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主客体统一问题,既是一般哲学的重要课题,又是教育理论的基础课题。弄清和处理好这一问题,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是至关重要的。笔者曾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几个问题》①中对此有过初步探讨,提出了一些看法。对其中的某些看法,张同善先生在《略论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②一文中提出商榷,表示了不同的看法,读来很受启发和教育,但仍有些问题不敢苟同,今借《江西教育科研》一角,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做进一步的探索,以期得到张同善先生和有关专家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德育过程主客体关系问题 ,从本世纪初以“现代教育派”和“传统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说”和“教师中心说”之间的争论开始 ,一直到现在都是德育理论界老生常谈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 ,在我国 80年代以来曾引起一个高潮 ,然而人们对德育过程主客体关系认识还没有取得共识。目前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六种。(1 )主导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它的理论依据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决定着德育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和结果 ,学生 (主体 )认识道德知识 (客体 )、提高道德能力和思想意识都离不开…  相似文献   

3.
随着张九龄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其生平和作品系年等问题,引发了更多层面的思考和争议.本文对若干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商兑.  相似文献   

4.
实事求是与德育研究——兼答伍百洲先生□张祥云张祥云/深圳大学高教所本刊特约记者(深圳518060)一、实事求是不只是态度还是方法提出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认识道德与幸福”,这看上去是一个无可厚非的正确建议。但是我们想说,(1)即便你说对了一句抽象的正...  相似文献   

5.
一、何谓“主客体统一论”?“主客体统一论”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思潮? 甲:在一篇《评所谓“对主客体不可分性的再认识”》的商榷性的文章中(《高校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以下简称《再认识》),曾指出柳树滋同志在对量子力学的科学内容的理解和哲学问题的解释上存在着一系列错误,今天读到他的一篇答辩文章,《微观测量问题与主客体关系——兼答何祚庥先生》(《高校理论战线》,1991年第2期,以下简称《答辩》)。这  相似文献   

6.
引言王熙凤是《红搂梦》里社会内涵最鲜明的时代新人,也是《红楼梦》刊行之后,受到最多歪曲误解的艺术形象。有版本的,有评论的,情势复杂,积渐久远,影响深广。鉴于如上原因,我关注于王熙凤形象的研究不止几年,却未敢奢望用一两篇万字几万字的文章,拨除障翳,还她以曹雪芹原作真面目,对她做当代阐释的全  相似文献   

7.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师生关系中主客体问题的论争,是由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冲击而引发的。这一论争反映了理论界对教师与儿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分歧。澄清这种分歧中所隐含的主客体概念使用上的混乱,对于更全面、准确地...  相似文献   

8.
师生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在讨论中,首先遇到的是教学的主客体概念问题。就目前的文献看,主要有:“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就不能居于主导地位”①,“人就是以自觉行为为很本目的主体”,因此师生都是教学的主体②;“教师与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③孰是孰非?笔者试谈点浅见,以求教于老师们。一、唯物的“主体”、“客体”观众所周知,主体和客体是哲学范畴的两个概念。唯心主义者黑格尔也讲主体  相似文献   

9.
反映范畴一直受到来自两个不同方面的曲解:其一,把反映与能动性割裂开来,认为反映是直观的,没有选择、整合、解释机制的被动过程;其二,把反映和思维活动的整体对立起来,把反映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认知活动,取消了思维评价、操作活动在反映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二种理解都是片面的。前者把反映的一般特性和旧唯物主义对反映概念的解释相混淆,或者说对反映的理解还限于旧唯物主义的水平;后者把反映的部分功能当作反映本身,  相似文献   

