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句尾语气词的连用不但频率高,种类多,而且其组合形式和表达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对《论语》一书中所出现的10种二合语气词和3种三合语气词做了结构和语义的分析,旨在说明这些句尾语气词连用极大地丰富了《论语》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论语》的前三句是:“学而时习之,小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演讲录》中,刘良华说:“我希望老师们滨《论语》,实在没有时间,你至少可以读《论语》前三句。”刘良华认为,这里的“学”就是“阅读”,“习”就是“习性、习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说把阅读变成习惯,  相似文献   

3.
4.
张玲 《中国德育》2007,(12):43-43
2007年9月28日,时值孔子冥诞,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同祭先师,共享和谐"祭孔大典在历史文化名城曲阜隆重举行。此前,典礼组委会曾发起"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征集活动",由十位知名儒学学者推荐的二十句《论语》精论要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等五句被最终推定,并同时被推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宾用语。《论语·学而》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要求人们在持续学习中求快乐,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在当今现实生活中,《论语》语言的鲜活性、渗透性,不失为一道文化景观。构成这道景观的,自然与《论语》文化通约性相关,与排句铺陈的丰厚文化蕴藏也密不可分:三项式排句,目是上古“事以三为限”、“量以三为佳”、“礼以三为成”的文化习念的全息载体;四项或四项式以上的排句,其壮文势、广文义、搏万事之潜势得以扬厉。因此,关注《论语》排句铺展的文化蕴藏,对儒家语言文化的现代化改铸富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课本选用了《论语》上的一些章节,部分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这部书的书名时感到讲不透。于是先后有好几位中学语文老师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成仁"和"修德"两个层面论述了《论语》在当代廉政建设中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及其不足之处。"成仁"是《论语》对于为政者道德标准的理想要求,"仁"的意义高于现实物质利益乃至生命,其不足是过于强调现实而忽视了人对彼岸世界的精神追求";修德"是《论语》对于为政者的首要要求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不足是重私德而轻公德。  相似文献   

8.
9.
《论语》一书历来被奉为经典,千百年来为世人反复吟诵。究其原因,除其博大精深的内容外,还得益于它表达内容的多种形式,尤其是修辞手法的多样性。本文对《论语》中出现的修辞手法作了整体的概述,以期对《论语》阅读者和研究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吴凯 《成才之路》2010,(21):4-5
本文是为配合新课程改选修课"文化论著和问题研究"这一板块,对《论语》一书一小专题进行讨论的总结,并尝试就孔子育才方法、成才的关键等人才培养的内外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论语·泰伯》中的"民可"二句,历代学者的解释分歧很大,争议的重点在于孔子是否具有"愚民"的思想。以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为政思想和教育观念来进行考证,从政治和教育的角度来剖析"民可"二句,能够得出孔子并无"愚民"思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在《论语》英译当中,Thomas Cleary与Arthur Waley两位译家都对孔子的思想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译文的表达也精益求精,力求忠实通顺,并尽力保留原文的风格,译文许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并不是说,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就很到家。基于此,选取《论语》的部分选段,就两位大家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草原》(五年制小语第九册)一文,写的是老舍访问内蒙草原时的见闻和感受。文中有些语句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精妙之笔。现对文中的部分“疑句”作如下浅析。  相似文献   

14.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多元化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文化也呈现出杂糅的趋势,相互影响.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因此不难发现各个国家的语言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日益趋同,对外汉语的应运而生.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对外汉语扛起了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大旗.然而在对外汉语的传播过程中,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却被忽视了...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学界,《论语》是公认的儒家经典。近年来,随着对孔子和儒学思想研究的深入,《论语》的文学价值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学者们就《论语》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和论述,认为它是先秦文学的典范,是文学史的重要研究资料,笔者对此时有拜读和领悟。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就《论语》的文体特征、人物描写、语言艺术等几方面的内容作一浅析,略述管见,以期更好地从文学的视角欣赏和感悟《论语》。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是以说理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由于孔子及其弟子强烈的情感灌注,使《论语》蕴含着浓郁的诗情美。而多种诗歌手法的运用,又使《论语》的语言具有如诗般的整饬美、音乐美、雕塑美。这些诗性美的产生无疑与孔子的艺术修养、诗人气质有关。研究《论语》的诗性美,有助于我们重新评估《论语》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孔子主张以家治国,"仁"政与"礼"治并用的办法,并建立起严格的等级制度,以维护"礼",约束"仁".他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使民以时.要求统治者要修身正己,勤政务政,同时,为政要清正廉洁,在用人选人上应不唯亲,要以贤才为标准.  相似文献   

18.
本篇文章依据中华书局影印阮勘本《十三经注疏》版《论语注疏》,主要对《论语注疏》中注和疏的训诂术语进行研究,对注和疏所用训诂术语进行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注和疏所用训诂术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弗雷格在区别语句之思想和指称的前提下认为语句的指称就是真值,并认为简单句和复合句的指称都是由其组成部分的指称决定的,而他的证明却非常牵强。罗素对包含摹状词之语句的分析说明语句中语词的指称并不能完全决定语句的指称。在自然语言中,用真假值相同的简单句对复合句的组成部分进行替换不改变原句的真假这其实只是某些逻辑学家的一厢情愿。维特根斯坦曾经对弗雷格所讲的“真值”概念直接提出过批评。本文认为:语句的指称就是维氏所讲的事实,而事实又表现为各种各样不同的关系。语句的指称和语词的指称一样同属于对象世界,而真值只不过是人们对语句与事实是否相符的一种判定。  相似文献   

20.
黄倩芸 《现代语文》2007,(10):33-33
《论语》中的疑问语气词出现的次数大概如下表所示(忽略固定结构和语气词连用): 由上表可见,《论语》中使用较多的疑问语气词是"乎"和"与".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乎 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乎"字译成现代汉语,有时要译成"吗",有时要译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