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持人寄语:作者说,“冬天,是一首难忘的抒情诗。”其实,作者这首诗就很抒情。冬天给人的印象本来是“雪粒”、“北风”,但是它也有“梅花”和“鸽哨”。作者把这一切都合成冬天的内涵、冬天的启示,让我们“少年细细品读”。冬天就要到了,我向少年朋友们推荐这首抒情诗。——主持人尹世霖  相似文献   

2.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写的一篇优秀的散文。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自己过去住地作对比,指出济南是个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的“宝地”。文章一开头,作者并不直接说济南的冬天如何好,而是远远地用北京、伦敦的冬天作对比,作陪衬,来说明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响晴的”,以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暖、晴明。这一对比,又不是一般的空泛的叙述,而是从作者过去住地的亲自感受来说明:在北京,“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在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而这难见到的“奇迹”  相似文献   

3.
《教育》2014,(29):48-49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  相似文献   

4.
北平的冬天朔风呼啸,天寒地冻;伦敦的冬天灰雾蒙蒙,潮湿阴暗。而济南的冬天却是“响晴”的,但她又绝不像热带地区,没有烈日高照,也不暴热。作者正是抓住这一天气特点,描绘了济南冬天的景色。这篇散文是老舍先生从英国回国后到济  相似文献   

5.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这部分是全文的引子。作者一开始就抓住“温晴”这个贯穿全篇的特征,从“风”和“阳光”两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对济南的冬天作了概括的介绍。文章的开头,作者没有向读者展示北国冬天所特有的严寒和清冷,而是用两个有名的城市来和济南作比较。  相似文献   

6.
超级花精秀     
宋焱 《红领巾》2009,(7):24-27
1 按说,阳春三月应该草长莺飞、百花烂漫,然而,现在却是一片冬天的景象:枝头没有绿意,路边一片萧瑟,动物还在冬眠,连气象台专家都说:“这是一个很漫长的冬天!”  相似文献   

7.
人们一提起冬天,特别是北方的冬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草木零落,寒风呼啸,这些词语及其表现出来的景象,就会浮现在脑子里。济南的冬天却不是这样。作者在文章第一段,通过三个比较,说明了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暖”:北京冬天,不刮风便是奇迹,济南冬天,没有风声;伦敦冬天,看得见日光是怪事,济南冬大是响晴;热带地方,日光叫人害怕,济南温晴,令人喜爱。无风,响亮,温晴,总之是“暖”。 接着,作者引导找们从山和水两方方面去“闭上眼睛” 想象济南冬天的“暖” 和“美”:  相似文献   

8.
<正>老舍先生创作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写景散文,以生花妙笔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冬季景象,短小精美,独具特色。在很多人眼里,北方的冬天是缺乏生机的,万物萧条,寒风凛冽,但是老舍先生笔下却写出了济南冬天可爱的一面,给人带来新鲜的感觉,这也体现了作者的专业水平和写作魅力。他从济南冬天的阳光、风、雪、山、水等不同的角度去描绘,在谋篇布局和写作艺术上凸显了高明之处,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从“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视角来看,《济南的冬天》并不只是简单地书写景色,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使济南的冬天变得“温晴”,  相似文献   

9.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温暖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作者用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清新的语言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美、冬天的济南美。一、形象美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向我们描绘了几幅美景。第一幅画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济南像被“放在一个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多么恬静,多么舒服。第二幅画描绘了秀美的雪景。矮松顶着白花,蓝天镶上银边,白雪夹着…  相似文献   

10.
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作者以独特的观察,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情怀,栩栩如生地描写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读来倍感真切,如临其境,如见诸物。文章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颇具感染力,在于作者通篇成功地运用了丰富的联想。丰富而奇妙的联想形成了本文独特的风格,独特的写作特色。 1.对比联想开篇一段,为表现济南的冬天“无风声”“响晴”的气候特点,作者采用了对比联想。首先,联想自己在北平住惯的感觉:“冬天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使之与“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的观察感受进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里写道:“凡在北国过过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梁实秋在《北平的冬天》里写道:“说起冬天,不寒而栗”“冬天实在是很可怕”。驻足别地的冬天,你可能会如临大  相似文献   

