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信镇赖国故地古迹张吉云,张国富赖国故地息县包信镇位于息县东北35公里。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闾河自西向东横穿包信镇中南部,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古迹。在闾河大桥南约1000米处,也即傅庄村的小周座东近400米处,就是古赖子国都城遗址。公元前1122年,...  相似文献   

2.
乔凤岐 《寻根》2013,(3):134-136
葛天氏是传说中远古时期的氏族部落首领,以擅长歌舞而见于史籍。《吕氏春秋·古乐》篇对葛天氏之乐有较详细的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古乐》以葛天氏之乐  相似文献   

3.
郑清森 《寻根》2012,(1):118-120
庄子,名周,为东周宋国蒙人,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庄子》一书,十余万言,  相似文献   

4.
赵琪伟 《寻根》2012,(2):117-122
天水是华夏赵姓族人的郡望之地,“天水堂”蜚声海内外。但天水赵氏肇始地望在何处始终未见学者深研细究。认真分析史料记载,结合考古实物佐证,我觉得天水赵氏肇始地望应该在甘肃西汉水流域。  相似文献   

5.
畲族起源与风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兴金 《寻根》2004,(5):58-64
“畲”字来历甚古。唐刘禹锡《竹枝词》云:“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宋范成大《劳畲耕》道:“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畲族的“畲”字原是“火种田”的意思,早先用了“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这样勤劳的人民,被称为“畲民”。 畲族起源于广东潮州凤凰山,后迁居福建、江西、浙江。传说畲族始祖是盘瓠。盘瓠与高辛帝的三公主结为夫妻后,生下第一个孩子跟父姓盘,叫盘自能;生下第二个孩子时,放在篮子里养,就姓蓝,叫蓝光辉;第三个孩子生下时,天上响雷,就姓雷,叫雷巨 ;第四个孩子生下时,是一个…  相似文献   

6.
牛思涌 《寻根》2005,(6):116-119
追溯牛姓起源.据传说是微子启后裔的一支。微子本名启,因做王子时,封在微(今山东微山一带,一说在山东聊城一带),爵位属子,所以称微子。徽子与暴虐无道的纣王,本是亲兄弟,微子为兄,纣王为弟。  相似文献   

7.
方川 《寻根》2003,(2):90-93
荡秋千是中华大地上很多民族共有的游艺竞技项目。据现有文献记载,它源自先秦。《古今艺术图》上说:“此(荡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敏捷)者。”(见清翟灏《通俗编》卷三一)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属地在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围地区,秋千原是其进行军事训练的工具。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后,将其国土划归燕国,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后来逐渐演变成游戏的用具。荡秋千日后主要为宫中、闺中女子的游戏或传统节日广场狂欢内容。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  相似文献   

8.
陈建魁 《寻根》2011,(4):118-122
关姓是中华民族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南宋钱塘儒生所编的《百家姓》,关姓排在第394位,而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新百家姓中,关姓排名第15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7%。  相似文献   

9.
二十八宿起源与华夏文明谢世俊二十八宿的星空区划,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是世界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曾影响到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19世纪30年代,法国天文学家毕奥(J.B.Biot)在《学者杂志》提出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①。从此,引起世人关注,...  相似文献   

10.
戴庞海 《寻根》2004,(5):106-109
戴姓起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主要是在豫东的商丘市和民权、兰考一带。历史上,戴姓人才辈出,先后有《大戴礼记》的编撰者戴德、《小戴礼记》的编撰者戴圣,唐代名相戴胄、戴至德父子,清代学者戴震,以及南朝画家戴逵、明代画家戴进等名人。在当今中国的100个大姓中居第5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9%左右。  相似文献   

11.
詹鄞鑫 《寻根》2004,(3):10-16
巫术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孕育出了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 首先要指出,巫术本身是一种因原始思维而产生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技艺活动,而不是精神活动.例如,有些民族认为树枝和石头能够把人的疲劳带走,于是在劳累一天之后,到某个地方折下一支树枝拍打身子,再把树枝插在石头堆上,认为这样就能把疲劳一起带走.也有的认为病人谵妄胡言是鬼狐精魅缠身造成的,于是就请道士捉鬼驱狐.把劳累传给树枝也罢,驱狐治病也罢,都是一种具体的技艺法术,而不是精神活动.然而,正是各种各样带有明确目标的巫术,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大概是巫术评价中最值得称道的积极意义了.  相似文献   

