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启发式讲授是历史课教学常用的基本方法《历史教学问题》1982年第四期起,曾展开过“上好一堂中学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的讨论,最后杨帆同志撰文作了小结,指出:“我们不应该提倡‘一讲到底’,而应该提倡‘以讲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在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1984年上海学术讨论会上,不少代表认为:“讲授法仍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基本方法,但要以讲为主,兼用各种方法,把动脑、动手和动口结合起来,在博中求深,进行全面系统启发式的教学”。对这个观点,许多教师由于在认识上存在不同的看法,在教学实践中也表现为两种对立的  相似文献   

2.
有的同志说,上好一堂中学历史课的标准,主要是看教师能否正确、具体、生动地讲授历史基础知识,我同意这个意见。如果一堂历史课讲得不正确,讲得干巴巴,学生不要听,当然不是一堂好的历史课。因为正确、具体、生动地讲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智能的基础,这一点我看大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问题在于要达到这一目的还必须解决一个教学方法问题,这正是目前争论之所在。譬如有的同志认为:中学历史课只要讲得正确、具体、生动,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即使教师“一讲到底”也无坊。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讨论的。我们知道,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是密不可分的、互相制约的;教学方法应该服从于教学目的。“一讲到底”作  相似文献   

3.
拙文《我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几个问题的看法》发表后,除了少数同志赞成外,多数同志表示异议。我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并答复一些同志的质疑,再作此文。一、课堂教学方法应提倡“百花齐放”, “一讲到底”的方法也无可非议我说:“一堂历史课,不管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只要使学生理解和接受了历史知识,就是在培养学生智能方面作出了贡献。”在这里,是讲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百花齐放”,并非把它纳入某种“教学模式”。同时我又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来讲解历史知识,即使‘一讲到底’也无可非议。”这有两层意思;第一,就总体而言,历史课教学应以讲解为主。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许多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4.
“模糊理论”之于语文教学通辽市第七中学张继平“模糊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教师在“讲课时尽可能少讲,尽可能不‘一语道破”’而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想象、思维,甚至制造矛盾”以便引起争论的方法。(《站在未来的起跑线上》杨润清)...  相似文献   

5.
我有幸参加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学术讨论会,亲聆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对教育工作的指示。他在会上宣读了几个中学生对当前教学、教育工作中搞灌注式表示不满的文章。这时,我想起了叶圣陶先生说的那句广为流传的话:“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叶老把“教”或“讲” 当做了手段;而把“用不着教”或“用不着讲”当作目的。这对于把教学当成只是一股脑儿地“教”或“讲”,并且  相似文献   

6.
过去往往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叫“讲”课,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称之为听”课。课堂上教师怎么“讲”、讲”多少,成了评价课的重要依据。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引入,一些教师又认为课堂教学要少讲”或“不讲”。其实,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教师,究竟如何讲”,关键要有一个“度”。叶圣陶先生曾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学实践中我也体会到,…  相似文献   

7.
拜读《小学教学研究》1998年第一期任丽华同志撰写的《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文,觉得有几句话想说。任丽华同志在该文中认为“用‘下水文’指导学生作文弊多利少”,主张“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甩开‘下水文’”。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失之偏颇的,这很容易给人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8.
湖南新化县上梅中学邹质同志在给本刊的来信中提出,“鲁迅《故乡》中的‘然而圆规很不平’‘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两句中的‘圆规’,其修辞格到底是借代还是借喻?”邹质同志在来信中写到:贵刊第五期龙德贵的《借代借喻新探》指出“明显的是借喻”,而《语文学习》八五年第九期程忠勇同志的《借喻、借代分歧与解决的办法》则列举了借喻与借代的争论、认为“圆规”既有称代作用、又有比喻作用,相得益彰。主张把借代的含义扩大到包括借喻。  相似文献   

