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61年7月英国政府决定申请加入西欧共同市场,但两次被戴高乐否决,直到1972年达成协议,其间历时达十年以上。何以至此?通常说是因为英国不愿放弃英联邦关系和英美特殊关系。这些关系是怎样阻碍了英国加入共同市场?为什么两次否决都来自法国?为什么到70年代又终于达成了协议?本文试图对此加以讨论。1英国在60年代初虽然决定申请加入共同市场,但它还没有把对外政策的重心和基点转移到欧洲来。50年代,英国认为加入西欧联合,特别是带有“超国家”性质的联合,是与英联邦关系、大西洋关系不相容的,认为英国与西欧的关系是“与他们在一起,但不属于他们之中”。60年代初,英国鉴于英国自身实力和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英国,法律和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宪法性权利的保护上,因为宪法性权利不仅要影响英国议会议员、政府官员以及司法官员的特定是非观念,而且要影响其立法过程、执法过程和司法过程的程序。就政治与法律之间关系的一般理论而言,直接关涉到英国的政治、法律和人的活动,并体现英国宪法性人权与立法之关系以及英国宪法性人权的保护方式,进而通过英国人权法与英国法官具有政治性的裁决之间的相互作用诠释其对英国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型构英国法律和政策的制定程序。  相似文献   

3.
英国与西欧的关系是丘吉尔“三环外交”中的重要环节。在战后较长的时期里.“三环外交”成为英国外交主调。这一外交方针是英国基于战后世界体制的现状而确立起来的。英国借助英帝国和英联邦、英美特殊关系与欧洲三者,确立英国在国际关系中适当、正确的地位。三环外交中,欧洲居于末位,然而.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欧洲的发展,国际一体化的加强等各方面原因.英国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改变其对欧洲的方针政策.当代国际社会关系中.英国与西欧的关系也变得颇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4.
英国参加太平洋作战的战略意图,主要集中在恢复东南亚的殖民地、巩固英美同盟关系以及安抚澳新等自治领三方面。美国军方对英国参战提出反对意见,但罗斯福政府从战后英美合作的政治考虑出发,最终仍然同意了英国的参战要求。英国参加太平洋作战虽然实际的军事贡献有限,但却有力地促成了战时英美同盟关系向战后英美特殊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英国检察机关的独立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英国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和检察机关内部机构之间的关系两方面考察英国检察制度,探讨英国检察机关的独立性问题,以期对中国检察制度的建构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英国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帝国崇拜热潮:英国统治者积极采取措施来加强和扩张帝国,一些狂热的帝国主义分子鼓动并直接参与政府的行动,国内民众也强烈支持英帝国的扩张。这种帝国崇拜热潮对英国自身经济的发展,英国与自治领等殖民地的关系,未来的英欧关系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二战结束以后,英国虽然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以适应二战后世界政治关系、环境的变化,但是传统的政治文化仍然左右着英国的外交政策,这对战后英国与欧洲一体化组织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详细论述了英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二战后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影响,指出正是传统的政治文化下诞生了"三环外交"政策,使英国两大政党在执政期间,在战后初期外交政策上都选择了超然主义原则或孤立主义原则,研究这一看课题希望能够对我国处理区域政治经济一体化问题上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府学关系"的矛盾聚焦于政府和大学围绕自治与干预而进行的博弈。英国的大学在历史上有着良好的自治传统,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英国政府对大学"支持而不控制"的原则遭遇了巨大挑战,英国政府逐渐强化了对大学的干预,"府学关系"呈现出新的特征。文章通过研究当代英国"府学关系"的发展特点,探讨英国"府学关系"演变对我国的合理启示。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前,英国在华散商最初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管理控制下进行港脚贸易,双方的关系也是互为依赖、互为补充。随着贸易的发展,双方的利益冲突也在不断的升级,直到关系破裂。在华的英国散商不失时机的寻找着独立贸易的机遇,在与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斗争的同时,逐步完成了独立贸易的过程,使得自己成为英国对华贸易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0.
英国公民就英国是否脱欧进行全民公投,公投结果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舆论媒体等的重点关注。通过对英国脱欧背景原因的分析得出英国选择退出欧盟的核心关键在于英国与欧盟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由其带来的利益冲突。面对英国脱欧对英欧经贸产生的影响,应提出相适应的法律政策建议应对。  相似文献   