12.
张崇琛 《寻根》2008,(1):33-36
在中国历史上,“琅邪”作为地名,其知名度是很高的。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都琅邪。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琅邪不但成为其中的一郡,而且秦始皇还两登琅邪,并刻石纪功。汉承秦制,琅邪作为郡、国名称仍被沿用。三国时之诸葛亮是琅邪人。晋室南迁,辅佐琅邪王司马睿登基的王导、王敦以及书圣王羲之等,也都是琅邪人。唐宋以降,琅邪一带更是人才辈出,史不绝书。由于琅邪与许多历史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所以时至今日,琅邪文化已成为一种备受学界关注的文化形态了。  相似文献   

13.
从古至今,百科全书的编撰者们就一直把各类人文知识的归并作为他们工作的目标。以前,编制百科全书的工作通常出一个人独力完成,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曾经编写了大量的百科全书论文集。总的来说,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一般只包括一门学科,而伊瑟德(Isadore)和比肖帕(Bishop)就尝试着编制包括各门学科的百科全书,并获得成功,这部百科全书被称作《中世纪的百科全书》。1603年,第一部冠以《百科全书》书名的百科全书在瑞典出版,此后,法国人帕勒·贝尔(Pi(?)r-re Bayle)和路易·莫罗(Louis Moréri)对于百科全书的编制工作作出一定的贡献。英文百科全书于  相似文献   

14.
江山 《寻根》2012,(3):123-128
檀氏是中国汉族稀有姓氏,据正史记载和考古实物,可上溯商、周之际。清陈廷炜编《姓氏考略》中说:“檀氏望出高平(今属山东济宁)、平卢(今山东淄博淄川区)、清河(今河北清河至山东临清)。”这三个郡望中,以兖州高平檀氏有迹可寻。  相似文献   

15.
端午节起源     
旧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夏季中最重要的节日。我国夏历以十二地支中位居第三的“寅”作为一年中各月之首(正月),卯、辰、巳为二、三,四月,五月为“午”。故此,“端午”又称“重午”。另一说法是唐玄宗李隆基生日为五月初五,为避帝讳改“五”为“午”。端午节起源的说法不下十余种,其要者有4,流传最为广泛的是为了纪念楚国的屈原。战国时,楚怀王轻信秦相张仪的游说,拒绝了大夫屈原联齐抗秦的正确主张,齐楚联盟瓦解,加之上官大夫靳尚嫉贤进谗,屈原受到不公正待遇。公元前299年,怀王为秦所禁,3年后死于秦。楚顷襄王继位后,屈原的忠…  相似文献   

16.
巫山得名、诸多地望及其历史内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山一名,从《山海经》、《楚辞》、《乐府诗》等早期文献,一直到现代的《辞源》等工具书以及报刊书籍,频繁出现。而且其地望见于多处,如今重庆市巫山县境内的巫山,山东肥县西北的巫山,以及淮北、浙东、晋南、两湖的巫山。笔者经过考证,认为巫山应是巫咸山的简称,其地望多见与古代徐夷及其支系巴氏的迁徙和随之传播的巫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海宁皮影戏的起源与造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宁皮影戏的起源与造型艺术张谷良皮影戏,又名手工剪纸画,是把人及其他的形象用灯火照在帷幕上操纵着投影的游戏。开始时,只是人用手操纵剪影形象,做一些单纯的表演;不久,便加入音乐和台词,以达到戏剧的演出效果。黑白的剪影也发展为彩色的剪影。中国皮影戏起源远...  相似文献   

18.
论金沙江文化与文明起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沙江化是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所谓金沙江化,是指金沙江的流域化。作为一种流域化,金沙江化具有自身的各种特色。从史前化到青铜化阶段,金沙江化均具整合与不整合的流域形态,其基础在于不同的地域类型。金沙江明的起源时代,相当于它的青铜时代,青铜化十分发达,但仍在国家制度之外徘徊。汉代政治化的扩展,把金沙江各族纳入明社会,成为中国明一个重要的亚明区。  相似文献   

19.
正秧歌戏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地,是北方民间小戏的主要形式之一。张紫晨在《中国民间小戏》一书中将中国民间小戏分为六大系统——花灯戏、花鼓戏、采茶戏、秧歌戏、道情戏、其他戏曲。秧歌戏是六大系统之一。据统计,山西共有地方戏曲剧种52个(包括已经失传或近于失传的剧种),除了"四大梆子",其余均为地方小戏。其中秧歌戏流布最广,各个地区都有,  相似文献   

20.
中国风水的起源与传播刘沛林风水是古代先民为选择理想的生活环境而形成的一门学问。它强调“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并行一悖的文化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民居、村落、城市用葬地环境的选择,产生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