12.
《寒风吹彻》这篇散文写作者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地回忆着过去的人和事的故事。作者回忆了“我”“路人”“姑妈”“母亲”,所回忆的事情都和“寒风”“寒冷”有关。漫长的冬天、漫长的等待,寒冷的冬天里,很多悲剧都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人生如果值得活,只是为了注视美。”作家乔治·桑就是用她独具的慧眼,注视寒冷而万物凋零的冬季,款款诠释出了神奇细腻的《冬天之美》。“冬天之美”并不仅仅是“乡村冬日”自然景物的美,更是作者摆脱现实污浊,向往清澈自由的精神追求之美。我们赏析这篇文章,就是细细体味作者是如何将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外射于自然物,创造了一个主、客交互感应的艺术世界,从而逐步展现自己的心境的。  相似文献   

14.
一、注意周围景物的搭配描写。任何景物,都有一个环境。有时候,被描写景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与周围的景物有关。如济南的冬天之所以美、之所以暖,这与济南周围秀美的小山和秀美的河水有关。如果没有周围秀美的山和水的描写,济南的冬天是不会那么美的。有时候,被描写的景物虽然也美,但加上周围景物的描写,会更美。如《天山景物记》中,作者在描写“迷人的夏季牧场”时,还描写了牧场周围“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这就使得“迷人的夏季牧场”更加迷人,更加美得充实、美得完整。二、注意局部与整体的搭配描写。有时候,单就一个局部来说,可能是美的,甚至美得很,但如果把它与整体联系起来进行搭配描写,或许更美。譬如,《天山景物记》中,作者在描写草原上肥壮的牛羊时,写道:“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  相似文献   

15.
冬天还未过完,春天似来未来。在这种时候,读鲍尔吉·原野的这篇短文,也许还不太隔膜。据说有些地方是“四季如春”的,有的人羡慕得很,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既是“四季如春”,那里的人们就很难有机会了解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暑是什么滋味。如果连这些滋味都不知道,那么人生岂不是太单薄、太  相似文献   

16.
师:《四季》这首小诗写得多美呀!看得出,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其实,我们也可以做小诗人,像课文那样说说四季景物的变化。(播放冬天雪花飞舞的画面)在冬天,雪花飘哇飘,很美,老师很喜欢,我可以这么说——雪花飘飘,它对大地说:“我是冬天。”小朋友们,还可以怎么说呢?生:雪花飞呀飞,  相似文献   

17.
优美的散文,其语言恰似优美的音乐。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那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将济南的冬天描绘得维妙维肖,极富有乐感,给人的感觉似在欣赏一曲动人的音乐。 说它的语言美似音乐,是因为此文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味和音响,就似琴键演奏出优美的曲调一样。如文章的开头几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二组结构相同的句式,有层次,有节奏,有韵律,最后一句则奏出了柔美的强音:“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响晴。如“北方”与“伦敦”,“奇迹”与“怪事”,“风声”与“响晴”,使语言的韵律和谐,抑扬顿挫。加上字句长短的巧妙安排,使语言悦耳动听,音乐感极强。  相似文献   

18.
一、认真听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4分 )   1.这段文字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 ?   2.作者把“冬去春来”写得非常生动形象,很有艺术性,作者写“冬去”的句子是这样写的:  写“春来”的句子是这样写的:〔附听读题签〕   今年冬天很冷。可是春天来了,冬天就大发脾气,降下了严寒。太阳出来了,冬天夹着一些残雪溜走了。春天打扮得很漂亮,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第一只蜜蜂从蜡制的王国里飞出来,去寻那早开的花朵,真正的春天来到了。 二、基础知识及运用。 (6+ 3+ 3+ 2+ 2+ 1+ 2+ 5=24分 )   1.看拼音,写汉字。 jù…  相似文献   

19.
《冬天之美》课后有一道填空题:“《冬天之美》结尾的反问句很有力,与开头 紧密呼应。结构上的这种处理,反映了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这与文中流露的 思想感情是一致的。”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高中语文第一册 )这样提示此题:意在启发学生体会怎样从篇章、语言方面去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因此,填空答案应为:“对富翁情趣的无法理解”和“同情城市工人”。这个答案是否符合作家的意图 ?是否符合课文的实际 ?我以为有“推敲”的必要。   就作家的创作主张而言,乔治·桑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法国农村,常以抒情的笔调描…  相似文献   

20.
语言作为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不但复杂,而且有时还很微妙。如台湾歌手齐秦自喻为“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这实在是耐人寻味。平时,“狼”只有与“条”、“只”为伍搭配,而改为“匹”则另有一番韵味,境界也不同。它让人们联想起骏马的俊美和矫健,体现了男子汉的进取和拼博。这是妙用量词的效果。老舍《济南的冬天》有一段写道:“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里作者不说“一朵白花”,而说“一髻白花”。“髻”是指在头顶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这里拟树为人,把树写活了,它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