11.
英国"教育优先区"政策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卉  左兵 《民族教育研究》2007,18(6):110-115
1967年,贺尔西教授(A.H.Halsey)在卜劳顿报告中提出了"教育优先区"方案,随后被英国政府采纳,进而改善了物质贫乏或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状况.英国"教育优先区"方案的实施是消除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的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本文通过对英国实施教育优先区政策的分析,总结出该政策在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教育优先区时,在对象选择、指标内容的确定、实施步骤、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1793年马戛尔尼使华,客观上反映了18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改善中英关系和扩大对华贸易的迫切要求。具体说来,降低自华进口茶叶税、减少清廷对英贸易限制、改善英商在华处境、开拓新的殖民市场和争取领事裁判权是英国对华贸易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英方此次遣使访华的根本动因。而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只是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附加结果,不能作为使团此次出访的动因。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叶,美、俄、英等西方列强驾驶军舰来到日本,凭借武力逼迫日本改变以往的锁国政策而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并且进行通商。面对这场来自西洋强国的挑战,横井小楠在考察当时的世界形势以及日本国内状况的基础上,以以民为本的"仁"的理念为媒介,认同了西洋国家提出的交易通商的正当性,从而主张开国通商。  相似文献   

14.
“国家出口战略”是美国政府于90年初制定的旨在扩大本国商品出口的一项重要的贸易保护主义战略措施,该战略的实施对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发展都已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新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强,使贸易自由化面对更大的阻力。本文主要分析美国“国家出口战略”的形成、具体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以便进一步认识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英国早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遇到了困难;同时在与中国发生的贸易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承受着巨额贸易逆差。随后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活动下促使英属印度对华贸易的加大,利用原棉和鸦片吸收了中国大量的资金,形成了英、印、中三角贸易,彻底解决了英国在印度和中国进行经济入侵的主要难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路国家贸易潜力,得出以下结论:中国与东盟属于潜力扩展型和巨大型;与西方部分发达国家、东亚、南亚、西亚、中东欧和非洲相关国家和地区属于潜力扩展型;与独联体和中亚属于潜力再造型和扩展型。根据贸易潜力指数分析结果,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一是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二是要打造更多贸易促进平台;三是与有意愿的国家(地区)探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四是要创新贸易投资合作方式;五是持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相似文献   

17.
1926年英国照会与中国订约的各国提出《对华新政策备忘录》,表明了英国对其传统的对华政策进行调整,逐步放弃炮舰政策,对中国的态度渐趋温和。中国民众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与践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带来的危机感、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与北伐军挺进英国势力范围、国民政府的新特点以及英国国内与国际形势之发展成为英国对华新政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东南亚的丝绸贸易源远流长 ,明前期 ,在“海禁”政策和统治者“薄来厚往”思想的影响下 ,朝贡贸易成为两地丝贸的主流形式。私人贸易虽有所发展 ,但其重要性却远不如前代。随着两地贸易的发展 ,中国丝绸在东南亚的行销范围进一步扩大 ,并一直保持着出口优势  相似文献   

19.
传统观点在审视“闭关政策”时 ,大多只将眼光聚焦于东南沿海、广州一线 ,这是不确切的。清朝的对外贸易有京师贸易、恰克图贸易和广州贸易三种格局 ,贸易形式有朝贡贸易 ,边境、沿海自由贸易二种形式 ,他们的发展在同时期有很大不同 ;贸易国家还有西方列国和藩属国之分 ,清政府对待他们也有甚大偏差。所以“关”就不能简单的将其理解为“海关” ,“边关”也是其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国共内战时期,英国对中共的态度大致经历着由反共走向“亲共”的转变历程。英国对中共态度的转变,从宏观上受到二战结束之初美苏冷战背景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内战局势以及中英关系中香港问题的影响。从根本上而言,内战时期英国对中共态度的转变,与此间英国对华政策基本保持一致.在这种表象性的态度转变背后,英国外交政策中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并没有根本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