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历史主义批评以一种新的主观历史观取代了旧历史主义的客观历史观,将历史置于可以进行主观阐释的地位,主张文学批评应在文化的背景下实现历史与文学、文化与文学的"双向度"的重塑与对话,与后结构主义尤其与解构主义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既有其长处,又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历史学家、历史主义者、新历史主义者分别把“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时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和各自不同的理论基础。后者的研究方法与前两者的也大不相同,更能体现出新历史主义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历史主义”是一个弹性较大的学批评流派,其流派特征为:以特有的方式回归历史,但这“历史”不是马克思主义所着力考察的以政治、经济制度为主的社会状况,而是一种“化性的”历史;不过,在对学的历史作用的强调上则体现了“新历史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之处。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多元理论的产物,它的价值在于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相结合,将历史纬度输入到后结构主义批评当中。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式政党实践所导致的历史情境中,中国文学理论的“后现代性”展示为解构和建构两大向度。1、解构现代性文学理论的形而上基础:科学意识形态的神话及其历史理性信仰和语言理性信仰;2、对解构批评所导致的非历史化倾向进行批判,建构新历史主义。  相似文献   

5.
雷鹏程 《文教资料》2010,(27):18-20
新历史主义有关历史与文本关系的理论阐述,即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不仅为传记的文艺虚构从理论上提供了依据,而且使得传记文学针对客观历史性所要求的真实建构与艺术虚构的二元对立迎刃而解。格林布拉特的《俗世威尔》则用具体的文本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王莹 《大连大学学报》1999,20(3):103-106
詹 姆 逊 新 历 史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跨 越 了 历 史 学 、人 类 学 、文 学 、经 济 等 学 科界 限 , 以 兼 容 并 包 的 方 式 研 究 文 学 文 本 , 试 图 通 过 形 式 看 到 形 式 背 后 的 东 西 , 为文 学 批 评 提 供 了 一 种 新 的 、综 合 的 方 法  相似文献   

7.
在学科细化的今天,“文史不分家”只能存在于传统的文史研究中。文史虽有学科分野但毕竟割不断二者联系,梳理二者既联系又区分的关系,揭橥二者以语言为中介的语言哲学根源,在一定程度上又揭示诗史共性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主义批评突出强调史学与文学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关系,汤普森对《伦敦》的新历史主义解读,清楚地展示了文学叙事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借鉴汤普森的做法,探讨新历史主义理论及其批评手法,可以从新的视角考量新历史主义批评、发展布莱克及《伦敦》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鲁晓丽  王恒 《现代语文》2006,(12):79-80
20世纪占据主流的各种形式主义学理论批评,主要是一种“语言论转向”,而对学的历史之维却采取了排斥的态度。而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学理论再度关注历史,这便被命名为“历史转向”。新历史主义便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产生的,并成为这一转向的中流砥柱。新历史主义使当代批评家开始告别解构的差异游戏,转向新的历史意识的回归,实现了艺批评话语新的嬗变。它反对唯本主义,消解秩序、中心和权威,这对西方,乃至中国影视本的影响是及时和普遍的。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它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重新推向了文学批评的前台。受解释学的直接影响,它把历史看成是多重阐释的结果,并用“文本性”消除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限。然而新历史主义最终却由“回到历史”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英美文论界的新兴批评理论,新历史主义是在当代语境下对历史文本重新进行文化阐释和政治解读的阅读诗学。中西方学界对新历史主义的研究也呈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本文以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为研究个案,在回顾新历史批评发展历程的同时,总体把握中西方学界对新历史主义的研究现状,重新把握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2.
通过区分新历史主义批评与传统历史主义批评及形式主义批评的差异,概述了这一批评流派的理论主张及其理论渊源,详述了新历史主义的批评方法,指出了新历史主义批评的显著特征及不足。  相似文献   

13.
新历史主义于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对传统历史主义以及统领西方学术界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的挑战与颠覆。新历史主义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对于把握事物本质,看清历史发展有所裨益。本文首先简述了新历史主义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而后阐述了这一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崛起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本文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界定与概况 ,新历史小说的背景与渊源 ,新历史小说的理论根据 ,新历史小说的历史意识等方面 ,结合具体作品 ,阐述了当代中国新历史小说历史意识的嬗变与转型  相似文献   

15.
新历史主义因过度强调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而导致话语领域与社会领域的极端对立。这是其在历史与文学等社会文化领域过早夭折的原因之一,但作为方法论并不乏可取之处,当前以其来审视、观照文学史书写已被众多研究者接纳,能否作为方法论应用于文学史教学,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6.
1980年代末以来,中国文坛出现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从民族———国家的话语层面过渡到个人话语层面,创作出脱离社会集体想象和意识形态的西方形象,有效的实现了对社会集体想象中的西方形象的历史反思。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与廓清“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的不同概念及含义 ,对“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与当代中国小说的批评和创作的关系 ,给予初步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8.
新历史主义文学评论强调文学文本与历史二者的互动。有预见的文学文本能参与历史的发展和建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以真实的描写和直呼的说教,唤起人们对包含种族问题、女权问题等社会变革危机的警觉,从而推动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已对"新历史主义"的旨归与特征做了不少总结。文章在此基础上,试探讨新历史主义批评策略的有效性和贫弱。新历史主义在理论逻辑、文学生成论、文学功能论等方面都具有"动态的辩证法"特征,新历史主义正是借助这一策略而实现了微观的政治抵抗。然而该策略在批评实践中又面临着不可回避的危机,其对社会能量的考察有失狭隘,忽视了文学的审美因素,更挤压了主体的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李长之的传记批评法独具特色,其中既有远承古典传统的象喻式批评法,又有西方理论影响下的文本细读、心理分析和社会历史批评法。在由作品分析而深入到作者及其时代考察的过程中,李长之始终强调情感体验的重要性,这也是其研究方法能够成功融合中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