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美国《纽约时报书评》版最近推出百年纪念专刊,精选不同年代名家名著的书评,汇编成120页的周报,入选的书评大都评的经典名著。其中有康拉德的《吉姆爷》,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盖伊斯的《尤利西斯》,费兹杰罗的《大亨小传》,福斯特的《印度之旅》,史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海明威的《战地钟声》。还有70年代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几位大师的作品,如马奎斯的《百年孤寂》,莫利森的《所罗  相似文献   

2.
美国最有影响的图书评论报纸《纽约时报书评》在3月6日一期中首次刊发了对电子出版物的长篇书评,这部电子出版物是微软公司出版的《微软艺术画廊:伦敦国家画廊收藏品》。该报的编辑说使用和阅读CD—ROM的读者越来越多,刊发此类书评是为了向读者提供信息服务。这标志着书评的定义和范围扩大了。  相似文献   

3.
7个月里,这名年轻的记自称游遍了全美国,写了73篇稿件,但其中36篇是杜撰的。杰森事件被称为“有史以来商业化传媒雾蒙蒙的大海中最大的冰山浮动”。  相似文献   

4.
报纸的影响力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书评也是其中的一种。在国内报纸此起彼伏的“加版竞赛”中,名目各异的书评类副刊也轮番亮相,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很多类似的尝试并没能产生应有的功效,原因在于,这些书评版大多只是流于集纳式复制和推介式转述。更为糟糕的是,形形色色的“伪书评”充斥版面,使很多所谓书评版变成了失信于读者的“垃圾信息场”。问题的症结在于操作者没有弄清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则:报纸书评也是一种新闻产品。  相似文献   

5.
何星 《今传媒》2013,(4):47-48
在“大媒体”环境下,“全民阅读”更加引起人们的思考.我国的全民阅读率(除去教材、教辅)仅为20%,这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而媒介在推动全民阅读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笔者以《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为研究对象,以书评为着眼点,分析和评价了该报在书评工作方面的特色、优点和不足之处,为做好图书评介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纽约时报·图书评论》长期雄踞美国图书评论界霸主地位,对美国乃至世界出版业有着重大的影响。它的文章常常可使一本图书一夜之间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它的书评还可力排众议,在同行业媒体中有一锤定音的威力。它是书评界热点的“始作俑者”,并成为同行追逐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据《新闻业务》报道:在美国传媒中举足轻重的纽约时报,于新千年的元旦日更正了一百多年前造成的一个错误,使其出版期数减少了五百期。 1898年2月6日,纽约时报的封面期号应该是第一万四千五百期,但是当时负责更新封面期号的人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将期号从前一天的第一万四千四百九十九期,一下飞跃至第一万五千期,将报纸的出版期数增加五百期。为了改正这个持续将近一百零二年的错误,该报今年元旦的封面期号,没从前一天的第五万一千七百五十三期增加到第五万一千七百五十四期,而是“后退”到第五万一千二百五十四期。《纽约时…  相似文献   

8.
《新京报书评》周刊自2003年创办以来,既曾经历传统书评媒体发展的黄金阶段,又在新媒体时代独力探索,努力尝试一条传统书评媒体在当下的可能发展路径。2014年11月,《新京报书评》周刊最传统的产品——年度好书评选的提名书单和获奖书单在微信平台被阅读58万次,并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几十个主流微信平台的转发,已经成为微信平台兴起之后最具传播力的传统书评媒体。本文试图通过对《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历史发展和转型历程,分析传统书评媒体在当下的传播之道。  相似文献   

9.
书评在我国读书出版界一直是一个薄弱领域,仅有的少数书评又难免有些投桃报李或互相吹捧、只说好话、不得罪人的人情书评,根本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书评。如何开展书评,使一些严肃客观、言之有理、掷地有声的书评在倡导整个社会的读书风气,进而推动出版业健康发展上起积极作用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期刊出的《<纽约时报书评>如何选书与评书》也许能给我们出版人与书评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一读再读,努力避免遗珠之憾是刊物严谨的工作作风 《纽约时报书评》偶尔也有出差错的时候。由于每位书评人各有其强烈的主观意识,再加上刊物一向尊重书评家的意见,结果就曾发生过好书险些漏评的事。 1985年刊物拿到《帕可斯的故事》一书,交给某专家后得到“内容不值一评”的结论。该书公关不服气,主编又将其交给另一位书评家再评,答案还不看好。结果时间耽搁索性不评。不料数月后此书赫然成为“美国书奖”呼声最高的作品。此时刊物赶紧再找一位书评家。终于写出一篇文情并茂的书评文章,赶在了《帕》书夺下书奖的前一天见了报。以后凡类似此书刊物舍去不评,但在他处已获好评的书,主编一定亲自阅读,或多方征询意见,以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1.
这幅作品距今95年,堪称“历史”图片,或日“老照片”。20世纪初期的社会生活场景逼真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画面上有四个人物,动作表情不一,但都很自然。画面上的构图元素之一简陋的圣诞卡橱窗、人物的穿着,均展现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风味。右边男孩不完整,闲散松弛的状态与正在认真看圣诞卡的两个男孩形成鲜明对照。本幅作品以环境和细节取胜。1910年的时候,摄影器材的发展还较为缓慢,摄影技术与胶片质量均无法与现在同日而语,但是这幅作品曝光准确,影调层次丰富,即使经历近百年,画面质素依然优良。  相似文献   

