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洋 《视听界》2008,(4):46-48
此次CCTV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直播报道获得了国内民众和国外政府、新闻同行的高度认可,实现了媒体对灾难性报道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信息公开的力量以及媒体在整合国家功能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其策略化的直播方式也为今后重大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2.
今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及时进行了电视直播。仅5月12日至21日,就有10.3亿电视观众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直播报道。其策略化的直播方式也为今后重大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3.
周洋 《新闻前哨》2008,(7):23-25
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CCTV在第一时间24小时不间断地对灾情进行电视直播。迅速、公开、透明的直播,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体现出信息公开的力量,发挥了凝聚民心、整合国家功能的巨大作用。本文从“实现对灾难性报道模式的突破”、“实现‘速报——更正’的直播方式”、“整合媒介资源,实现电视直播效果的最大化”以及“采编合一的机制保障”四个方面分析了CCTV在面对重大灾难性事件时的直播策略,以期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灾难性电视新闻直播在抚慰公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层面发挥着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而立足灾情本身及其影响,如何发挥电视媒体的传播特性和本体优势,就成为舆论引导的关键点位.本文以四川电视台2008~2012年汶川5·12地震电视直播报道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如何通过事态、情态和仪式化信息的多层次表达和建构,来实现舆论引导观念的创新和突破的.  相似文献   

5.
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话“GOOD TIME,BAD NEWS,BAD TIME,GOOD NEWS“,这话让人有些无奈,但面对突发性的灾难事件,各家媒体的反应速度如何、报道能力如何,做什么、如何做,确实能够反映媒体的品格、人文精神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汶川地震电视直播报道入手,分析了电视直播从"非常态"到"常态"的变化.阐述了这种变化对于电视新闻报道的意义.作者分析了本次灾难报道中,电视消息类新闻直播的基本构成要素和技术手段的变化,认为常态化的新闻直播不仅适用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报道,也将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国电视新闻的主体形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对“汶川地震”的电视直播报道为蓝本,深入剖析了这次直播在灾难新闻电视直播方面取得的突破,并探讨了这些突破对于新闻理论研究和新闻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汶川大地震危机事件中媒体的表现,总结在危机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媒体不同功能的体现,并对媒体在地震中的报道予以反思.在危机频发的时代,有效发挥媒体功能,有助于预防危机或更好地化解危机,对我国社会的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汶川抗震救灾电视直播报道的重要影响及其能够具有如此影响的原因:指出了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此次电视直播报道是为电视的"尊严而战",而中国电视乃至传媒应汲取经验,适时总结,以期实现更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报道中电视直播的传播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发生后,以中央电视台和四川电视台卫视频道为代表的中国电视媒体,对抗震救灾情况进行了迅速、公开、透明的直播,本文讨论了其重大意义,阐述了电视媒体在特大危机事件中的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11.
张玉梅  耿枫 《新闻知识》2012,(10):12-14
新闻报道忠诚于基本的新闻事实、集中并深度分析窥探新闻事件背景和真相是整个传播活动的基本要求。新闻工作者在保证向大众展现基本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更应该挖掘出其潜在价值。媒体在形象宣传与价值推广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美化浮夸,我们倡导选择更好的切入点,在客观报道新闻事实保障受众知情权的同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国家形象公关。  相似文献   

12.
汶川大地震电视直播的人性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光夏 《青年记者》2008,(12):26-29
当前传媒生态的人性化特质 媒介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它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种传播媒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与其所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也与传媒内部运作机制、传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传媒工作者个体这些因素相互关联与制约,媒介与其内部、外部环境之间就构成了传媒生态。  相似文献   

13.
14.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级地震后,浙江卫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奔赴灾区一线,用最快的时间辟出专门时段直播。在抗震救灾最为紧要的4月20日、21日两天,共开出12档特别直播节目,总直播时长超过10小时,在除央视和四JIl卫视外的省级卫视中,直播节目的档数及总时长均位于前列。本文以浙江卫视在雅安地震发生最初两天内的直播节目为样本,探讨电视媒体在突发重大事件直播中,如何有效整合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争抢新闻时效,丰富深化直播报道。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公共危机中传媒对受众的心理引导,本文以汶川大地震为个案,对灾区受众媒介接触及对媒介的心理反应两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受众接触媒介的情况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各有优势,互补互动;从受众对媒介的心理反应看,受众的需要、情绪、认知、评价等心理特征和媒介影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在第一时间迅速进行报道,并及时公布各地的震感信息,国内各大门户网站也随即转载了该消息。随后,包括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媒体立即派出记者团奔赴灾区第一线,开始对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抗震搜救工作进行24小时全程直播。各大媒体在此次地震中的出色表现,标志着媒体在建构公信力方面迈出了跨越性的一大步。因此,本文即从灾难事件的角度对媒体公信力的构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贵州望谟县于2006年6月12日子夜遭受重特大洪涝灾害,降雨量为20年一遇,洪水流量为50年一遇,降雨强度为80年一遇,破坏力为百年一遇,给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境内望谟河、油迈河、乐旺河等20多条河流上下游河段均被淹没,全县30人死亡,22人失踪,200多人不同程度受伤,受灾人口16万余人,成灾人口14万余人。全县交通、供电、供水、通信、闭路电视、银行网络等设施损毁严重。  相似文献   

19.
黄和节 《新闻实践》2010,(12):13-15
当菲律宾人质事件的败局主因归咎于电视直播时,传媒界痛定思痛,扪心自问:全程现场直播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过大于功?"有闻必录"的传播操作,显然不是现代媒体的成熟理念;而"有闻有不闻"的率直取舍,又无法取代新闻现场充满变数的临阵抉择。真正考验媒体的大智大勇的准绳,则是贯穿新闻采制始终的策略传播。  相似文献   

20.
灾难性事件报道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各种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两大类。一类是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难,即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风暴、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