10.
再论《花间集序》——兼答李定广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里之娼风”不是指在南朝宫体影响下的民间唱曲之风;“雅”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容、情调;“诗客曲子词”与“雅”之间无必然联系;“雅”也不只是词调的用字问题;“清”、“清绝”正因为被唐五代人广泛使用而成为审美标准;欧阳炯反对宫体未必就是反对《花间集》。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笔者读到《中华读书报》2020年6月17日第5版所载黄灵庚先生《课文注释焉能如此草率》一文。文章指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古诗文注释上的一些问题,其初衷自是为了语文教材更加完善,更有利于培养"千千万万学子的语文素养"。文中提出"课文版本选择务必慎之又慎,不可草率从事""注释务求正确,对于前人异说,是其是而非其非,不能模棱两可""注释务求精当,切中文意,尤其对于那些出现频率甚高的常用字,更宜细加斟酌"三条意见,涉及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的版本选择,注释的异说择取、释义原则等问题,并举数例,引述诸多材料,从版本、语料、词义、语境等方面细加分析,指出教材注释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主客体关系问题三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学主客体关系问题的实质在于探究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地位。回溯近代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人们对师生地位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两极之间徘徊,从赫尔巴特到杜威,从凯洛夫到罗杰斯莫不如此。对这一“钟摆现象”的不同取向,造成了学科与活动、灌输与启发的对立,构筑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正是这一问题所具有的深远意蕴,我国学者从70年代末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50年代末曾就教师的主导作用展开过一次争论,但未提升到教学主客体关系问题)。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1.随着对凯洛夫教育  相似文献   

13.
学术研究中涉及价值判断的部分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提出不同的观点,但依据既定标准得出结论时,不能违背基本的事实,这是历史意识的起码要求。由于社会转型和意识形态变革,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目前处于调整时期,面临着创新的压力。这时的宏观研究和学术创新,更需要谨慎。要重视材料的鉴别,发现中国式的问题,使创见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运用因明与逻辑的基本常识,对姚南强《再论“因三相”———对郑伟宏〈“因三相”正本清源〉的几点质疑》一文进行反质疑。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在讨论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时,以刘再复为代表的抽象主体论一直非难传统的反映论文艺观。他们的理论认为,坚持反映论文艺观,就会把作家变成“直观地反映现实的工具”,文艺就会“成为无主体的历史文献”,反映论文艺观是我国当代文学各种弊端的“基因”,是应当“终结”的文艺批评模式,云云。传统的反映论文艺观就真的这么与主体论文艺观冰炭不相容吗?就真的已到“终结”的地步吗?笔者经过自己的独立研究,认为应当作出否定的回答。下面着重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论证反映论文艺观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如何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是教育领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常用的评价方法是用测验分数.然而测验分数严格依赖于测验难度,在不同难度的测验中被试的测验分数也不相同.不变分数是指被试在参加测验前后的某一有限时间段内不变,它是一种新的评分方式.不变分数具有相合性、不变性、正态性等性质.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在讨论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时,以刘再复为代表的抽象主体论一直非难传统的反映论文艺观.他们的理论认为,坚持反映论文艺观,就会把作家变成"直观地反映现实的工具",文艺就会"成为无主体的历史文献",反映论文艺观是我国当代文学各种弊端的"基因",是应当"终结"的文艺批评模式,云云.传统的反映论文艺观就真的这么与主体论文艺观冰炭不相容吗?就真的已到"终结"的  相似文献   

18.
<正> (一) 笔者近年对社会矛盾问题做了一些初步探讨,特别是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有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曾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新探》(以下简称《新探》,刊于《理论探讨》1992.3,《人大复印资料》之《科学社会主义》1992.6全文复印)为题发表,其后  相似文献   

19.
杨虎城与中共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矛盾,双方的首次分歧和矛盾是皖北暴动,它是双方关系进入第二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1933年杨虎城与中共之间协议的终止中共应负一定的责任;中共与杨虎城达成反蒋抗日的秘密协定是在1936年4月,而不是1935年底;双方联合事宜进入具体磋商落实阶段最早是在1936年9月而非8月.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者(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是显性的、直接的,所以一直以来都受到重视和强调,很少有争议;相反,受教育者(学生)却长期处于从属、弱势地位,其对教学的深层次影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然而,人性化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非工具性的教育一定会以教育对象的需求为追求目标,尊重、研究、指向教育对象,为教育对象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况且,教育活动的成效也只有通过教育对象才能最终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主导教育教学活动方向、内容、手段等各个方面的是受教育者(学生)。所以,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只不过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