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一次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松紧带、弹簧、蹦蹦床、乒乓球等材料,让幼儿探索弹性的特征。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了弹性的概念,接着引导幼儿区分弹性材料。一幼儿说:“乒乓球也有弹性。”另一幼儿立刻反驳道:“乒乓球没有弹性。”乒乓球究竟有没有弹性呢?教师愣住了。过了一会儿,教师解释说,因为乒乓球弹起来时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在科技活动中,自由建立在丰富的材料之上,如果材料提供不丰富,那幼儿就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和探索。可是幼儿的想法天马行空,哪里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操作材料呢?在本文中,教师就从这一方面进行探究,引导幼儿学会发现与利用自然界,以实现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  相似文献   

3.
其实乒乓球是有弹性的,它在落到地上的那一刻也发生了形变,只不过肉眼很难观察到。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要表述这样的概念确实不容易,但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将科学术语通过比喻或讲故事的方式转述给幼儿,甚至可以画一些示意图以及通  相似文献   

4.
<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求真理的欲望"。科学活动中,教师尽力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纲要》指出:"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既然幼儿爱动,就让他们愉快地动起来,真正的"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科学兴趣,从而使得幼儿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有着朴素的理论。认为"乒乓球没有弹性"的幼儿肯定有他的理论,只是教师没有听取他的解释(或案例中没有呈现);坚持认为"乒乓球有弹性"的幼儿表现出对弹性的直觉认知,而且是接近科学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本章主要讲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教材的基本内容跟试用课本相比,除了没有讲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移到下一章讲过动量守恒定律之后简单提一下)以外,其他没有什么大变化。不过,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问题中,没有连接体问题,题目的难度上也降低了要求。牛顿第一定律概述了惯性的概念,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物体运动不需要力,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次编写教材时,牛顿第一定律的叙述改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因为这样  相似文献   

7.
正【问题】老师,您给我们介绍了"三选一"的选材方法,我正在学着用。不过,人家动笔前,不费劲就能在副本上列出三份材料,我可不行,一时想不出三份材料怎么办?您讲过,我们脑子里得有个"材料库"。我的这材料库里空空的,上哪儿去找材料呢?  相似文献   

8.
彭春燕 《教师》2019,(4):117-118
科学区是幼儿科学探索与发现的主要场所,合理设置科学区对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幼儿是否对科学区感兴趣,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否恰当。教师通过给幼儿提供一些探究材料,支持幼儿探究物体与材料的物理特性、相互关系和有趣的科学现象。为了帮助教师把科学区材料开发与利用研究落实到行动上,作者设计了"五部曲"的教研活动:理念渗透,知其所以然;借他山之石,积蓄能量;小试牛刀,试磨己玉;初磨己之玉;细细研磨己之玉。此系列教研活动能促进和帮助教师从材料的来源、呈现方式和丰富性等方面展开思考与实践,挖掘科学区材料,丰富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9.
王红梅 《物理教师》2005,26(5):38-38
人教社新版高中<物理>课本(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5页关于弹力概念有如下叙述:"……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如果变形过大,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变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班主题建构活动"开心乐园"中,有幼儿提出要在"开心乐园"中搭建一个喷泉,可是除了用雪花片,还有哪些材料比较合适建构喷泉呢?经过留心观察,在新的一次活动中,教师投放了几个塑料果盘和橡皮泥罐引导幼儿建构喷泉。有了新的任务和材料,规划组的6名幼儿个个跃跃欲试。  相似文献   

11.
记得有一次观摩科学教育活动——《认识声音》,活动开始的时候,教师先敲小铃,然后提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接着又问:“你是用什么听到小铃的声音的?”出乎意料,有一位幼儿回答说他是用眼睛看到的。于是,教师作了以下引导:“那你看到的声音是怎样的呢?是圆的还是方的?”最后,那位幼儿犹豫再  相似文献   

12.
我们用“做中学”的理念、原则,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但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一、萌发幼儿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一是科学活动成了幼儿最为喜欢的活动之一。相对其他活动,我班幼儿更喜欢科学活动。有的科学实验、探索活动需要较长时间,但孩子们从不厌倦。瞧,利用松紧带制作旋转飞机的活动已整整进行了45分钟,但没有一个孩子愿意结束活动。尽管教师一再要求他们把材料收起来,下次再研究,但仍有一部分孩子舍不得放手。牛牛说:“老师,让我做完好吗?我今天不玩游戏。”说:“老师,我今天也不玩娃娃家,我想让飞…  相似文献   

13.
正【问题】老师,上一讲举力慧同学写那篇优等文的实例,给我印象很深。人家是闯过了选材关啦。不过,几年来,他们这些优等生在闯关过程中是怎么做的,我还不大清楚。您细致地讲讲好吗?选"独有的"材料好,我也想那样做。只是,"独有的"材料在哪儿?也许它就在我身边,可我为什么没发现呢?我刚从四年级升上来,闯选材关,怎样一步步走才好呢?您常讲"三选一",那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4.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5.
提问的艺术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6.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7.
指导三部曲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8.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9.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20.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