12.
出版业将写书评划归到宣传的范畴里,这是王大妈自夸的路数,作为商业行为,不能说就是错,但就决定了书评的附庸属性,基本等同于厂家自撰的产品介绍。当年马克思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进行批判,写成街学的贫困》,按照权威工具书上的说法,它属于书评。不太纯粹地仿此而起这样一个交错  相似文献   

13.
2002年3月,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书评选》,是一套特点突出极有价值的好书。 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是个书山书海的国家,有重视书评、研究书评的传统。书评像书丛中的一面镜子,又像海中的一  相似文献   

14.
借全国书评研讨会在昆明召开的机会,《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请大家来此小聚,中心议题是“书评作者谈书评”。我国现已成为世界十大出版国之一,每年流通的图书上亿册。好书需要推荐,坏书需要批评,读者需要引导,信息需要反馈。可以说,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图书评论。有人把书评与著述、出版、阅读并列为不可缺一的四种力量,这既是社会文化运动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系统有序程度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目前社会上对书评重视不够,有的人对书评功能发生怀疑,有的人对书评文章算不算学术论文产生疑义,对中国有没有书评家不敢肯定。在我看来,不要把“家”看得那么神秘,在座的各位书评骨干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书评家。李兴武同志新近出版的一部30万字的《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也可以说是对近年来引进的西方美学著作的总体书评;王建辉同志写的《书评散论》,就是一部形散而神不散的书评理论专著。汪诚同志多年来为书评奔走呼吁,足可称为书评活动家。我们今天邀请各位畅谈,一方面要向我们的读者推荐一批书评家、书评骨干,同时也愿通过我们的刊物传递你们对书评的感受、意见和要求。  相似文献   

15.
16.
书评实践、书评理论、书评学是书评发展的三个自然阶段和自然形态,同时也是它的逻辑阶段和逻辑形态。我们称之为书评的三元,也即书评的三种基本形态。书评三元是书评运动的一个体系。书评三元组成了运动着的书评的全部运动,揭示了书评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同时也大致划分了书评研究的基本范畴,构成书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出版业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出版物品种急剧增加,内容全方位扩展,古今中外各种知识与思潮,通过书报这些传媒,进入并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自然也推动了近代中国文化教育、思想意识、以至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书评的地位与书评的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到《徜徉在文化边缘》(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不由得就会想到书作者毛鹏先生."徜徉",如汉代张平子《思玄赋》说的"怅徜徉而延仔",是一种漫不经意徘徊之状,自然也就等于是说未探其阃奥了,这已是一层自谦;再说徜徉在"文化边缘"而非文化之中,则是说不但未登其堂,而且连其门也未入.毛鹏先生不仅其人是位"谦谦君子"(《易·谦》),为书取的名亦复如此,"卑以自牧"(《易·谦》),难怪古人要说"其文如其为人"(苏东坡《答张文潜书》)了.  相似文献   

19.
严肃的大报处境艰难,象英国的《泰晤士报》、法国的《世界报》都曾一度风雨飘摇。看来,要扭转亏本局面,争取读者,唯一的出路是登些适合大众口味的东西,向读者靠拢。但是,这些著名的大报一旦抛弃多年形成的风格,便失去了立足之本。这确是一个难题。然而,也有善于解难题的老手。美国《纽约时报》使出的招数之一是增加专版。  相似文献   

20.
严肃的大报处境艰难,象英国的《泰晤士报》、法国的《世界报》都曾一度风雨飘摇。看来,要扭转亏本局面,争取读者,唯一的出路是登些适合大众口味的东西,向读者靠拢。但是,这些著名的大报一旦抛弃多年形成的风格,便失去了立足之本。这确是一个难题。然而,也有善于解难题的老手。美国《纽约时报》使出的招数之一是增加专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