面对特殊的地缘政治现实,它的地缘战略是审慎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晚清时期完成了从传统军事思想向近代军事思想的变迁,相对同一时期的西方,这个过程具有反应性、内发性以及迟滞性等特征,究其成因,同晚清地缘政治环境、经济技术实力、社会政治结构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德国地理堪称研究战略与地理关系的 经典案例。 现在的国际关系,仍然抹不去地缘政 治的影子。而地缘政治这门学问,起源于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人麦金德。 麦金德首倡从全球地理角度研究国家 之间的战略关系,其有关海洋国家对抗大  相似文献   

13.
近代西方的政治分权是在西方近代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中逐步形成的。其直接原因是王权与其他政治力量共同构成政治权力结构中的一极,政治力量的多元性和均衡性是政治分权的政治基础。社会经济结构的分化和社会力量的强大是政治分权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基础。而这一社会基础的形成与中世纪教会—国家的二元社会结构和土地分封制对社会结构的塑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1)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①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不断受到冲击;②80年代末,欧洲政治地图巨变。世界除了美国这一超级大国之外,还形成了,欧洲、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中心。(2)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①地缘合作典范:欧盟、东盟、阿盟、非盟等。②地缘冲突: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语     
随着中国古都和名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政治地理格局、地缘政治视角、区域经济因素、重要人物决断等在国都定位研究中的作用变得愈来愈重要。如何在把握前人审时度势的能力,及对未来形势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基础上,扭住历代王朝和近代国家迁都和重新定都之关键点,揭示国都选建与内外部形势之间的关联性,判断环境条件对于都城建设所起过的支撑作用,将中国历史上众多都城  相似文献   

16.
郭锐 《教学与研究》2012,(11):73-79
冷战结束后,深受全球化、信息化和多极化的冲击,地缘理论的学理依据发生了巨大变化,"去国家中心"与"去领土化"的趋势鲜明。面对新的世界格局和国际环境,冷战后的地缘研究在延续诸多"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地缘经济、地缘文明和批判性地缘政治等新的学说及方法。地缘经济理论与地缘文明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地缘研究的理论框架,扩大和延展了地缘理论的学理内涵,同时继承了传统地缘理论的命题假设和哲学基础。而批判性地缘政治理论从方法论、本体论和认识论三个层面,系统批判了传统地缘理论,其强调深入研究地缘理论的文本与论述,重视人的"认知"和"理解"对地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近代以来西安乳业兴起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乳业发展与城市近代化的关系.认为陇海铁路的通车及抗战引发的人口西迁,推动了抗战时期西安市乳业的兴起,虽然当时的乳牛饲养、乳制品生产等处于原始发展阶段,但乳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市区民众的饮食习惯,促进着西安城市近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常考考点】●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以及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合作和冲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地理意义●综合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知识梳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两极格局受冲击欧洲政治地图20世纪80年代末剧变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俄、中、印等多极格局世界政治地缘合作与冲突地缘合作:组建区域性国际组织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增多影响阿以和平进程的因素巴基斯坦问题耶路撒冷问题被占领土问题水源问题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经济核心:由欧洲→北美、日本、澳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20世纪前30年西安城市书写的分析,认为在这一时期西安城市书写中,城市意象的构成主要包括城市景观意象与城市文化意象两部分,从而显示出城市书写与城市地理的历史性契合。但由于这一时期书写者观察城市的视野、角度不同,除了外国人的诸多意象生成之外,本土书写者的西安城市书写也呈现出了帝都想象、陪都记忆及废都感伤等多元化的意象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中,无锡的城市发展具有代表性意义。其中,自开商埠活动是无锡近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典型事件,开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并奠定了现代化的基础。但是政治动荡、战争摧残以及无锡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开埠有首无尾,难逃大部分自开商埠无疾而终的命运,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