9.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过程,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吕叔湘先生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吕先生的一个“活”字,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0.
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中的“何处”,有以下几种解释:(一)《语文教学通讯》84年11期上侍问樵同志的《“今宵酒醒何处”疑析》认为“何处”应作“什么时候”讲。(二)《中学语文教学》85年9期黄培煌、黄良筹的《“何处”能解成“何时”吗?》一文,却不同意侍问樵同志的见解,认为“何处”不能作“何时”讲,其理由有三:①侍文“忽略了‘酒醒’下面省略了‘时’、‘在’二字”。②“由于‘处’(讲成“时”)  相似文献   

11.
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轨迹□武汉洪镇涛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它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1.我在学生时代,对语文老师一讲到底和烦琐分析教材的作法十分反感,从不认真“听讲”,倒是在语文课堂上偷...  相似文献   

12.
闫怀娟 《考试周刊》2011,(59):50-50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讲活了。”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活”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也应是语文老师追求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很不容易,它是教师素质、水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的综合体现。但它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总会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我认为,把语文课讲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之外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语文课要上得“活”,就要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技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那怎么上“活”语文课呢?我简单地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从当前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出发,开展关于“上好一堂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的讨论,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这对提高历史教师的认识与教学业务水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上好一堂历史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问题复杂,牵涉面广,认识很不一致。看了讨论文章,得到一些启发,也谈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上好一堂课,选择适当的良好的教法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手段,方法的选择应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令特点出发。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与林丙义、李克毅两同志对“一讲到底”的教法问题进行商讨。“满堂灌”的教法是否定的。“一讲到底”的教法好不好呢?我认为是不太好的。因为它是成人化  相似文献   

15.
( 3)提问的要求 有人认为多提问就是启发式 ,教师讲解就是注入式 ,这是不正确的。对提问与讲解要作具体分析 ,如果教师讲得过多 ,以讲代练 ,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 ,那是注入式。从心理学上讲 ,启发是一种想象、联想活动 ,讲解或提问如能起到想象、联想的作用 ,就是启发式。假如教师讲得精当 ,发人深思 ,讲是为了引导学生练 ,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那么 ,这种讲是启发式的。如有位教师教《孔雀东南飞》总结时讲 :“如果刘兰芝没有‘举身赴清池’ ,焦仲卿也没有‘自挂东南枝’ ,那么 ,他们俩可能有什么结局 ?”学生听后浮想联翩 ,想着各…  相似文献   

16.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运用启发式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对所学功课的热爱。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总是非常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启发式教学的教师,教学效果一般较好。启发式是一种走群众路线的教学方法。启发式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发挥群众智慧。学生学习过程,就是消化理解,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出现的“学导式”教学法,由于它学在前,导在后,学导结合,能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某种条件下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但是,如果为了突出“学导式”,而排斥、贬低其它教学方法,特别是对“启发式”,把它贬为“启而不发”、“‘肩发’与‘注入’并重的‘注入式’的一种变式”,就未免太主观武断了。首先,教无定法。教学是一种艺术,是创造性的劳动。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论是“学导式”也好,“启发式”也好,都是特定教学条件下的产物,它只能给人以启示,却不  相似文献   

18.
不管是应试教育也好 ,还是素质教育也好 ,课堂教学始终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讲好课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善”讲不善“听” ,是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病 ,尤其是语文教师 ,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己任 ,自己的听辨能力过不了“学生关” ,又怎么能训练好学生的听话能力呢 ?教育心理工作者调查认为 :在日常生活中 ,听占 4 5 % ,说占 30 % ,读占16 % ,写占 9%。所以 ,我以为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必须做到善讲与善听兼顾才行。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 :“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与‘本’ ,不可偏指…  相似文献   

19.
林丙义同志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一文中认为:“在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多、时间少的情况下,教师要讲清楚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尚感困难,再挤出时间进行阅读、提高、回答、启发和总结,势必使教师把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讲得笼统而抽象”。似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目前情况下,历史教师似乎只能采用“一讲到底”的“课堂讲授法”。对此,我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与林老师商榷。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内客多、教时少,这是事实。但越是这样,越是要研究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更有效。众所周知,一堂好的历史课,决不仅仅是教师把课文有关  相似文献   

20.
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吴昌盛同志来稿指出:“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择业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讲实惠、注重个人得失’的倾向。”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大力加强职业指导。中华职业教育社在1920年创设职业指导部时曾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